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05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葉旭蓉 近日,來自全國美術界的著名畫家、權威美術評論家云集慈溪參加“奇迪杯”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大展首展儀式,這其中就有已故著名工筆花鳥畫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陳之佛教授的幼女——陳修范女士。 記者有幸采訪了現為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長的陳修范女士。 陳修范,1934年生于南京,祖籍慈溪市。1955年畢業于華東藝專美術系,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1978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專門從事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 在工筆畫大家陳之佛大師的故鄉舉辦這次全國工筆畫大展,意義非凡。陳修范女士說,我父親的后半生基本地獻身于工筆畫事業,全國工筆畫大展在這里舉行,無疑對慈溪市建立文化大市是個促進,而且對發展、弘揚我國的工筆畫有很大的作用。這次大家談到,只有使文化事業和企業兩者相互促進才能相得益彰。因為企業支持文化事業,而文化事業也相對促動了企業的發展。所以這次大展對慈溪來說,無論在經濟、文化,還是對外影響上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和意義。 身為工筆畫畫家,又作為陳之佛的女兒,她對父親的工筆畫有什么評論呢?修范女士沉思著說,我父親以前是搞工藝美術的,將近40歲時,因為看到中國的民族工筆畫逐漸消退、衰亡,感到很痛心,他就決心要拯救、發展民族文化。所以他在工藝美術方面已很有成就的時候,又著手鉆研起了中國工筆花鳥畫。 對于我國工筆畫事業來說,他可能是個很好的開拓者和發展者。他的工筆畫不僅僅是繼承了我國民族的優秀精華,同時他又吸收了其他畫種的一些藝術特長,這些都很好地融合在他的工筆花鳥畫中。他的工筆畫是有創新的,既傳統又有新意。更重要的是他各方面的學識比較豐富,因此他的工筆畫內涵就顯得更深厚。 大家都知道陳修范女士專攻工筆畫數十年,已深得陳門畫家之真諦。她所繪的《松鷹》《朝霞》《梧桐棲鳩》《芙蓉雙鴿》等,神清氣爽、端雅明麗、章法謹嚴、筆墨精細,全出于父親之風范,而又自見性靈。 她的許多畫作,既不離傳統、又獨出新裁,在題材、意趣和表現技法上,相其所宜,多所開拓,寄寓幽遠,韻味無窮。她的作品除參加國內大展、獲獎、出版、收藏以外,還先后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約旦、新加坡及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修范女士說,我以前是搞出版的,后來轉到江蘇省國畫院專門從事工筆畫的創作,主要是想把父親的事業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其次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我的工筆畫基本上是從父親的那一路發展下來的,著重表現在畫的意境上。這也是我父親最突出的一點。無論在色彩、構成,還是意境上我都傳承了我父親的藝術思想。另外我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了些想法,譬如在傳統的構圖上,有時想是否打破一些舊的方式,有時求繁,有時求簡,有時以少勝多等,但基本上是繼承了父親的風格。 花鳥畫很容易畫成呆板的模式,鳥就是鳥,花就是花,很單調,但是我們要去表現它的詩情畫意,就是通過簡單的工筆花鳥畫帶給人許多想法,賦予人一種美的精神享受。 陳修范女士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工筆畫事業,還全方位的整理、研究、宣傳陳之佛,多年來編著出版了《陳之佛研究》《陳之佛文集》《陳之佛花鳥畫集》《陳之佛染織圖案》等各種版本的畫冊。 她還擔任了家鄉陳之佛故居的顧問,把有關陳之佛的著作、照片、文章等資料捐獻給家鄉。每次回來,她都會去看看故居,因為這里有父親生活過的痕跡,也有自己孩提時的足跡。 參加這次工筆畫大展的作品來自全國各地,修范女士說,這些作品的表現方法和思路都很寬闊,有很多是我們老一輩值得學習的??吹轿覈墓すP畫事業新人輩出,后繼有人,我們都感到非常興奮和欣慰。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