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0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葉爛
“破壞”也是一種創造。中外藝術歷史上許多留存下來的藝術品,在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和大自然的風塵侵襲之后,使原初完好的藝術品在形態、色態和紋理上產生了悄然的變化。在今天看來,有的藝術品已殘缺不全,損毀嚴重,但我們也驚奇地發現,那面目已不依舊的藝術品,卻呈現出了變異的美感趣味,如人們認為的雕塑殘缺美,壁畫或卷軸畫的色彩斑駁而成的肌理美,這種新魅力的產生,是時間和自然力的作用。人們在欣賞其特有的美感時,已不復計較它的殘缺,反倒更醉心于它們的現有狀態。其原因之一是因為殘損所帶來的歷史神秘感,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藝術品在經過剝落或殘損之后所產生的新的審美內涵,正如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所謂的“當我們陶醉于沙特爾教堂中風雨剝蝕的塑像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把這些塑像的斑駁銅銹和嫻熟的塑造手法同樣的當做審美價值?!蔽覈糯亩鼗捅诋?、永樂宮壁畫,那因年代久遠而形成的色彩剝落的畫面,令人覺得更加耐看,雖色相存在變異,但別開生面。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古代卷軸畫同樣因時間的“功勞”而變得古色古香,那畫面上呈現的褪色的虛淡與變深舊痕,使畫面變化多端,層次愈加豐富。由此可見,“破壞”并不一定都是壞事,在藝術品上的一些“破壞”也是一種再創造。 對現代畫家的創作而言,這并非要求把畫弄得像古畫一樣,而是可以把“破壞”作為一種獨特技巧來探討。當羅丹去掉巴爾扎克雕像的手之后,那殘肢的形體,反而更能突出頭部的生動。上面所談到的古代作品通過“破壞”,因其造型的形態和色態的改變,出現了所謂肌理、舊痕和虛淡的效果,呈現了新的審美趣味。這些現象無疑是有價值的研究線索。 對古代藝術品(主要指繪畫)的“破壞”所產生的審美趣味,在用于現代繪畫的表現上時,首先涉及到手法轉換的問題。古代藝術品是因為天長日久的自然力的破壞而呈現了新的審美趣味,現代畫家則必須尋求某種人為的故意“破壞”的方法,去表現畫家由古代藝術品的啟發所涉及的藝術效果?,F代許多中國畫作品所出現的諸如脫落、揉紙、打磨、刮擦、沖洗、滲透等等技法,便是畫家意欲憑借此類技法對畫面的“破壞”,實現再創新效果的目的。他們改變了傳統的技法套路,突破了慣常的審美定勢。 畫家在畫面上厚涂色彩,由于色彩在畫面粘著的程度不一樣,在外力的作用下,一些色彩不規則地脫落,這就是一種人為的“破壞”,它產生了脫落后的斑駁效果?!捌茐摹焙蟮男Ч胁豢深A見性,因為一些意外的效果是在不期然中出現,它的這一特點使得畫家在作畫過程中保持了新鮮感和充分的自由度。 作工筆畫的設色一般都是一遍遍地渲染加深,慢慢取得厚重的感覺,而在具有一定墨色深度的畫面上運用“洗”的手法,制造虛淡透氣的效果,便也是“破壞”中的創造。處處都是緊張渲染的畫面,在一番洗的破壞之后產生了新的氣象,出現了墨線的斷續變化,墨、色的深淺層次則呈現時實時虛、若隱若現的變化關系。因此,往畫面上的層層加染是一種畫法,而讓色彩的局部減退其實也是一種畫法。作畫不僅要學會“加法”,同時應善于做“減法”,在加加減減中達到理想的效果。沖洗一法除了可使畫面產生虛實變化之外,運用洗法時,還因為作者的用力不同,紙本身的自然紋理會顯露出來,自有趣味。如果在洗刷時,在畫的底面墊以一定的紋理板材,則在用力洗刷之后,這種板面的紋理更顯,會產生一定的肌理美。 在畫面背后進行刷墨、色的方法,即滲透法,其實也是一種人為的“破壞”法。因紙或絹生熟的變化,滲透于畫的正面,“破壞”著正面已有的形、色的關系。或使形的邊界不再規整,猶如書法家作篆刻,在字刻完之后,故意地敲搗,使之呈現缺損;或使原來的色墨層次不再平實,使畫面增加層次,從而豐富厚重起來;或使色彩復雜化,如正面的畫面為暖色,在背面刷冷色,使色彩有所變化。雖然“破壞”后的結構存在不可預見性,但“破壞”的目的還是要相當明確,盡量去達到預期的效果。刮擦法也是在畫面上作“減法”的一種手法,即在色墨已達到一定的深度的畫面上,用砂紙或硬器刮擦,以產生深淺的變化或一定的肌理。既使畫面松動靈透起來,又可克服因設色遍數過多而易出現的膩味。刮擦出任何效果,在于畫家的設計,一般而言,刮擦而生的蒼茫渾朦的效果是很微妙的。所謂揉紙法更是對畫面的一種“破壞”,即把快要完成的畫面進行揉團,打開之后,自然會起伏不平,此時用筆刷色、墨,破壞了原來設色效果的均勻或層次秩序,產生了新的色彩變化,增加了原有的色墨厚度,也構成了一定的畫面肌理。 肌理效果在畫面運用得好,會增加作品的美感和感染力,有味成趣的肌理常常會給人視覺的愉悅,如同筆墨一樣,也具有自身的審美價值,這是眾多現代畫家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許多肌理效果不是靠筆的繪制所能達到,肌理的產生更多的是依靠一些特殊的制作,因而帶有工藝性。以上介紹的“破壞”手法就屬于特殊的制作,但這些特殊手法的運用要視畫面的需要,因此,“破壞”不是沒有思想的隨便之舉,而需刻意的經營,包括怎么“破壞”,畫面如何“破壞”,還有“破壞”后畫面產生的效果等等。“破壞”是一種創造,他帶來了畫面效果的豐富變化,不難發現,也有畫家長期專注于某一破壞手法,并把它作為一種個人繪畫語言來追求。 技法是表現畫家藝術觀、思想感情或反映一定主題內容的手段,手段不是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破壞”的技法只有恰當而且助益于畫家所要體現的內容,才算是對技法較好的把握。倘若只為了效果的新、奇,便會走入為技法而技法的誤區,徒具表面效果的軀殼。所謂畫面內容,其旨意應是較為寬泛的,可以是描繪現實生活的,也可以是超現實的,還可以是抽象的,每個畫家都有自己想要表現的內容,那種不考慮內容,缺乏精神思想依附的純粹玩弄技法的作品,是不耐品讀的。 從內容出發去探尋相應的技法,與運用恰當的技法去表現一定的內容,實質上同為一個要求,即技法與內容的完美結合。觀者對作品的品評往往是整體性的畫面觀,包括表現內容的思想深度,技法、技巧的較好表現,形式美感的獨到安排等等。畫家總是力圖將這些方面聯系起來對待,統一地構思創作。他們運用獨創恰當的作畫技法,自如地描繪著大千世界,巧妙地表現著自己的藝術觀念。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