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文\蔡祜 廣東畫院專職理論家美術學博士 瀏覽曾春平新創作的中國畫,可以發現他近年來創作方向是工筆花鳥寫意性的探索。從視覺層面而言,最明顯的變化是對制作性的弱化,比如在材料運用方面,春平并沒有在畫面中采用各種工具材料及拓印、洗染、拼貼、撞水撞粉等制作手法,取得代之是以豐富的水墨表現語言的運用。在色彩方面,春平在創作中也規避了當下工筆花鳥中常見的,通過飽滿明亮的色彩運用來展現藝術家的個性與情感,而是以清淡的墨色賦予作品更為清淡蘊藉的花鳥意趣。 事實上,這種弱化制作性的表現方式,在當下特別是青年工筆畫家群體中并非主流。新世紀以來隨著“新工筆”日漸興盛,工筆畫在概念、題材,媒材、技法等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拓展空間,對視覺、現實與觀念的關注,使“新工筆”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審美情趣與繪畫語言。其中,制作性無疑是“新工筆”的一個重要特征,新材料、新技法的制作與運用,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視覺表現力,帶來更切合當代的審美體驗與敘事方式,同時也更容易在各類展覽或評選活動中得到青睞。春平顯然并非不清楚這點——那幅為他帶來許多贊譽,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銅獎的《我把春天帶回家》便是一幅制作精良的中國畫。春平的藝術轉向,或許跟他進入江蘇省中國畫院成為專業畫家的經歷有關,江浙地區深厚的筆墨傳統積淀與人文環境,促使春平對中國畫與筆墨有了更多新的思考,正如他在《硯邊寄語》一文中多次談到筆墨的精神韻味,審美意境以及和傳統的聯系等等話題,并且引用了李可染對于筆墨的評價“中國畫在世界美術中的特色是以線描和墨色為表現基礎的,因此筆墨的研究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國歷代著名的畫家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在筆墨上下很大功夫的。” 但是對制作的揚棄,對筆墨的強調并不意味著回歸傳統。從春平近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發現,他一直嘗試以現代的視角與構圖去展現水墨語言的豐富性,比如《大地的恩惠》《年味漸濃》《業績累累》等作品中,在注重物象造型刻畫的同時采用虛淡的墨色漬染,充分發揮筆、墨、水的綜合效應,展現出獨特的墨韻與野趣。在《小金果大使命》《五月的鄉村》中,飽滿的構圖里面濃淡墨色相間,空間層次起落有致,清朗疏落的格調營造中為這些尋常之物注入了勃勃生機。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春平在創作中始終保留著對現實生活的敏銳觸感,這種源于體驗生活之后自然流露的平實感與人情味,使他的《我把春天帶回家》在全國美展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樣在這批作品中獲得延續。無論是《揣好夢想上路》中自行車拴著各式卡通圖案的氣球,還是《套圈》遍地的西瓜與套圈,春平總能捕捉尋常生活中的點滴感觸以平實的筆墨語言表現出來,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這份樸素平實也體現在作品命名上,相較于當下許多工筆畫家喜歡取晦澀難懂的作品名,春平更傾向于平實的命名方式,比如《又出差太空》《春來靜悄悄》等,無論是樸實的繪畫語言還是命名,春平都從日常點滴中抓取鮮活感受,激發創作靈感,展現出個人對現實生活、藝術創作上的真情實感。 筆墨作為中國畫創作中不可替代的語言,其自身高度成熟的程式化,豐富精微的玄妙之美,以及背后所凝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個性與底蘊,都預示著春平嘗試以水墨語言的當代性轉換,來探索工筆花鳥寫意性并不是一條輕松的道路。然而正如我印象中的春平,平實而自信,樂觀而穩健,這種氣質,總是讓人期待他后續的新探索與新成果。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