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來源:杭州日報 |
近日蘇海強在深圳商報上發文說,最近幾年,由于“全民收藏”的興起,投資型收藏隊伍空前巨大,他們對古代書畫作品是否被著錄或被前代的鑒定名家確認為真跡非常關心。特別是當發現古代書畫作品被《石渠寶笈》或《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著錄過則會大受追捧、價格會成倍上漲時,他們很多人對著錄由依賴甚至變得迷信起來。 其實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尤其是古代藝術家的藝術品不可能都被著錄,著錄本身必會有遺漏。古代藝術家限于當時的印刷條件,很難出個人作品集,其作品即使被著錄,也只是作品的尺寸、主題、創作年月等文字介紹,并不會有圖片。另外,著錄本身也會有錯訛,權威的藝術品著錄《石渠寶笈》尚且有錯,藝術品市場上的很多著錄,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繪畫應由時間來確定其歷史地位 有人畫畫,就會有人評畫。這差不多是美術界的常識。亦如誰都可以畫畫和看畫那樣,誰也都可以評畫。近日林木發文指出,由于每人都有每人的口味,權威說了也不一定算數。其實,真正優秀的富于個性的藝術家大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藝術觀念,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繪畫標準主觀性太強,最突出的例子也許是畫壇焦點全國美展。哪些入選,哪些落榜,哪些獲獎,哪些獲金、銀、銅獎等,都涉及主觀性極強的標準問題。 那么,這繪畫就沒有辦法品評并確定其歷史地位么?也有,那得靠時間。清人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部畫史亦是一部繪畫思潮史。不領風騷數百年之人,記他何用?此又為繪畫評論之定則。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