2025-09-26來源:新華日報 |
原標題:無錫發現長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古城 距今6000年 屬于馬家浜文化時期 斗山遺址航拍。 壕溝內出土的馬家浜文化陶鼎。 記者9月25日從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無錫斗山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距今已有6000年。這是長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國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斗山遺址考古總領隊、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潤墾告訴記者,此次考古最重大的發現是遺址的三條壕溝和內外兩道墻,其中內墻及其外側壕溝閉合完整,大致呈圓角方形,外墻及其外壕主要在遺址北半部,其南半部分暫未發現,推測已被現代水系和村莊占壓或破壞。壕溝和墻體內出土的陶片屬于馬家浜文化,碳測年表明遺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根據發掘和勘探情況,考古人員認為斗山遺址存在馬家浜文化時期城址,城址可能存在內外兩重城,其中內城面積約7.5萬平方米,外城面積推測約12.5萬平方米。 9月7日在無錫召開的斗山遺址考古現場專家論證會上,陳星燦、欒豐實、袁廣闊等16位專家實地考察并聽取考古工作匯報,最終形成專家意見,認為斗山遺址考古“揭示了馬家浜和崧澤文化時期的城墻、高等級墓葬等重要遺跡”,其中馬家浜文化時期城址“是目前長江下游發現的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國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據了解,此前長江下游地區發現的最早史前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距今約5000年。目前長江流域與斗山遺址年代相仿的史前古城遺址還有長江中游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斗山遺址于2023年在無錫市新錫快速路工程的考古前置調查中被發現,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時期堆積為主體。 2024年7月,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館、南京大學和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工程擬占壓區域約1.8萬平方米開展發掘,目前已清理出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194座、房址13座、紅燒土堆積12處等眾多遺跡,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銅器等文物近1800件。 作為“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中“太湖北部文明化進程研究”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斗山遺址考古將為深入闡釋該區域在中國史前文明化進程中的地位和價值作出積極探索。 接下來,聯合考古隊將按照大遺址考古的要求制定中長期規劃,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系統全面地揭示斗山遺址的內涵和價值。 新聞鏈接 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命名,距今約7000—5800年,是迄今發現的江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被譽為“江南文化之源”。該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及錢塘江北岸,以稻作農業為基礎,種植秈稻與粳稻,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陶器以紅陶為主,典型器物包括腰沿陶釜和牛鼻式雙耳罐,住房采用榫卯木結構與干欄式建筑形式。(于鋒 王宏偉 靳揚揚)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