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1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尚君礪
童年畫緣 揚州是具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城市,解放前,民生凋蔽、百業不興,那些終日為生活奔波、經濟拮據、居處狹窄的市民家中,都懸掛著字畫:中堂、對聯,臥室中也有鏡框、條幅,多為本地書畫家的作品,揚州的字畫裝裱店遍及街市,從轅門橋到得勝街,大小門面就有十余家。童年下午放學時,便是我在這里瀏覽書畫的好場所,陳含光、徐禎、倪墨耕、鮑婁先、顧伯逵……這些當地名家作品緊貼在板壁上,任你仔細欣賞,數日之后,又換一批,好比輪番展覽。顧伯逵先生是揚州著名畫家,由于他是南京外公家的故交,在大人帶領下,我曾去他家拜望,顧宅有花園,樹木蔥蔥、假山玲瓏,在當地畫家群中,是富裕優越的。顧先生的作品雅俗共賞,花鳥、蔬果、游魚神韻極佳,尤擅畫猿猴,受人喜愛。1959年江蘇省國畫院聘他為畫師。當年顧先生在南京中山陵藏經樓作畫時,曾與我合作了一幅《揚州花農》,后刊載于《群眾》雜志。離開故鄉定居南京已有六十余年,揚州印象逐漸淡化,古都南京的城市山林、江河湖泊逐漸融入心胸。我的美術生涯分為兩段,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從事插圖、連環畫、年畫創作,七十年代后改為國畫,重要的機遇是走進了江蘇省國畫院,受教于前輩畫家,從此步入金陵習畫之路。 亦師亦友 1952年我由揚州調來南京。在香鋪營文化會堂北側一座樓房里,江蘇省文化局美術工作室的畫家們濟濟一堂,亞明、張文俊、魏紫熙、朱克可、吳夔、戈韋、金志遠等,工作任務是創作宣傳畫、年畫、連環畫,配合宣傳當時的政治任務。亞明先生年近三十,是一位有革命經歷又具有專業素質的領導人,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領導江蘇美術界三十多年,聲望口碑較好,他畫風灑脫,大量作品流傳后世。1960年認識錢松喦先生,他為人謙和,對晚輩諄諄善誘,向他請教有關山水畫章法、筆墨、虛實等問題時,均能獲得教益。1971年合作南京長江大橋題材《天塹通途》時,采用了他的構圖稿,大面積的配景及整幅畫的渲染,都體現其極高水平。在搜集大橋創作素材時,錢先生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奔波于下關白云石礦、獅子山、浦口泰山等處,仔細寫生,此情令陪同者深深感動。處于“大躍進”的1958年,我已從江蘇人民出版社下放蘇北邗江縣農村當農民,休假回南京探友,初次在湖南路七十二號省國畫院遇見宋文治先生,他是專職畫師兼院務秘書,時值酷暑,宋先生在三層閣樓上赤膊揮汗躬身作畫,這樣的場景,使我至今不忘。1962年宋先生與我合作年畫《洞庭十月》,后又共赴徐州農村,合作《向陽渠》,使我獲得不少山水畫技法知識。宋先生早年師從名家,又有西畫技法基礎,畫風明快,筆墨清麗,表現山水畫中的新建設得心應手,是新金陵畫派的代表。1973年曾協助宋先生繪制中央文化部下達任務的大型作品《太湖之晨》,從山形點厾、云煙烘托、水面暈染等方面,提供了我學習機會。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省美工室認識了魏紫熙先生,那時他從事宣傳畫、年畫和美工布置工作,直到1971年在省五七干校創作組時,才有機會向他學習中國畫。魏先生為人敦厚謙誠,治學嚴謹,年輕時受過傳統、西洋畫教育,人物畫、山水畫基本功扎實,是新金陵畫派的中堅力量。在創作長江大橋作品時,他是主導者,對畫稿要求極嚴,結構、透視、比例精確,成畫后大橋氣勢雄偉,雖有“文革”時期“高大全”的風格,但極具強烈的時代風貌,作品經展覽、出版保留至今,具有經典價值。1972年前后,陪同魏先生赴宜興山區、連云港、江都水利樞紐工地寫生。由于我那時對山水畫創作方法與筆墨技法尚未掌握,對實景寫生的畫稿,不知刪減提煉,故不能畫出滿意的作品。經魏先生的教導與示范,才初步領悟章法筆墨等技法。上世紀七十年前中期,參加創作了《天塹通途》、《冰封雪飄新渠長》、《飛雪迎春》、《大江北流,萬頃新綠》等作品,在實踐中提高了創作水平。金志遠、徐孅夫婦畫風嚴謹自然,大量作品反映江南風情,永清新,可惜英年早逝,卻值得懷念。 寫生與探索 與新金陵畫家交往已有半個世紀,情誼雖有深淺,但綜觀其畫派的特點:一、師法傳統,兼容并蓄;二、面向生活,注重寫生;三、法度嚴謹,溫潤雅潔;四、制作精細,雅俗共賞?;仡櫳鲜兰o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反映時代變遷的作品大量涌現。伴隨著的是畫家們不斷深入生活,寫生活動有大型的、小組的、個體的,創作不停則寫生不止。1976年參加了西南諸省寫生組,途經長江三峽、山城重慶、桂林漓江、云南石林、川西瀘定。1977年又組織多名畫家赴湖南寫生,“芙蓉國里盡朝暉大型畫展”均為此次寫生作品,我亦有幸參加。為收集素材,我九上黃山,并多次只身赴華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武夷雁蕩、長白天池亦有涉足。如今查看畫稿盈篋,但所成作品寥寥,上乘作品少之又少,撫今追昔,感悟自省,其因有二:傳統繼承不足,知識學養欠缺。外出寫生親近自然,開闊眼界,有旅游樂趣,但有危險性,1982年10月,在紹興東湖山頂,因雨天路滑,不慎墜下十多米深的石坑,以致頭部碰傷、右腿骨裂,幸有坑底一棵大樹,墜下時有枝葉緩沖,故撿回一命。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將創作重點轉向南京風光,對重新修整的秦淮河景觀進行了詳盡寫生,企圖憑藉秦淮河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濃郁的江南風情,創作一些抒發歷史滄桑與現代氣息的作品,經歷了二十年的摸索,自認為滿意的作品較少。友人與同行評介是寫實成分偏多,缺乏意象朦朧之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尚待不斷探索。 值得記敘的幾件事 1.中山陵藏經樓作畫。1959年,為籌備慶祝建國十周年大展,調集省內部分畫家創作獻禮作品,地點選在中山陵靈谷寺之間背靠鐘山的藏經樓。此處遠離市區,環境幽靜,但無自來水,住處空曠不隔音,生活略顯不便。前來參加作畫的有傅抱石、亞明、徐天敏、陳達、金志遠、徐孅等。我那時已下放揚州農村勞動,可見省國畫院領導對我的關注。以前,作為院外人員還參加了大型人物畫《糧食》的創作,這幅以魏紫熙先生為主筆的反映大躍進主題的作品,至今仍留存在江蘇省國畫院。 2.省五七干校創作組。1970年在鎮江句容蠶種場組建,負責人是軍代表袁剛,組長為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長鮑明路,成員有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徐孅、尚君礪、宗靜草,前五人是原國畫院成員,后二人是從省出版社借調而來,當時這些人都是在省五七干校參加生產勞動和政治學習的,我曾目睹亞明先生拖板車運送糧煤,宋文治先生在食堂掌勺,魏紫熙先生在菜地捉蟲,對多年未握畫筆的畫家們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轉機。歷時二年,畫家們奔赴南京長江大橋、徐州銅山農村、蘇南煤田、吉山鐵礦等地深入生活,創作了大量作品,如《天塹通途》、《向陽渠》、《報礦》、《飛雪迎春》等。 3.賓館作畫。1975至1977年,省國畫院應邀在南京飯店、雙門樓賓館為東郊國賓館、五臺山體育館、長江大橋陳列廳創作國畫。在客房中添一張畫桌,完成的作品交給賓館,享受用餐,吸煙者每天發一盒煙,無錢物報酬。后又赴北京飯店、中央軍委招待所、首都機場作畫。那時我年輕,負擔了這些活動中的事務工作,辛勞中感到欣慰的是向前輩畫家學習到奉獻精神與創作經驗。 4.毛主席紀念堂國畫創作。1977年春天,接受中國文化部創作毛主席紀念堂國畫任務后,“文革”中被砸爛的省國畫院得以恢復并重回總統府西花園。歷時三個月,當一幅幅大型作品掛在桐音館后大廳時,人們驚嘆新金陵畫派畫家們又一次完成了服務政治的重大任務。毛主席紀念堂建成后,在東西側廳中,陳列了全國征集的作品,其中有錢松喦作《棗園曙光》,宋文治、金志遠合作《韶山朝暉》,亞明、秦劍銘合作《北戴河》,魏紫熙作《黃洋界》,伍霖生、尚君礪合作《遵義頌》。 2013年7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