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程征 欲認知一位藝術家,或可以他所屬流派而觀之,然而卻難于以此論蕭平。若一定要分辨蕭平的流派屬性,是否可稱之為“古榕派”? 榕生嶺南,而蕭平在金陵,也并不以畫榕名世,何以“榕”謂?只緣蕭平“依于藝”的行為、成就與學識結構系統,恰似一株蔥蘢壯碩的榕——一株大樹與一種才藝,異質而同構。 榕,南國之巨木。其所以巨大蔥蘢,全在于它不凡的根系。植物學家說,樹木根系的規模,通常與樹冠相當。而榕的特別之處,除了擁有一般樹木與樹冠一樣發達的地下根系,還在于它別有一種地上根脈——氣根。氣根從樹干上一根一叢地生出來,懸于空際,隨風容與,汲取空氣里的水分與養料;它不斷生長,下垂延伸,一旦觸地,即鉆入泥中,從此便不再屬于“氣”,而改屬“土”,與榕樹原有的地下根系匯合成更強大的立體根系集團。原氣根的裸露部分則變成大樹新的營養輸送管道與支撐梁柱。巨榕因此更加蔥蘢壯碩,勢欲蔭覆天下。每當此時,亦不知是根?是干?于是,在品類繁茂的熱帶叢林中,有了“獨木成林”的奇觀。 藝術家同樣需要發達的根系——藝術的、學養的文化根系。古往今來,積學大儒們“學養貫通”即含此意。蕭平之皎皎于世者,就在于藝術學養根系的立體性。 蕭平文化根系的立體性,表現為他集書法家、國畫家、鑒定家、史論家、收藏家等諸般素質于一身。辛卯歲杪,蕭平先生七十初度,詩人丁芒以長詩四十句祝嘏,其詩有“多面開弓射雕手,四輪載學天下行。書畫鑒論匯一身,捍衛傳統領千軍”句,可為蕭平先生的才學格局作注。只不過,丁文喻其為四輪之車,本文比喻為遮天之榕,異曲同韻而已。 蕭平自言:“我堅持著書法、繪畫、鑒定和史論寫作四項并舉的方針;在繪畫創作上,也兼顧著山水、花鳥和人物三方面,不拘一格,有感而發。對于書籍和藝術真品的博覽,對于大自然的體察和感悟,年復一年,從未懈怠。我相信,建筑一個廣闊、深厚的基礎,才有塑造成功大廈的可能。” 古之文士,書、畫、鑒、藏、論皆通者或能搜列,而在科別細化、術業專攻的當代藝壇,“兼擅”者并不難覓,“皆擅”如金陵蕭平者,迄未嘗見。 試看蕭平: 一、書法 蕭平之書,融章草、今草、狂草為一爐。風格清雋飄逸中寓剛勁挺拔,生姿韻,求變化,下筆沉疾有力,縱橫不拘,翰逸神飛。尤其竹簡書風,以行書為底,章草為風格,漢碑為筆法,樸拙率意,流動雋雅。 其初從父教,后拜金陵書圣高二適、林散之為師??瑥臍W顏,繼習《史晨》《張猛龍》《張黑女》諸碑;行草則二王、懷素、傅山,轉益多師,隨自家性靈融化歸一。尤以童子功,奠定了書藝根系之母根。 二、繪畫 權威批評家說蕭平:“山水畫融合‘宋骨’‘元韻’,又取明末諸家之變,且合王蒙之‘蒼’與石濤之‘潤’為一,在一氣呵成的筆墨律動中,書寫襟抱。”“花卉畫十分豪放縱肆,似乎斟酌于徐文長、李復堂、吳缶廬各家之間,取徐的恣肆、李的磅礴、吳的沉酣,以之不厭煩的描繪荷花,歌頌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人物畫則醉心于描寫自己崇仰的古代文人名士,畫法多受梁楷、張風的影響,時而潑墨淋漓,時而寥寥數筆,略形取神,又不大遠于寫實主義的造型觀,畫風是率意而疏宕的。”(薛永年語) 蕭平畫路極寬。山水有古意盎然者,筆仿云林、意慕山樵,以詩造境,熔鑄墨相,如《董文敏筆意》《云起秋山》《牧趣》之屬。有秉承新金陵畫派者,觀察生活,情動自然,對景落墨,如《麥收后的田野》《西行即景冊》《壯哉千層巖》之類。有古今交融者,如輕舟桃源,魂隨陶翁,臆造蕭家《愛蓮居》;但見云橫青嵐,荷塘柳岸、茅廬板橋,己化古翁,策杖呼童,以鳴情志。 繪畫題材、形式不拘一格,花鳥畫、人物畫亦然。 他的藝術魔盒里似乎儲藏著取之不盡的手段:時而思接千載,時而瞬間感發;時而傳統法度,時而造型意識;時而以意造境,時而對景寫真;時而“山水”,時而“風景”;時而古人繡像,時而親近掠影;時而氤氳水墨,時而絢爛色彩;時而揮毫,時而雙勾;時而意象,時而具象??他破了派系藩籬,超越觀念禁忌,古今共存,中西并收,信手拈來,抒寫感動。然而,尚古情懷永遠是蕭氏審美情致的主調,畫面里的淡遠詩意,閃爍的是一位中國現代文人幽古的心靈之光。 三、鑒定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徐邦達先生南下歸來,逢人便說:“我發現了兩個人才,浙江有黃涌泉,江蘇有蕭平,他們對地方名家的認識是我所不及的。”越四十年,蕭平一雙鑒真辨偽的火眼金睛名聞遐邇,同道譽稱:“江南一眼。” 要做一個技超同儕,一眼定乾坤,經得起歷史驗證的鑒定家,須具備一系列極其嚴苛的條件,如深厚的文化藝術學養,廣博的畫理畫史知識,敏感、穩健、果斷的洞察與判斷素質等,而“過目率”是各種條件中的首要條件。沒有用巨大的量構筑的“見識”,則無從言“鑒識”。但是,對于尺幅萬金的歷代遺珍,人一生中能親自過手、過眼的機會能有幾何?人說蕭平“真跡鑒萬卷”,這個數以“萬”計的一一累加之和,大概是世上各種加法中最難求得的了。 蕭平真是幸運,1963年21歲時,恰逢文博大家、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曾昭燏先生到江蘇省國畫院專修班畢業生中選人,條件是不僅畫得好,還要通曉古典文學,以便從事書畫鑒定工作。她開出的條件,唯蕭平符合,從此蕭氏走上了以鑒藏為導引的書畫創作與研究道路,同時也獲得了師承機遇與常人難以企及的古書畫“過目率”。 譬如: 六十年代初,入南京博物院,得導師姑蘇老人徐沄秋親炙,埋首于數以千萬計的古代書畫堆中,煉眼積識,漸辨真偽。尤于金陵八家、吳門畫派、浙派為勝,并上溯至元人和宋人遺跡。 七十年代中,拜故宮博物院徐邦達先生為師,隨其鑒閱故宮及蘇、浙、皖、滬館藏書畫作品無數。并開始負責江蘇全省書畫鑒定工作,十余年間過目逾萬。 八十年代,應邀訪日,鑒閱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藏中國書畫珍品。 九十年代兩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觀摩中華瑰寶——臺北故宮藏書畫精品。 蕭平在數以千萬計的觀摩鑒識中,不僅掌握了辨識真偽的十種路徑,更在鑒一真,獲一樂,辨一偽,得一快的過程中深得中國書畫三昧。 時下,民間收藏熱興起,頻繁應求,撰文、講學,編纂著錄,忙壞了鑒定家蕭平。 藝術品收藏本是人們徜徉美之心,兼及儲寶的苑囿,而贗品之于收藏,就像唐僧遭遇妖魔,電腦出現病毒,敗興傷財,貽害無窮。然而面對真假猴王,雖懼恨又如之奈何?唯呼神探,明察秋毫,立判真偽,令玉宇澄清。所以,“鑒定”一詞的含義,不僅指鑒偽識真的高超技能,更包含驅偽存真的道義精神——鑒定家實在是守護真善美的衛士。 四、史論 2010年,蕭平出版了他的研究專集《丹青論古今》,輯30余年美文81篇。此外還出版有龔賢、倪云林、陳淳等畫家個案研究專輯,以及分析介紹山水、人物、花鳥等繪畫傳統技法的著作。他的論說對象從金陵展開,以江浙古今名家為主。雖然所諳悉的主要是一個地域里的畫家,然而這里卻是中國文人藝術發生發展的典型區域,曾經活躍于此者,甚多彪炳史冊的大師,如吳門畫派、四僧、揚州八怪、金陵畫派等等。因而,所謂地域的,也是中國的。 他的研究特色,與重史實考據的史家和善于邏輯思辨的論者不同,他的文史之思緊緊結合著他的書畫創作與鑒賞的實踐體驗,圖像與概念、表象與玄機、情感與哲理互為表里;重畫脈、作風、品格,敘史兼及評畫。文辭清朗,有古風,每有識見,娓娓而談,導人作美的巡游。他的理論表述尤顯真切,往往予人運于手、美于目、了于心的藝術觸摸感。其文風來源,正如《丹青論古今》自序所云:“我的對于文的興趣,大約與書與畫同始于少年。并沒有先后順序,只因時間、環境、心緒和需求的變化,或重于此,或偏于彼。” 五、收藏 有了上述書、畫、鑒、論四種基礎,收藏已是易事,此不贅言了。蕭平說得明白:“我的收藏癖好,當然主要是書畫。這大約源自先父,最早的藏品是他留給我的。近十年中進展頗大,重點是我研究的對象,如龔賢、陳淳、揚州畫派、女性畫家、僧人書畫、名人信札等。青花瓷器也是喜歡的。” 說到這里,蕭平巨榕似的立體根系已清晰地呈現出三個層次: 集書法家、畫家、鑒定家、史論家、收藏家于一身,是第一層次;書法之諸體并舉,繪畫之山水、花鳥、人物皆擅,是第二層次;畫無古今,法無定法,一畫一法,是第三層次。 關鍵是,他的書、畫、鑒、藏、論為主根的三個層次,并不各自孤立,而是交融互濟,相得益彰,從而亦構成蕭平“勢欲蔭覆天下”的整體修養。其書法之蕭颯,飄入花卉;鑒賞之所得,砌入山水;作書作畫與鑒書識畫兩相共贏;作書作畫、鑒書鑒畫、評書評畫比肩齊進。 蕭平的根脈深深地扎在六朝古都南京。“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尤以金陵為最。”(朱偰語)明清以來金陵是與京都相望的文化重地,文人薈萃,藝術繁榮,官民藏寶。蕭氏于此得山川清淑之氣和豐厚的人文傳統滋養,故蕭氏的藝術品格中蘊藉著濃郁的文人氣。 若將蕭平的藝術世界置于一百年來古典的與現代的、中西合璧的與國粹的、私塾的與學院的等形形色色的藝術派別的總格局中來考量,他的藝術價值觀肯定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范疇,或曰古典的藝術范疇,甚至有一點國粹傾向,乃至當西方現代主義蜂擁而入,勢欲陷中國畫以空前的生存危機之時,蕭平以“傳統捍衛者”的作為,出現在當代畫壇。在人類藝術史上,中華民族書畫藝術以無可取代的偉岸身姿佇立于世,而其偉岸,正在于它所擁有的古老而宏大的傳統根系,正如巨榕。所以,本文不僅以“榕”喻之,而且還要加上一個“古”字。 故曰:古榕·蕭平。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