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8來源:藝加文投 |
江蘇省國畫院是名揚中外畫壇的“新金陵畫派”發源地,名家迭出、畫家云集,具有濃厚的中國書畫藝術氣氛,蔡松昌置身于這種良好的藝術環境,身心受到書畫藝術的熏染與陶冶,尤其是對山水畫情有獨鐘。特別對傅抱石、錢松喦等山水畫大師作品深入賞析。他還虛心地向畫院的畫家們討教,不顧炎夏蒸熱、蚊蟲侵肌與嚴寒冰雪、呵氣成冰堅持揮筆臨習,從中吸取藝術營養。他利用業余時間不斷磨煉筆墨表現技法,經過對素材的篩選、縝密構思、巧妙剪裁、數易其稿,畫出《依山傍水有人家》《山居圖》等一批描繪他嶺南行目見秀麗山河的畫卷,把隱藏心底那股謳歌祖國山川的激情噴發出來,獲得一種直抒心胸與筆墨表現的快感。在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道路上邁出可喜的一步。 《中國山水畫畫論》是開啟山水畫寶藏的鑰匙。蔡松昌一面認真進行山水畫創作藝術實踐,一面認真研讀畫論,領悟到山水畫中情、意、理、法的聯系。五代荊浩《筆法記》提出山水畫要領:即氣、韻、思、景、筆、墨“六要”對今日山水畫創作仍有指導意義。古代孟子曰“吾意養吾浩然之氣”。山水畫家應善于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博覽游歷中達到“養氣”功效。松昌利用假期與出差機會足跡遍及黃山、廬山、峨眉、青城、雁蕩、三峽……祖國山河無處不美,看不盡的秀麗峰巒、歷史名跡、江山勝景使畫家神思浩蕩、想象馳遠,胸中涌起一種熱愛祖國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這熱愛祖國的浩然之氣正是創作山水畫不可少的精神動力。畫家置身大自然,滿目青山秀水,感物而動、緣物生情、情起成意、意生象出、象顯景現……這便是“神與物游”“因心造景”山水畫形象塑造的過程。蔡松昌在藝術實踐與研習畫論中認識了這條創作規律,他在山河美景中細觀詳察,神游迂想,“搜盡奇峰打草稿”,開掘意境,營構新作。請看《廬山雄姿》畫上先映入觀眾雙目的是作者任運成相的空蒙迷茫的廬山諸峰,山巒四合,摩天劈地,似夢似幻……遠景:巖深壁削,飛瀑掛崖直瀉而下,似乎能聞雷震之聲,氣勢宏大;近景:蒼釅一色的松林掩映著座座白墻紅瓦的樓房,把廬山水秀峰靈“仙境”般特色充分地表現。還有《巴山蜀水》《白水河之春》《黃山煙嵐》等等都是值得觀畫者靜觀細賞的山水畫佳構。 歷代山水畫家用聰明才智創造了無比豐富的山水畫筆墨表現程式與藝術語言。一個山水畫家必須繼承與發揚山水畫藝術優秀傳統,否定傳統與故步自封都不足取。蔡松昌能夠擺正“傳統與創新”的關系。他一面認真地臨摹歷代傳世的山水畫作品,研習各家各派用線、皴法及用墨特點,一面對20世紀60年代發源于江蘇省畫院的“新金陵畫派”畫風及代表畫家深入研究、用心觀賞與臨摹他們畫作。尤其對傅抱石獨創“靜鋒皴法”與透明墨色、錢松喦渾厚奇拙的用筆、亞明瀟灑空靈畫風、宋文治精巧玲瓏的章法、魏紫熙獨創朱砂點簇畫法等特別關注,都成為他學習的重要內容。他筆下的作品《云壑深松》《積云嶺外》《山澗泊舟》《春山帆影》《高峽出平湖》《一江春水》等既繼承“新金陵畫派”一些藝術特色,卻又有其獨特藝術面貌,這也正是蔡松昌山水畫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文/黃鴻儀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