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來源:書畫村網 |
京城數載幾春秋。我創辦的媒體欄目曾為許多藝術家制作過個人專題節目,其中不乏聲名震耳的書畫名家。劉運君老師的名氣不是最大的,市場價位也不是最高的,但他卻是為藝最執著、為人最真誠、最樸素、最重鄉情的畫家。 說到劉老師的執著,許多了解他的人都會頻頻點頭。他自幼喜愛丹青,筆耕不綴,今雖已年近八旬,卻毅然選擇了駐扎京城作畫。他認為在北京可以多看國家級大型展覽,能多結藝術同道,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藝有所進。 北京藝術屆高手如云,身懷絕技者大有人在,北京的空氣質量和交通擁堵狀況堪稱世界聞名,這些都沒有阻止年近八旬的他進駐北京。記得兩年前的冬天,我陪同劉老師和家人前往晏本立老師處談藝,在擁擠的地鐵中,二位老師已面容疲憊,卻仍然爭分奪秒地探討藝術創作問題。想到自身的北漂生涯,我當即有感而發:
當年這里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今我在這里耕耘如愿以償。
每一縷溫暖的朝陽都呼喚我趁早上路,
每一絲冰冷的月色都溶入我孤獨夢想。
燈火作伴,星月為友。
案頭點滴記錄著甘苦的影像。
為了藝術的求索我漂泊他鄉,
為了心中的夢想我欣然流浪。
……
后來我才知道,真正讓劉老師下決心駐京為藝的原因是源于《美術》雜志主編尚輝先生的建議。尚主編獨具慧眼,自發現了劉老師這帶有“鄉土味”的藝術,便力薦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機會難得——然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能在這最高的藝術殿堂舉辦個人展覽,是每個藝術家的夢。知音難求——知音是一見如故的惺惺相惜。想當年如果沒有陳師曾勸齊白石自創風格,齊白石只是一個平庸的畫家;如果沒有胡沁園的栽培,他可能一輩子只是個木匠。而假若黃賓虹沒有傅雷的鼎力支持,我們認識黃賓虹或許還要再等上五十年。“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尚輝無異是劉老師的貴人,是他發現了這默默無聞的鄉村畫代表。若干年后,這自當又是一段膾炙人口的畫壇佳話。
劉運君老師(左)和《美術》雜志主編尚輝 夢想不分年齡,哪怕風雨兼程也要前行。劉老師目前正在親力親為籌辦在中國美術館辦展一事,我作為客居京城的晚輩,豈有袖手旁觀之理?這是我大徐州藝術的自豪,我盼望看到更多家鄉師友在京城大放光彩!為了這次畫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已經為他印制了大紅袍,為什么還要再次結集出版一本畫集?劉老師一再強調“很有必要”——目的就是為了感謝給自己費心寫過評論文章的所有師友,感念大家的知遇之恩和鼓勵。他每每不厭其煩地逐一提起名字,說起與大家的一段段交往故事——所以,書中的每位老師也令我倍覺親切了。 我因此越來越能看懂他的畫,明白了為什么他創作足跡遍及祖國名山大川,卻總是繪不盡家鄉田園風光。一支柔毫能畫出如此濃郁的泥土芳香,觀后似飲醇綿老酒,這其中該包含多少濃濃鄉情?若說白石之畫是以意高取勝、賓虹之畫是以法高取勝的話,那么劉老師的畫就是“以情致勝”,是“用情專家”。因為,最真實的莫過于人的心靈,一切的美只有涉及到心靈的較高境界,才能創造出藝術的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法也好,意也好,都是技術手段,筆墨首應隨“心”,心有才是大法,之后才是意高,要不怎有“傳情達意”之說?他是“情在筆端,畫有盡而意無窮”,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境。 藝術是藝術家的宗教,是永恒的信仰,他數十年如一日埋頭苦畫,他畫的,是自己的藝術生命精神,是一顆可以暫時安頓下來的心靈。正是這樸素的真情告白,才勾起普天下游子的思鄉情懷,才誕生了異口同聲的喝彩。也正因為“懂你”,才讓劉老師對每一篇文字如此珍愛、難以割懷。 我衷心祝愿劉老的畫展圓滿成功,愿他身體健康,畫藝再攀高峰。
劉運君,字子照,1938年生于江蘇沛縣。1960年畢業于徐州師范學院?,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徐州大風書畫研究院院長、徐州山水畫會副會長、徐州建筑學院兼職教授。
(文章作者:張淑清,人稱“漢畫女”。系《中國藝術視點》專題主編,清華美院中國畫藝術教學項目主任)
畫家劉運君作品集
畫家劉運君作品集
畫家劉運君作品集
一片情思在故園 劉運君2008年 宣紙 90x60
一夜秋風過山村 劉運君 1989年 宣紙 55cmx45cm
自愛家山入畫中 劉運君 1989年 宣紙 45x50
總是故鄉情 劉運君 1989年 宣紙 68x68
邀請函
田園·詩韻——劉運君山水畫展 【中國美術館5號廳】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中國畫學會、江蘇省美術家協會
展出時間:4月15日9:30—26日
http://www.namoc.org/zsjs/zlzx/201603/t20160324_297011.htm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