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1來源: |
![]() “館閣體”早已被人們唾棄,但 “展覽體”似乎正方興未艾。 所謂“展覽體”其實是一種戲稱,即流行于當今各級各類書法展覽中的一種書風、書作,亦即一種容易入選各級各類書法展覽的書風、書作。 之所以將“展覽體”與“館閣體”放在一起談論,是因為這兩種“體”本質上有著許多的共同性: 一是這兩種書風,都是應合而生。“館閣體”的產生,眾所周知是為了應合科舉考試考官的口胃——那么多的考卷,在一個時間段里要考官們閱完,而閱卷主 要是“閱”其文章內容,并非書法藝術,所以自然要求考生的卷面字跡以工整、清晰、好讀為首要,即所謂的“烏方光”——墨色烏黑、字形方整、點劃光潔??脊?既有這種需求,考生應該如此應合;而“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于是“館閣體”流行數百年——如果科舉不廢,估計還將流行下去。而當今之“展覽體”,則是為 應合各級各類書法展覽的評委胃口而產生的——那么多書法投稿,評選要在規定時段內完成,所以書展的評委們與科舉考官們所處境地和所懷心理是一樣的,只不過 書展評委主要是“評”書法,內容好認、好讀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件作品要在這么多的稿件中“跳”出來,所謂“搶眼”,即“搶”得評委之“眼”,所以太 “平”的不行——哪怕功力再深厚,一眼看上去,結體不夠險峻、章法不夠跌宕、墨色反差不夠強烈,自然缺乏強烈視覺沖擊力,自然很容易被淹沒在稿件的海洋 中;太“老實”的不行——哪怕你寫得筆筆如“蘭亭序”,字字是“祭侄稿”,但評委選這樣的作品容易被人議論眼光和水平不夠高;太“個性”的也不行——個性 一強烈,自然讓評委在幾秒鐘,最多是幾分鐘內很難一眼看出出自哪個碑哪個帖,其“個性”是不是書者縱筆亂涂出的,所以評委選這樣的作品風險太大,他沒必要 冒這個風險。如此一說,評委最喜歡哪一類書風的作品呢?自然是大效果上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保證首先能將評委的目光瞬間吸引過來),再則是字跡的點劃間保 證讓評委能看出來路和傳統(最好這來路,不能是評委太熟悉的“蘭亭序”“祭侄稿”之類,最好是評委自己只看到過,有點印象,但并沒有實踐過的,并不知深淺 的某個說偏不偏,說不偏又有點偏的碑帖),第三要有一點自己個性化的所謂“創新”意識和意味——“展覽體”于是乎就產生了!書法愛好者以這樣的字投稿各級 各類展覽,屢試不爽,“展覽體”于是乎就流行了! 二是這兩種書風都無關“心畫”。“館閣體”無關“心畫”其實情有可愿,因為學寫它的士子們,原本并不是為了練習書法藝術,而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在答 卷作文時將卷面寫得更好看,從而為文章錦上添花,讓閱卷考官給個高分,所以說到底,“館閣體”原本就只是一種“實用書寫”,自然與書法表情達意之“心畫” 無關;而“展覽體”原本是為參加“書法展覽”的,原本自然是書法,至少是打著書法的旗號,但因為其書者的創作(如果也算是創作)目的其實并不是為了表情達 意,而是為了參展,其所有努力都只在形式上,所以其作品與工藝品本質無異,事實上卻與書法之藝術原則背道而馳、南轅北轍,所以也與“心畫”無關。 三是這兩類書風之于真正的書法藝術危害是一樣的。因為“館閣體”的實用書寫性本質和“展覽體”的工藝美術性本質,注定了其都與真正的書 法藝術無關,所以執著于“館閣體”的人,最終都難入真正的書法藝術門徑,其可以成為譽抄工、抄書匠,但是很難成為真正的書法家;再看當今以“展覽體”在各 級各類書展中出一時風頭者,雖然入得了各級“書法家協會”,名義上自然是成了“書法家”,有的人還自己以“名家”、“大家”,甚至“大師”自居,但是他們 一旦走出了展廳,離開了展覽,便立馬變得“不會寫字”,不要說觀眾和讀者不買賬,就連他們自己也會缺乏自信,其寫出的字跡,要成為抒情達意的“心畫”,事 實上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甚至連實用也讓人看不上——就這點說,其實“展覽體”書者是連“館閣體”書者還不如。 從“館閣體”到“展覽體”,中國書法的總體水平只有倒退沒有進步。 文/ 諸榮會 諸榮會 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審(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有書法理論著作《讀碑帖》行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