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宋新江 何謂中國畫?似乎誰都清楚又似乎誰都不能完全說清楚的問題,畫家只要跟著感覺和潮流去,依著自己的思想習慣畫就是了。其實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尤其在當今中國畫面臨走向世界,如何繼承和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如果分辨不清中國民族繪畫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如何談得上繼承創新發展,又如何以鮮明的民族個性屹立于世界畫壇呢? 對于什么是中國畫世人認識并不一致,尤其在畫界論說不同。有的認為中國人畫的畫就是中國畫,從廣義上講并沒有錯,但百年來西方繪畫入境中國,中國人運用西方人的藝術觀念、藝術方法畫的明暗素描和以色彩筆觸造型的油畫也能稱之為中國畫嗎?顯然沒有人贊同;有人認為凡用毛筆畫在宣紙上的畫就是中國畫,那么外國人用毛筆畫在宣紙上的畫能否稱之為中國畫呢?顯然沒有人敢作此論,還有人說中國畫講意境,這也難成立,因為世上凡作畫都講究意境,只不過不同民族的畫表現意境的方法、效果不同罷了。那么到底中國畫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呢?這里所論述的本質特征應視為只有中國畫具有,有別于別民族的鮮明的中國民族個性特征。論清楚這個問題,中國畫創新發展就不會離宗,它在世界畫壇就會有自己獨立的藝術地位,受世界矚目尊敬。 人類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各自在封閉的環境里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逐漸形成各個民族文化的本質和形式,它表現在物質和精神的各個層面,藝術作為民族文化本質的標志,它的民族性尤為鮮明。那么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所形成的文化標志——中國傳統繪畫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人類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觀制約。依不同的宇宙觀而生不同的民族精神,由此而生不同的審美觀,由此而生不同的藝術觀,由此而創造不同的藝術表現方法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這是一條民族藝術發生發展的生命線。那么貫穿中國繪畫發展的生命線具有哪些民族本質特征呢? 宇宙觀是指人與宇宙萬物(客觀自然)的關系,即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人類基本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念:西方人主張人與自然是對立的關系,而我們中國則信奉人與自然合一的觀念,如莊子所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們的民族視自然就是我,我即自然之物,相互始終處于一種極和諧的,融為一體的暫忘彼我的“默契”境界,由此形成我們民族“以和為貴”,走“中庸之道”的民族精神,由此產生的審美意識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無為”、“不著意”,“以天合天”即“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優美,貴含蓄,愛靜境。根植于這種哲學觀而生的審美意識走進藝術創造,必然產生獨特的觀察事物方法與表現事物方法,展現出民族藝術本質個性特征。 作畫首要是觀察自然。中國畫家是在行動中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畫家以畫中人作畫中游,邊走邊面面觀察景物,逐漸將自己融入景物之中,在畫家的心目中逐漸形成物即我,我即物,進而選擇最能表達我胸中所感悟到的情意與景物相融的物象。這樣畫家就不是以一時一地之真景物為表現對象,而是以石濤所說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方法選擇題材入畫。這種在行動中觀察客觀事物的方法,導致了一系列由此而生的獨特表現方法:它必然是突破自然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不苛求自然時空的合理性,畫家不再以描繪眼前所見景物為滿足,而是依著自己的思想、意愿、感覺充分發揮想象力,竭力追求對自然的全面的感受表達,重新安排山河,表現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山河,達到“可望”、“可居”、“可游”的暢神境界。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觀察自然這一獨特觀察方法使中國畫家創作極為自由,只要感覺到就能畫得出,可以在咫尺畫面寫千里萬里之趣,由此而創造的山水景物(一切自然景物)則是畫家胸中無限的境界,而非目中有限的山水,所以中國畫意境博大淵深。寫畫出人與宇宙的精神氣質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畫家在天地間自由運動,觀賞宇宙萬物,感悟人生奧秘,達至情滿山意溢海,進而選擇最能表現胸中情意的自然物為畫中題材,借以傳情達意。被畫家搜入畫中的自然物已不再是客觀的物象,而是畫家主觀意義的表達。 唐以前中國畫題材主要是人物,畫人物著意追求形神兼備。唐宋以來畫家的主要題材是自然物象,山水、花鳥、走獸和蟲魚,有的已成為世代相傳的永恒題材:如被譽為君子的梅、蘭、竹、菊,被尊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安邦定國的駿馬,這些自然已被畫家人格化和情感化,所以畫家畫物如畫人。在畫家的心目中,山川林木寓含著社會意義和人性,山中有仁義,水中有智勇,幽深莫測的中國山水畫中充滿著生命氣息,不同于西方風景追求形體光色物質性的美,花鳥也不同于西方靜物畫追求質感、量感、空間感的無生命物性美。因此中國畫的題材人性化、人格化已成為我們民族崇尚的精神形象。 中國畫家對畫中題材的處理不以逼真自然,真景實境為追求。蘇東坡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彼灾袊嫾以陬}材處理上,力求高度綜合概括和簡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大膽取舍,嚴格提煉,主次分明,突出主體形象,次要處減弱舍棄,一朵、一枝花能成畫背景,其他可以完全舍去。清人李方膺說:“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悅目兩三枝?!边@種題材的處理完全是以意為之,著力在傳情達意,為求神情意境,畫家可“遺貌取神”,只要得意可以忘形。畫家一向認為畫中物象“太似則俗,不似欺世”,最高境界是“似與不似”。 中國畫的空間處理講究留素底,白紙不著畫,形成畫面的空白,這個畫中空白是畫面藝術形象的重要構成部分,它雖無實象,卻在實景襯托下產生形象,這在中國畫中稱之為“計白當黑”。在空白處雖無形卻勝有形,這形存在于觀賞者的聯想和想象之中。如在空白紙上畫一帆船,滿紙頓生汪洋大水之感,這里的空白是人的心理空間。 “計白當黑”在畫面中的作用有兩層:從布局形式看,空白處不畫可以更襯托主體形象,使主體形象更加突出,以虛白襯實景,虛實相生,達到藝術語言的精煉,言簡意深;從畫面的內涵深思,空白處能容納萬境?!翱占{萬境”,空則靈動,萬境進入人的生命,染上人的性靈,這個空處就有靈氣往來,靈氣的往來使物象呈現出無限的生命力,正是畫之生命所在,也是幽深莫測,奧妙無窮之意境所在,空靈生意境。 清人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备当哺嬲]后生不僅要在有畫處用心,更要在無畫處用心。視“無中生有”是中國畫的至高境界。 中國畫的布局結構非常獨特,它是由詩、書、畫、印四種藝術構成的綜合藝術,是世界繪畫史上絕無僅有的藝術樣式。中國畫的造型語言是線條(即筆墨),自發生就與書法結緣,書與畫同根同源,歷來畫家以書法入畫法,書法的功力決定畫法之高低,工畫者必工書,所以大畫家亦多為大書家。書與畫結合不僅是造型語言的同一,自宋人始將題跋與詩文書寫在畫面上,在形式上書與畫結合一體。 畫與詩結合,有兩層涵義,一是畫的內涵有詩意,二是形式上詩書寫于畫面。詩意者何?——氣韻生動也。也就是說畫中藝術形象蘊含著詩意完全相同的精神氣質:即風格格調,神情韻律,氣韻意趣,音節節奏等等無不契合。正如蘇東坡所云:“詩畫本一律。”畫中有詩,畫就有生命、有意境。畫中有詩體現在形式上指畫家作畫,畫不能盡情盡意,必以詩文輔之,如清人方薰所說:“畫之不足,題詩以發之。”畫上書寫詩文始于宋人,自此書法與詩融合書寫于畫面成為畫面構圖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成了詩書畫相結合的形式。印章出現較晚。 宋人在畫上書名不用印,用印不書名。到了元代以后在畫面上既書名又加蓋印章,用篆刻的語言闡發畫面意境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在典雅素靜的畫中加蓋一方方朱印,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并起著平衡和補缺整體構圖作用,令畫面頓生神氣,格外增色。至此,詩書畫印相結合,完備的中國畫形式已經確立,成為中國民族鮮明的藝術特征。 中國畫以平面布局結構空間景物,富有裝飾美。這種構圖源自畫家在運動中觀察景物的結果,必以散點透視法置陳景物,使自然空間化為畫家的心理空間。畫家常使用立軸和長卷兩種畫幅,在立軸式布局中,以畫面上中下配置景物,近景居下,遠景居上,近不擋遠,愈遠愈高,長卷以向左或向右展開。平面構圖的縱深關系處理采取獨特的三遠法。宋人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遠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種空間制景畫面上看不出畫家立足何處,而處處都有畫家在,體現了人與自然為一的根本觀念,如此空間置景,隨心所欲,可在咫尺之圖內寫千萬里之妙境。 中國山水畫構圖多以俯視之法以小觀大,如觀山川,當與散點透視結合應用,可使層山疊嶺,千里江河,深宅廣院俱現于一幅畫之內,不但龐大的畫面得以鋪陳布設,這樣的構造還要極為自由地充分地表現宇宙萬物與氣勢。 中國畫的章法講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畫面上“遠取其勢,近取其質”,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藏露,繁簡,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景物,并巧妙地處理畫面空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在平面中創造深遠境界,在有限中制造無限意趣,體現了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氣質,這與西方畫家所描繪的視覺所至有限景物根本不同。近百年來西方繪畫傳入中國,畫家受到中西兩種畫理畫法教育影響,在中國畫的創作中自然融入某些西方畫理畫法當屬自然。 中國畫的造型技巧是筆墨。中國畫的毛筆、黑墨、宣紙等工具材料又非常適合筆墨技巧的發揮,經幾千年來的實踐已經形成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筆墨表現技法,構成獨特的造型特點。 中國畫中所指的筆主要是線條點面和皴擦,而線是主要的。筆法重在勾畫輪廓,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墨,主要是黑墨,一般指水墨,墨法主要是表現物象的光影、色調以及在視覺中造成的濃淡虛實感覺。在作畫過程中筆法和墨法是不能分的,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墨是以筆來表現的,墨法之妙,全從筆出。自唐代以后畫家善用水調和墨、運墨而五色皆是中國水墨畫的特點。中國畫的藝術性高低,決定于筆墨技巧的高低。所以筆墨造型技巧是中國繪畫的又一根本特征。 中國畫的色彩觀念是自己的民族特征,“講究隨類賦彩”,重物象的固有色,不受自然光變化影響,以求物象的固有結構、固有色彩,注重畫家個人感受和客觀存在的實際相結合。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談到天光水色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中色彩和感覺上的變化:如水色是春綠、夏碧、秋素、冬黑,天色是春晃、夏蒼、秋凈、冬黯。 在色和墨的關系上重視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交融,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所作之圖可妙超自然。 中國畫在完成之后的裝裱也是十分獨特,形式有立軸、手卷、鏡片等,畫家十分在意,素有三分畫七分裱之說,可見之重要。 中國畫的發生發展已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征而區別于世界上一切繪畫,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標志。在這開放的新時代,社會時代的變化必然引起中國繪畫的變化,但無論怎樣變化,萬變不能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我所歸納的中國畫諸多民族的本質特征。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