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稼昌倪潔
畫家傅二石多次去黃山寫生,近年創作了一批黃山題材的山水畫作品,《黃山北海遠眺》就是其中的一幅,還有《勁松圖》、《清涼世界》、《云深不知處》、《云涌蒼山》、《到黃山拜石》、《玉屏風云》、《奇峰出奇云》等,從這些作品中可感悟出黃山的豐富多姿與變幻莫測,真可謂是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在與畫家傅二石談及創作黃山題材的藝術時,他頗有感觸地說:“奇松、怪石、云海是我表現黃山獨特地貌的元素,到黃山寫生,不管看見的是什么山,都不能完全追求它的實際形狀,而呈現在筆下的應該是‘胸中的黃山’,是將得來的感悟經過加工見諸筆端,當看見山峰的奇險陡峭,云海的浩瀚無邊,在我的筆中就可以將它畫得更為奇險、縹緲?!?
“黃山奇松以石為母,頑強地扎根于巨巖裂隙,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臥、忽起,真可謂是‘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最著名的黃山十大名松是迎客松、送客松、蒲團松、黑虎松??但不要照實畫,畫心中的松與現實的松是有區別的,我畫的是松樹的精神,這就要與名松對話,從中領悟松的挺拔之感,伸出的枝條像拳擊選手在出擊。在巖石中的松更為堅強有力,像大力士的胳膊,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黃山松的感覺了,作品《勁松圖》就是最好的例子?!?
“黃山千巖萬壑,幾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許多靈幻奇巧的怪石,黃山石‘怪’就怪在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狀。據說黃山有名可數的石頭就達1200多塊,從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塊冥頑不靈的石頭憑空有了精靈跳脫的生命,如夢筆生花、老僧采藥、蘇武牧羊、飛來石、猴子觀海等,這些在畫面上都可以夸張地表現出來。作品《到黃山拜石》就是在黃山中得來的感受?!?
“黃山云成海,是云霧之鄉,其瑰麗壯觀的‘云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由于巖石的奇形怪狀,云彩在山中浮動時也是千變萬化,云海中凸顯出幾個高峰,好似一座座孤島,它給人是磅礴無垠的感受,令人心胸開闊,抓住這種感受加以夸張,從而起到襯托畫面的作用,作品《云涌蒼山》中就可感悟到。作品《奇峰出奇云》不是某個地點的景,畫面高聳入云的山峰,有攔腰而斷的云彩在飄動,這是我胸中黃山的縮影?!?
“松、石、云是黃山的三件寶,畫家拿起畫筆畫這‘三寶’,為什么總是畫不厭?就是因為大自然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它總是吸引著畫家,劉海粟就曾十上黃山。每次上黃山都給我不同的新鮮感,我這次上玉屏峰與上次的感覺就不同,由于季節、氣候、時間的不同,云彩有時從下往上升,有時又若隱若現,因此得到的靈感也是永遠不會枯竭消失的,它會永遠吸引著畫家繼續畫下去?!?
“筆墨要跟上大自然的奇妙變化,可得要有點本事,繪畫時要結合自己得來的感受,這樣作品才能有深刻的內涵,藝術家應該注意眼前的對象,有沒有新發現?我在北海樓上看到,當一陣大雨襲來,山巒模糊,只幾秒鐘,便又慢慢地顯露出來,沒有任何規律。在這一過程中,我能一次次得到新鮮的感受。我去的次數越多感受越深,每次去都感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我父親特別強調只有認識深,才能得其深邃。我就是按照父親的要求這樣做的,他說黃山煙云是個好題材,要與黃山以外的其他山區別開來,像黃山,而不是像黃山的某個地方,要有黃山的精神,黃山的特點,石濤、漸江是畫黃山的高手,他們往往住上很長一段時間,觀察、體會要比一般游客細得多。漸江和尚畫從巖石壁上倒掛的松,概括深刻,是因為他細細地研究了從巖石上長出的松有什么特點,所以才畫的那么好,我就是向古代這些大畫家學習的?!?
“我是如何去表現黃山的呢?我用筆墨吸收更多更大的自然養分,云??~緲、山峰奇峭,都表現在我的筆下。獅子峰上的清涼臺是觀賞云海和日出的最佳之處,作品《清涼世界》畫的就是這里?!?
“藝術家要避免重復,藝術要保持生命力、新鮮感,就需要深入生活。我現在75周歲,我還有強烈的深入生活的愿望,要使畫面有新鮮感,除了提高畫畫的技法,還有就是一定要到生活中去,這樣就會有敏銳感覺,這些全記在腦海里,就能畫出新鮮的作品,而不是重復老一套?!?
傅二石的黃山系列作品構圖新穎,表現手法不一,有的潑墨大寫,有的精致小寫,形成了自己暢快淋漓的獨特風貌,畫幅小中見大,大畫更加氣勢磅礴,在傳承與開拓中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繪畫的藝術語言。著名山水畫大家傅二石先生用畫筆詮釋黃山,他用“往往醉后”的筆墨釀出了對藝術的濃濃真情。
(原載《南京晨報》,本文有刪節)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