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徐寧 從我幼年開始臨摹“芥子園”畫譜學畫至今,算來已經五十多個年頭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我終其一生所迷戀的繪畫事業,歷經了無數個千辛萬苦的冬夏與春秋。 由于少年時代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條件,我是完全在一條自學的道路上艱難地摸爬過來的。這雖很辛苦,但是它所得到的效果及對我后期的影響是很深刻的。在我中年時期有幸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后,優越的創作條件,大大地激發了我學習和創作熱情。使我在對中國畫的理解和繪畫技法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藝術風格也日趨成熟。 在我青少年時代,曾一度迷戀過水彩、水粉、油畫等畫種,在人物寫生和靜物素描方面花費了很多時間,但這些都為我后期從事中國畫人物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創造了有利條件。國畫人物應該是所有畫種中比較難以掌握的一門學科,它要求畫家具有極為熟練和準確的人物造型能力和在宣紙上作畫對筆墨掌握的技巧。作畫時,任何一點猶豫和遲鈍,都會在極為敏感的宣紙上露出馬腳。因此,能夠在生宣紙上,熟練使用能產生多變墨跡的毛筆線條,來準確地塑造人物形體來,是中國畫人物畫極為重要的課題,我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形神兼備是對中國畫人物畫的起碼要求。生活不等同藝術,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必須進行加工處理后的藝術形象,它除了要求形體準確外,還必須做到傳神,要對生活中人物形象作傳神的夸張處理,即通常所說的“變形”。要突出和強調人物形象的個性和神態。當今,畫界中有些人,他們曲解變形的真正的含義,在創作時,任意扭曲人物形體。有的甚至于進行丑化。究其原因,是一部分人對美學觀點的誤解和偏離。還有部分青年人,本身對人物造型的基本功不過關,他們以“變形”為幌子,遮人耳目。有的還打著要“中國畫現代化”、“與國際接軌”、“與傳統決裂”等口號,使一些青年人誤入歧途。我畢生的經歷告訴我,只有堅持正確的方向,路子才能走得穩當。我深切地體會到,在繪畫的道路上,要付出千辛萬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收獲,那種夢想一日成名,而不惜在炒作和虛假宣傳上耗費精力的人,最終只能適得其反,落得個空有虛名。 多年來,使我為之困擾和全力追求的,是作品個人風格的形成。“風格”即“面貌”,因此沒有個人風格即沒有個人面貌,對于一個專業畫家來說,你的作品,只是重復別人創立的筆墨形式,算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只不過是一個他人作品的復制者。因為任何一種獨特風格的出現,都是和畫者所處的時代與其個人的修養、經歷、個性等對事物的反映而形成的圖跡。優秀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對美術史的貢獻,每個歷史時間中一代代優秀畫家的鮮明藝術風格,使美術史的長河光輝閃爍。但是一些為了標新立異而搞的所謂“創新”,花樣百出的作品,卻是極易成為污染人物視覺的垃圾。 近年來,我著力于我國民間藝術的研究,結合我生活的江南水鄉和個人對民間藝術的鐘情,我嘗試以淡雅、幽靜的藍色花青色調,民間蠟染,青花瓷等諸元素,繪制了一批反映江南水鄉為題材的作品,以寧靜、雅致的色調,訴說著我心靈中對水鄉的情思。 當今社會生活是多元的,藝術作品也因此是多元的。博物館中大型長卷歷史圖卷,華麗大廳的巨幅山水和居民家舍客廳的小品情趣性繪畫,都是同樣起著陶冶人物心靈的作用。五十多年來,我曾創作過無數歌頌歷史事件的壯麗圖畫,也繪制過祖國的秀麗山川。當前,近于年邁之際,我愿以真誠的心靈,繪制心目中美好圖景,與人們共賞之。 2006年新春大雪日于金陵清逸齋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