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12-1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林散之先生聰慧好學,詩、書、畫無所不精。尤其草書,更是終身為之迷戀,矢志不移,展紙吮毫,手不停揮,自云:“草書以大王(注2)為宗,釋懷素(注3)為體,王覺斯(注4)為友,董思白(注5)、祝希圣(注6)為賓。”先生熔眾長為一爐、集群美為一體,取精用宏,融會貫通,開草書之新篇。 然而就此還不足以確立林散之先生在草書史上的地位。筆者以為,個中關鍵之處在于得自其師賓虹(注7)大師之“水法”,賓虹大師極重“水法”,他曾說:古人墨法妙于用水。觀其佳作,則千筆萬筆,空靈瀟散,元氣淋漓,似罩輕紗薄霧,如得仙氣神靈,真是令人得之愛不釋手,觀之流連忘返??散之老人師賓虹而不似賓虹,其集師千筆萬筆為一筆,觀其所書,一筆之中氣為魄,水為魂,時枯時濕,時淡時濃,時虛時實,時白時黑,正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雨”。觀畢使人蕩胸滌慮,心曠神怡。此種藝術境界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后尚無來者,對于散之先生所創,姑且名之“水草”。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草書作品之演進軌跡:章草、今草——狂草——水草,散之老人稱得上千古流芳又一人也。 此文系為林散之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發表于1990年12月的《南京日報》 注釋: (注1)林散之(1898—1989),安徽和縣人。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癡、左耳、江上老人等。 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0歲。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因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據“百度百科—林散之”整理。 (注2)大王,即王羲之(303—361),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字逸少,號澹齋],后遷居無錫洛社(今江蘇無錫),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寫下《蘭亭集序》,善書法,有“書圣”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世稱“王右軍”。據“百度百科—王羲之”整理。 (注3)釋懷素(625—698),唐代的草書家,字藏真,俗姓錢,湖南長沙人。相傳他為練字種了一萬多棵芭蕉,用蕉葉代紙、勤學精研;又用漆盤、漆板代紙,寫至再三,盤板都穿,禿筆成冢,以“狂草”出名。“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前人評其狂草繼承張旭又有新的發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對后世影響也很大。懷素晚年草書趨于平淡。據“百度百科—釋懷素”等整理。 (注4)王覺斯,即王鐸(1622—1652),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據“百度百科—王覺斯”整理。 (注5)董思白,即董其昌(1555—1636),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明代官吏、著名書畫家、理論家。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據“百度百科—董其昌”整理。 (注5)祝希圣,即祝允明(1460—1527),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他家學淵源,能詩文,工書法,特別是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齊名,明歷稱其為“吳中四才子”之一。據“百度百科—祝允明”整理。 (注7)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原名懋質,名質,字樸存、樸人、亦作樸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曾任國立杭州藝專教授。晚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被聘為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因病未赴)。后因病去世。據“百度百科—黃賓虹”整理。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