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4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張月霞 清代畫家沈宗蹇說:“北方山水雄渾而奇杰,人生其間,得其氣之正者,則剛健爽直?!鄙剿嫾抑軙怨獾帽狈缴剿甜B、民風浸潤,養成了豪爽、率真、質樸的個性。當他“率其性發為筆墨”時,遂使其作品呈現出格調激越、氣象闊大的壯美意境。難怪一位評論家這樣評道:“觀其畫如觀其人,曉光筆下的高山大川、勁松流云,就是他胸中意氣的流淌?!薄拔黢Y疊嶂接昆侖,百川東流匯海門”“太湖萬頃波,黃岳入高天?!边@是周曉光為自己的山水畫《疊嶂西馳八景圖》《陽山春早八幅通景》所作的題畫詩中描寫山水的句子,氣勢博大,盡顯大自然陽剛之美。周曉光的諸多山水畫巨制的畫境也正如上述詩句所描寫的那樣,不僅有著“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的大格局,而且,其山往往硬骨崚嶒,具北方之山的峻厚沉雄之氣,山巖之上那虬枝錯落的蒼松老樹,則愈增其勢。只是,因為這些作品是以南方山水為表現對象,所以,作者并沒有忽略在空氣濕度不同的情況下,南方山水與北方山水的迥異之處,因此,他筆下的山水又有著煙云氤氳、草木郁秀的特色,這樣,作品在剛健的基調之外又不乏秀潤之氣。對于周曉光山水畫,他的老師亞明先生曾以“北人南畫”論之,大概便是基于這南北兼容的風味。 有人比較蘇軾和柳詠的詞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若以詞擬詩畫,周曉光的畫作也并非一種風格,而是豪放和婉約兼而有之,只是,前者更能凸現其北方硬漢的胸襟,更“當行”,更“本色”,更具標志性。然而,周曉光畢竟是一個已經移居江南幾十年的北方人,長久以來,江南的靈秀柔媚也在潛移默化地陶鑄著他的心靈,發為筆墨,便使其部分作品流露出“杏花春雨江南”的情韻。 周曉光的山水畫取景構圖變幻多姿,充滿鮮活靈動的氣息,這是因為他作畫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以大自然為創作源泉。他深深贊同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做法,非常重視寫生,他“曾六上黃山,脈之所至,皆留畫稿,伴古樹而低吟,枕清波而醉眠”,他曾“歷游陽羨,足跡遍太湖南北。冬折梅、春探花、夏吻香果、秋收紅葉??”他也非常重視同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認為畫家須對表現對象懷著熱愛之情,方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他說:畫家自己內心不感動,創作出來的作品怎么能夠感人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