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黃鴻儀 當前活躍在畫壇的國畫家大體有幾個來源,有的是美術院校畢業生,有的是畫院培養的后繼人才,有的是自學成才的新秀,也有的是承襲家學的俊才??魏鎮是屬于“繼承家學”的畫家。他1946年生于河南省鎮平縣一戶世代書香家庭,父親魏紫熙是名揚畫壇的著名國畫家,以其出生地名而取名魏鎮。但命運之神沒有因他是名門之后而賜予他幸運。幼童時下肢留下殘疾。兒童時代愛繪畫,高中畢業后,他考入南京市一輕局美術班系統學習美術,然而“文革”粉粹了他的“畫家夢”。面對人生一次次逆境,他沒有消沉和氣餒。頑強地抗爭,苦難磨礪出他堅毅正直的性格和自強不息的心理素質。 當“文革”過去后,從困境中解脫出的他,重新燃起熱愛藝術的心火,決意奪回失去的時間,他夜以繼日地畫,認真研讀美術書刊、參觀各類畫展,精心臨摹繪畫珍品??最使他傾心地是看父親作畫。每當魏老揮毫之時,他總是聚精會神地觀看,過后他認真觀賞、深入揣摩父親畫作的章法、用筆、設色,從中得到有益啟迪,并一遍遍地對著這些作品臨摹。久而久之,也初步領會與掌握魏家山水畫的要領與畫風,魏紫熙先生針對魏鎮畫作的水平語重心長地教導:山水畫創作在構思的時候,要以現實生活為根據,生活的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只有熱愛生活、認識和熟悉現實生活,才能掌握生活的本質,也才能創作像樣的作品來。為此一個中國畫家,要能運用默寫方法,如果不熟悉對象的性格特征,那就無法默寫了??父親的教導使魏鎮對中國山水畫有更深的認識與領悟,廓清繪畫源與流的主次關系,從而明白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與“澄懷觀道”、“遷想妙得”繪畫理論在山水畫創作中指導作用。1981年魏鎮被選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山水畫創作。到了畫家云集、高手薈萃的畫院,他虛心地向老前輩請教、向畫家們學習,不斷克服自己畫作的缺點。多思、多看以擴大藝術視野、提高鑒賞目力,在老畫家點撥下,畫藝日進。作品《飛瀑》《天都峰》《春江水暖》《潮音瀑》等先后參加在南博舉辦的《江蘇省美術展覽》與在福州舉辦的《金陵之晨畫展》展出,深受廣泛好評。1987年夏,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展出68幅作品是魏鎮進畫院后勤奮筆耕的碩果,在京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白雪石、秦嶺云等蒞臨畫展參觀指導并給予高度評價,還鼓勵他“要多學、多畫、多讀書。要繼承家風,有前途、有希望”。畫壇老前輩的贊揚和期望對魏鎮是激勵、更是鞭策,促使他對自己藝術追求作深層的思考。 眾所周知,魏紫熙是當代山水畫壇卓然而立一大家,是江蘇新山水畫派開拓者之一。他以淳樸耿直的人品、嚴謹勤奮治藝和扎實深厚傳統繪畫功底享譽宇內。但他的山水畫從不為傳統所囿,在師法造化過程中不斷開拓新的審美境界,用筆墨謳歌新的時代與河山新姿,形成凝重蒼渾、深厚博大的畫風。魏老善于以嚴謹經營、雄強用筆、有力勾斫,沉渾設色建構巨幅大幛,開掘氣勢磅礴、深邃雋永的山水畫新意境,這便是魏鎮需要努力繼承的魏家畫風。他腳踏實地、認真深入地對魏老嚴謹凝練、沉雄渾厚畫作觀賞揣摩、臨寫研習,把其一套剪裁經營、用筆運墨、設色烘染的表現技法摸熟,并能駕輕就熟地運用,把其父親長期修煉凝成那套山水畫精粹學到手,十多年孜孜不倦的筆墨磨練,從作品《良宵》《金陵之春》《翠壁飛泉》《巫峽帆影》等畫中粗獷厚實的勾斫皴擦表現技法已初步實現“進去”的藝術追求。剩下的是求脫與獨創的探覓。開創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是每一位“繼承家風”的畫家藝術自我完善的追求。魏鎮牢記父親的教導,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感受體悟,更使他魂牽夢縈的是故鄉河南那黃黃的丘陵山地景色,對故鄉山川的由衷熱愛,鄉情觸發創作靈感,他以飽蘸情感和筆墨畫出一批新作,如《黃土情》描繪澄碧天空下,在黃土山梁綠茵茵的草地與白云般的羊群,給黃土丘陵上帶來鮮活生機,這是畫家對故鄉的贊美、對時代的謳歌,盡管黃土山梁上沒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嫵媚,沒有名山突兀獨立峭壁懸崖,也沒有似輕紗飄逸的飛流鳴泉,作者從心靈中“流”出的筆墨,把平凡的景物點石成金,繪成獨具風采,最具魅力的畫作,魏鎮在“師法造化”創作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繪畫風格。這是可喜的進步,淳樸耿直的父親卻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才入門!”魏鎮深深地領會父親這句話的豐富內涵,一個從事山水畫創作的畫家面對悠遠豐厚的中國山水畫傳統,入門確實不容易,而入門后向上登攀的路更加艱巨。深信走過崎嶇人生之路的魏鎮,將會以往昔苦難磨礪出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去迎接、戰勝新的困難。在山水畫壇脫穎而出,回應時代的召喚!不辜負魏老對他殷切的期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