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05-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徐善 人類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繪畫藝術便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人類繪畫的歷史上,有個共同的美術現象,即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繪畫,嚴格地說都是從人物畫開始的,由人物而及禽獸、器皿等等。中國畫也不例外,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的人物畫已經全面成熟,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以線描為基礎亦以線描為特質的中國人物畫,展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可寶貴、最具生命力的精髓部分。所謂人物十八描之說,便可從一個側面看到中國人物畫技巧的深度?!皩懻妗?、“傳神”是中國人物畫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特殊創作手法,曾使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幾度輝煌。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一例。他以目識心記,竊畫韓府夜宴樂舞情景的創作方法,至今還深深影響著中國畫的創作。人物畫作為與社會聯系最密切的畫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時代脈搏的象征。清末明初,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欺辱之下,國力極度衰弱,民不聊生,作為上層建筑的繪畫藝術能茍延殘喘已屬不易,更何況人物畫呢!四十年代末,中國社會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最深刻的變化,給中國繪畫也帶來了最大最深刻的變化。每個有抱負的中國畫家,在這種巨大的歷史變革中不可能不有所沖動。新中國給畫家帶來了嶄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他們深切的感受勢必像積聚許久的火山一樣爆發出來。魏紫熙的人物畫創作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魏紫熙早年專攻山水畫,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 畫人物畫為主,在他六七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精力花在現代人物畫的創作中。人物畫創作是偉大時代對魏紫熙提出的要求。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可能離開時代環境的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以為“超越時空”,只不過是欺人之談而已。魏紫熙不負時代厚望,在中國現代人物畫的創作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無愧為中國現代人物畫的奠基者之一。人們不會忘記他所創作的《溫課》《渡口》《報礦》《煦風》等一系列中國人物畫新作,更不會忘記《風雪無阻》在新中國人物畫發展過程中不可動搖的里程碑地位。 魏紫熙以山水畫名世,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正因為如此,他的人物畫人景并茂,意境深邃。人景山水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曾占有重要地位,留下了豐富寶貴的遺產,但是舊有的形式和傳統怎樣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呢?這對每一位畫家都是一個嚴峻的課題?!耙皇稚煜蛏?,一手伸向傳統?!边@是魏紫熙的信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一個正確的理念才能導致正確的行動和實踐,只有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可能結出無愧于時代的碩果。魏紫熙沐浴著時代的陽光,在他認定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跋涉。他畫過宣傳畫、連環畫、漫畫、年畫乃至舞臺布景、人像、美術設計圖;他深入生活,去農村、工廠、學校、街道乃至海防前線,上山下鄉,與工人、農民、士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甘共苦。因為他深信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要改造舊的傳統來表現新時代的生活,意味著創造和成功,也蘊含著最大的風險和失敗。傳統的山水畫技巧是魏紫熙熟悉了的東西,傳統的人物線描怎樣才能表現現代人物的神采和風貌呢?中國古代線描人物畫是些寬袍大袖、峨冠博帶的古人,它是那個時代的。時代變了,傳統技法怎樣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青山常在,似乎萬年不變,可是在不同時代人們的眼里,即使青山綠水也會產生不同的感覺。人物的環境道具的變化,那就更不用說了。怎樣去表現新時代的人物和事物,令多少畫家束手無策。所有這些,毫無例外地需要魏紫熙去正視、去感受、去解決。在無數次的失敗之后,魏紫熙最終成功了。哪一件成功的作品不浸透著畫家的心血,就像每一件失敗的作品也都心血斑斑一樣。當我們打開魏紫熙創作筆記的時候,當我們觀賞著魏紫熙大量展現時代風貌作品的時候,我們明明白白地感到被帶進了那個時代,似乎清晰地聽到時代脈搏跳動的節拍。火熱的生活是魏紫熙人物畫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他在生活中有感于心而奔發于紙素,頻頻出現的靈感,有時簡直讓紙筆應接不暇。目觀心記之外,大量地實地速寫,鋼筆的,鉛筆的,有時便直接以毛筆宣紙直接完成,記下最真實最深切的感受。這就是魏紫熙人物畫創作的過程。 生活之美是魏紫熙終生追求的目標,在這種美的追求之中,感受是第一位的,一切表現手法都得服從于對生活的感受。他對人物畫意境的追求完全是中國式的,但卻全然不同于古人;構圖與造型吸收了西洋畫的某些優點,但始終扎根在中國畫的傳統之中。魏紫熙人物畫沉穩厚重的線描,典雅的造型,色墨并重的風格,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俗民風繪畫,它表現出那個時代的氣息,代表著那個時代人物畫的巨大成就。當人們品味著魏紫熙人物畫時,都有強烈的時代再現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將生活中的甜美奉獻出來,令人憧憬,催人奮發。只有那個時代才能產生那樣豐富的作品。 魏紫熙畫于1956年的《秦宣夫先生造像》,便是那個時代老一代藝術家的生活寫照。魏紫熙就是這樣用手中的畫筆塑造了祖國未來的《神射手》,生產第一線的《電焊工》《報話兵》《海帶養殖員》,他筆下的《運菜》《洗衣》《夜露正濃》《巡診》《擦炮》《放風箏》《場頭會》《養雞場》《田頭黑板報》《看演出》《趕集》《夜巡》,讓讀者不能忘懷,讓人深思良久,體味過去并不久遠的時代腳步。歷史和時代是真實而深刻的,它很嚴肅,容不得半點虛假,回味的時候,它常使人思緒萬千,美術作品如能有這樣的魅力,應該是藝術創作者最大的欣慰。1961年魏紫熙創作的《松林》,尺幅不大,畫面上人物一筆未著,“卻聞人語聲”,可以說,無論是形式和內容、傳統和創新乃至筆墨技巧,都遠遠超過了畫面本身所體現的境界和意義。今天再讀,這種感受有增無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