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4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如果我的畫還停留在必然王國的境界,那陸儼少(注1)先生真正到自由王國的境界了。 ——李可染(注2) 中國畫的工具——毛筆和宣紙決定其創作時只能“加”不可“減”(挖補是另一回事)。既不同于鉛筆畫可用橡皮擦;也不像油畫可用刮刀刮……由此決定中國畫有一個對筆墨、描摹技法的從不熟練到熟練,從“必然”到“自由”的長期掌握過程。故中國畫特別強調“熟能生巧”,用筆一巧,力度與味道等便可“生于筆下”,“小幅巨幛”也就“隨意經營”(注3)了。故而筆者認為中國畫家在創作時要有一定的自由度。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師、友們的啟迪、幫助下,筆者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受益匪淺的可分為三部分相互關聯的掌握中國畫自由度的方法:1.“搨”、“臨”交替進行;2.“一樹一石兩‘宋’起手法”;3.“四不”。分別予以論述。 1.“搨”、“臨”交替進行 “學畫瞎搨起”是錢松喦(注4)先生對筆者講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中國畫“搨”的重要性。而這個“搨”又應與“臨摹”交替進行,并可用“臨”來制約、指導“搨”且作為檢驗“搨”的效果的標準。這就是說,當你在毛邊紙或宣紙上隨意“搨”出一些諸如石紋結構及皴法后,再找一些古畫的局部臨摹,然后再“搨”,如果“搨”得比原先要好則說明你“臨”到東西了。如此反復進行,經過長期不懈的練習就能逐步達到一定的“自由度”。 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其一是學習、臨摹書畫,不少人主張“臨”后“背”,我卻認為應是“臨”與“搨”交替進行。這當中對與“記憶”相關心理學因素(注5)的初步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就是如果按照“‘臨’后‘背’”來進行,“記憶”就只能“照單全收”無法分清主、次與優、劣;而“‘臨’與‘搨’交替”進行則可由“記憶”機制對處于兩次“搨”之間的那次“臨”的效果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注6)。也就是說,后一次“搨”得若比前一次的好,那就證明通過“記憶”已將“臨”中好的東西留下來了。而若經過長期臨臨搨搨,搨搨臨臨,往復練習會將好的東西鞏固下來。這可用心理學有關“短期記憶”達“長期記憶”的原理解答。對此,美國心理學家克雷奇等認為:“短時記憶機制可能是這樣一種過程,它于學習之后立即在神經系統內部開始進行。該過程持續的時間短,馬上就會消失,但卻有助于神經系統產生第二個變化,后一類變化可持續較長時間,它可能成為長時記憶的基礎。但是,要使短時過程導向長時過程,必須讓這個短時過程不受障礙和干擾而走完全程,換言之,必須給予短時記憶以機會使之經歷鞏固而成為長時記憶。”(注7)這里的“障礙”與“干擾”則正可用于解釋我下面將要談的第二點:在初學階段不要急于成畫,而是要多“臨”多“搨”。個中心理因素可分三層。第一層是初學者對效果總有一種期盼,總希望很快就能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而筆墨對宣紙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適應。初學階段難免的多次失敗就會失去信心。由此我以為,與其“廢畫三千”不如多“臨”多“搨”。用“臨”來提高“搨”的水平;用“搨”來檢驗“臨”的效果。而在“不急于成畫”放松的心情下,看似不經意間就會“搨”出“偶然”的筆墨與造型效果。然后再對這種“偶然”進行揣摩,研究,從“偶然”中找出屬于你自己的值得保留的東西……就這樣,若干次的“偶然”相加相乘就成了“必然”。再由若干次的“必然”相加相乘便可達到“自由”。此為第二層。第三層是“臨”有整幅與局部即一樹一石之分。在初學階段則應當以局部“臨”、“搨”為主。因為一幅中國畫有諸如章法、筆墨、色彩、結構等若干組成部分,若初學時多臨整幅,這些東西會互相“干擾”,這就好比在“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中間設置了“障礙”(注8)……因此需要將其簡化成一樹一石進行臨寫并揣摩其“三面”、“四枝”……但需要強調的是,在整個學畫的過程中多次反復“臨”、“搨”局部的同時,必須要在若干時候精心臨摹若干整幅的經典作品(圖28),接著再“搨”出自己的整幅作品進行檢驗。(圖29) 2.一樹一石兩“宋”起手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金陵石化機關美協辦了一個短期的學習班,第一課先給學員掐頭去尾重點講了中國繪畫史中的宋代繪畫,使他們對宋代畫史有了一個粗淺的了解。然后找了范寬(注9)《雪景寒林圖》中的一塊石頭和郭熙(注10)的《早春圖》的一棵樹,復印了發給學員臨摹。記得當時有位老工程師的石頭老臨不像,我就讓他先把石頭的“一筆”臨會然后再臨石頭……待大家都掌握了“一樹一石”后,又讓他們臨摹宋文治(注11)先生的《黃山圖》。宋老的山水畫傳統功底深厚,從陸儼少的“章法生發”結合對自然界的體察、描摹中“化”出來,因此“骨子”地道,結構清晰,容易入手,很適合初學者入門。還把古今大家的作品掛在一起,指出這些作品的內在結構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多了一些筆墨變化,章法處理上等問題,并拿了一個皺了皮的馬鈴薯,指著對面的紫金山對他們說,其實這個皺了皮的馬鈴薯和這座紫金山山紋皴法的結構是一樣的,就是凹凸。繪畫就是在紙面上表現立體、凹凸、陰陽。這些道理講起來很簡單,真正畫好就需要下很多功夫了。 3.“四不”(不畫素描、不畫連環畫、不畫芥子園,不一定上大學) “四不”是啟蒙恩師亞明(注12)先生同時對筆者和好幾個學生講的,他還曾講過“西畫千筆萬筆,國畫一筆解決”和“初學時要‘七分傳統,三分現代’;創作時則須‘三分傳統,七分現代’”等。其實質反映了亞老就中國畫在初學階段如何處理“神”與“形”的關系以掌握中國畫自由度的一種理論思考,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四不”的提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篇幅所限僅就“不畫芥子園”談點粗淺看法。 眾所周知,歷史上許多大畫家如齊白石(注13)等都是從《芥子園畫傳》(注14)里出來的,故其對中國繪畫史的貢獻毋容置疑,但中國畫教學、教材也必須與時俱進。對此書筆者專門考察過。見過其最早的版本是彩色的,那是按照當時的文人畫家的原始稿本直接印的,比現在的黑白通行本精致得多了。但即使是這樣的本子,若將其中的“范寬樹法”與《雪景寒林圖》中的樹做一比較,差的何止十萬八千里?!我認為在現在的信息、互聯網時代,打開電腦、電視什么都能看到、找到;到了書店就可買到各種精美的古畫印刷品。何必還要死守著那些有一定局限性的東西呢?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個中之意,值得玩味。 該文發表于《江蘇廣播電視報》2006年第44期 注釋: (注1)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20世紀杰出的山水、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大師。曾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等職;1957年錯劃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粉碎“四人幫”后得以平反。出版有《陸儼少自敘》、《陸儼少畫集》多種專著和有關山水畫的多篇論文,被譽為“當代中國畫壇卓然翹首的文人畫家”。據“百度百科—陸儼少”整理。 (注2)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藝術大師;1923年入上海美專,1929年入國立西湖藝術院,后拜齊白石、黃賓虹先生為師;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據“百度百科—李可染”整理。 (注3)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P30。 (注4)[總注2—1、4、—(注10)、(注4)]錢松喦。 (注5)《心理學綱要》上[美]克雷奇、克拉奇菲爾德、利維森等著,周先庚、林傳鼎等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注6)同上書 (注10)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熙寧(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創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與李成并稱“李郭”,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并稱五代北宋間山水畫大師。郭還精畫理,提倡畫家要博取前人創作經驗并仔細觀察大自然,在山水取景構圖上,創“高遠、深遠、平遠”之“三遠”構圖法。據“百度百科—郭熙”整理。 (注11)[總注4—1、4、5、11、—(注27)、(注11)、(注88)、(注7)]宋文治。 (注12)[總注3—1、3、4、5、11、—(注22)、(注5)、(注12)、(注87)、(注3)]亞明。 (注13)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現代中國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據“百度百科—齊白石”整理。 (注14)《芥子園畫傳》,中國清代繪畫技法圖譜。又稱《芥子園畫譜》。為文人沈心友請畫家王概、王蓍、王臬、諸升編繪而成。其中第一集山水圖譜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木版彩色套印成書,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漁的別墅“芥子園”為書命名。據“百度百科—芥子園畫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