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8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應稼昌
翻開《魏鎮山水畫小品集》,看到有篇《豫人坊小識。,仔細一瞧,是畫家魏鎮女兒魏秋子所著,文章中寫道:“父親有一枚閑章,款識為‘豫人’。豫,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的簡稱。爺爺和父親皆生于此。從爺爺輩起,雖然已遷居金陵,但始終不忘故土?!ト恕终磉_了他們勿忘本宗,難舍故土的情懷。‘豫人’又諧‘愚人’之音,父親性格憨厚樸實,治學嚴謹,頗似繼承了爺爺淳樸寡言,默默耕耘的工作風格。旁人或許皆謔其‘愚’,父親倒也不生氣,樂呵呵地隨即自嘲為‘愚人’。愚人因有固執之處,不善變通,或為巧智之人恥笑,但遇拙之人擇善固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豫’字在《爾雅》中釋義為:豫,樂也。有快樂之意。心中和悅謂之豫。今設豫人坊,除了順遂父親之意,以彰顯其自身做人、做事、做學問、搞藝術,永不忘本源;更希冀將魏氏山水藝術更加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國畫藝術,領悟國畫作品中的意境之美,獲得形神之美的共鳴和享受,莫讓佳作藏于深山無人識。” 秋子道出父親的為人與其藝術人生的追求。畫冊的第一幅《太行高秋圖》是“魏家樣”典型的代表,山巒疊嶂,瀑布飛泉,魏家紅布滿了山頭,在一派大地蒼茫中,又突出了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如若“魏家樣”在當代畫壇占有一席之地,那“魏家紅”則是當下的一個藝術絕唱,并在海內外唱響。 今年5月29日上午,作為新金陵畫派傳人的代表畫家魏鎮,在浙江省慈溪市陳之佛藝術館舉辦了畫展和學術研討活動,在學術研討會上,慈溪的專家學者提道:“魏老師的畫展對慈溪畫山水的畫家來說是個學習,他的山水有一種魂魄與氣質,有家學在里面,博大精深、氣貫長虹,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古人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把自然的山水與家學融合在一起,這與他遵循魏紫熙老先生等新金陵畫派的先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分不開的。魏老師的畫很厚重,能體現名山大川的精神,畫中熱情奔放,無論是畫春天還是秋色都沒有蕭瑟的感覺,紅色嵌寶點,給人熱情奔放,對生活的一種寄寓,江南春色一片生機盎然,這些給我們慈溪的晚輩在山水畫學習中是很好的借鑒,能夠啟發我們創作的熱情,給我們帶來新的感悟。” 的確,魏鎮的山水畫作品給人是一種渾厚又有靈動之感,從中可看出其藝術思想的演繹和發展。傅抱石說過要用極大的勇氣打進去,再用極大的勇氣打出來,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今天畫家魏鎮的山水畫從表面看與他父輩不一樣,但內在的東西是一樣的,他所追求的傳統功夫、寫生是一樣的,但是畫出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時代不一樣,知識、學養、道德、審美都不一樣,要把現代人的胸襟畫出來,這就是時代性,這也是魏鎮山水畫給我們的啟發,有不變的東西,也有變的東西。 魏鎮秉承家學,在用色方面將魏紫熙先生的特色全部傳承下來,紅色朱砂在近代山水畫家中用得是最好的,其作品有北派的雄渾,又有南派的秀美,他把兩者相結合,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 秋是詩,秋如畫,畫家魏鎮筆下的紅葉、泉飛之秋色,讓人心曠神怡,其畫冊中《太行高秋圖》《秋思無垠》《黃山秋色》《松風鳴泉》《峽江秋色》《危巖奇峰》《黃山勝境》《危崖飛瀑》《秋山行云圖》等作品,映射出“魏家紅”的藝術魅力。 走向生活,使畫家魏鎮不斷增添創作的素材。去年4月23日,他在臺北辦展交流,第二天就攜夫人、女兒、女婿等來到瀕臨寶島東海的野柳風景區。因海水的沖擊,岬角形成一層一層的條紋,似利劍直刺遠方。海岸山崖陡峭,礁石嶙峋。湛藍天空,白云飄浮;碧藍大海,雪浪迸濺。畫家魏鎮站在浩瀚無垠的大海面前,聽著海的呼吸,感受海的氣息,體會大海與世無爭和那深沉的力量,以及沉默平靜的美,還有那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的情懷,這些帶給了他無盡的啟示。 走入景區,魏鎮看到在那沙漠般起伏的大片黃色巖灘上,聳立著一朵朵巨大的龕巖,這些都是沉睡海底千萬年,而今上升海面嶄露崢嶸的沉積巖,任憑海水、海風的侵蝕雕塑,終成蜂窩、烤麩、蘑菇等奇形怪狀的巖層景觀。他被這一奇景震懾了,穿行在巖林間探勝,那令人叫絕的“女王頭”,高挽的發髻,細長的頸項,雍容高雅。魏鎮感嘆道:“野柳的地貌非常特殊,鬼斧神工,這種自然形成的地貌還是第一次看到?!? 畫展第三天,畫家魏鎮一行從臺北出發前往日月潭,下午到達了美麗的日月潭,用相機收錄了這里的美麗風光,隨后第二天又前往阿里山。為了讓大陸來的藝術家能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導游決定帶大家乘車從新中橫公路進入玉山國家公園。經過同富村時,陽光漸漸顯露出來,左邊是中央山脈,右邊是阿里山山脈,由于被激流沖刷、切割,使含石灰質的巖床被深深地刨刻、浸蝕,形成峽谷。奇特的造型,處處顯現出大自然的奇觀,既具幽暗神秘氣氛,又有粗獷原始風貌。在海拔1500米處,大家下車領略著大自然之勝境,魏鎮手指遠山說:“它這里形成的山勢與大陸的不一樣,植物、植被也不一樣,要把臺灣真正好的東西表現得很明顯不容易?!? 十時左右,大家進入了玉山國家公園,這里海拔達到2350米的高度,陽光灑落在樹上銀光閃閃,顯得更加漂亮,兩旁懸崖峭壁,使人不敢向下看,煙霧繚繞,層層云煙,真是美不勝收,畫家魏鎮禁不住吟起詩來:“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膘F氣越來越濃,一段時間后,云開霧散。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 魏鎮站在高山之巔,耳邊回蕩著這首家喻戶曉的臺灣民歌。他極目遠眺這些延綿起伏的山脈,看見了大自然向人們昭示著奇異,蘊育著力量,并感覺到了大自然的聲音,這便是一種天籟之音。 畫家魏鎮說:“作為藝術家要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練出來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品,我看瀑布都要下到溝底看,爬山要爬到山頂看,這就要求意志堅毅,很多是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所以要觀察大自然。例如,石壁上的草掛下來,這么遠的東西要不要畫出來,現在看來是要畫出來,因為能看得清楚,小草畫出來,用毛筆再點一點苔,畫面就會更豐富更生動了。” 畫家魏鎮的一番話語,讓我們體悟出藝術家要走向生活,要有傅抱石“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要有新金陵畫派走向大自然的精神,弘揚“抱石精神”,弘揚父輩精神,這就是畫家魏鎮現在正在做的事。 畫家魏鎮是一位“敢問天籟”的藝術家,他領悟自然之大美,聆聽到大自然那天籟之音,就像他創作的每一幅畫一樣,傳頌著大自然的律動,傳頌著他熱愛大自然的心聲,傳頌著這個時代和諧的旋律。用“魏家紅享譽畫壇,采風行續寫篇章”來詮釋畫家魏鎮,從中也讓讀者進一步了解“魏家紅”的藝術魅力,天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從畫家魏鎮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這一點,也看到了回蕩在中國畫壇魏家山水的天籟之音。 2012年11月8日(摘自《新華日報》獻禮十八大·紀念特刊)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