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魏鎮
我跟父親魏紫熙先生學畫二十多年后,老爺子才跟我講了一句:“你的畫已經入門了!”我方恍然大悟,中國畫應該畫到什么程度才叫入門? 中國畫并非提起筆來畫畫就叫入門,對于墨的變化感受,用筆的力度,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和臨摹古畫中的章法、繪畫技巧和表現形式,把現實生活中看到的風景變化結合成繪畫中的元素,運用自如,才能算會畫畫。我們走出去看山、看水,常常感嘆風景之美,但是怎樣把自然的美景變成一幅畫作?前輩們是對景寫生作畫,現在我們可以拍成照片,但是照片仍然只是照片,要想變成畫,還需要經過精粹和提煉。中國畫看重的就是提煉,把現實中的山石、樹木、水紋、云氣等各種各樣的變化精煉出來,加工后表現在畫作里面,用繪畫語言來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才叫創作,叫做繪畫。 并非每一個能畫畫的人都是畫家。我認為作畫首先是對傳統的繼承。有的人或許認為我的畫比較傳統,但是我學的就是父親的畫,父親作畫取法古人,強調章法的氣勢、結構的嚴謹、運墨的滃潤,并用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去表現題材,而不愿去標榜新奇,我也是如此。 我的畫和父親的畫大體是像的,但也不完全一樣。我與父親在閱歷、想法、經歷和認知等許多方面都不同,對繪畫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樣。我在繪畫中有不斷地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比如說我以前的畫只注重了“干”和“毛”的變化,而后在仔細研究傅抱石先生等人的畫作中發現比較豐潤,水分多。北方的山水畫,北派的山水畫包括北京、西安許多人畫的山水畫都比較干,沒有江南畫家那么潤澤。對于“潤”到底怎么理解,我正在不斷地去感悟,嘗試。 我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目標,我的畫每一時期也都會有進步,這些進步是微小的,微妙,不是行家看不出來。這是我自己的感覺和體會。許多好友過來看,都會驚訝:哎呀,你的畫畫得跟以前不一樣了!實際上我的畫里面每次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新的感悟畫進去了,所以感覺總是不一樣。是不是更好了呢?沒有,我還是覺得沒有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要真正達到我滿意的程度那就不得了了,我還不敢說自己是了不得的人。 我作畫近四十年,不能光靠自己滿意,也希望讓別人來鑒賞,看是不是真的在進步。六十歲的時候產生另外辦畫展的想法,許多人都贊成。我想,自己是河南人。辦畫展應該去家鄉,許多河南的朋友都答應幫忙。當然,辦畫展也給自己增加一些壓力,促使自己把所理解的東西畫出來,也是獻給故鄉的父老鄉親,所以取名“故鄉情——魏鎮山水畫展”。 當然畫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和北方畫派切磋技藝。畫展中有一大批畫河南最有名的風景——太行山的畫作。我出生在河南,成長在江南金陵,既有北方人豪爽的氣度,又有南方人細膩的品悟。我畫太行,畫太行山系列,希望和老家河南的畫家共勉之,看看我畫的太行山,我對太行山的理解和他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學習探討。我想,如果能兼得金陵畫派的細膩與潤澤,與北方畫派在結構上的創新,那將是我的突破。 此畫收集了我以往及近期作品,將六十歲作一個階段性的分水嶺,愿自己在中國繪畫藝術上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注:此文為《故鄉情·魏鎮山水畫集》自序。題目為編者撰。 (摘自《新華日報》2008年4月29日)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