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黃鴻儀
中華歷史是一條時間長河,奔流不息地流淌著一代代炎黃子孫的熱血與聰明睿智、懿德善行。在時問浪花的千洗萬淘下,淘出了金子般偉大的靈魂,這靈魂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璀璨的中國藝術正是這種民族文化精神孕育的美麗花朵,中國畫是其中一株奇葩。遠古華夏民族崇尚的龍鳳圖騰形成的意象思維,把各種感覺的綜合體驗融匯在“可意會,難言傳”的意象中,催生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意象藝術。因此,中國藝術都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超出象外,得其圜中”、“伏采潛發、動心驚耳”的境界。中國畫的意象性則強調“畫乃心畫”、“夫畫者,從于心者也”、“揮纖亳之筆,則萬類由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歷來畫家以傳神為極致而不以貌似為能事,顯示著其鮮明的精神性內質與人文價值屬性。在現實中事物“有形影常人可見,取之較易;造化天地,有神有韻,此中內美,常人不可見”(注1)。要描繪“常人不可見”的“內美”,在繪畫創作時畫家必須善于營構“意生象外”的意象性形象,才能取得“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潤”的藝術效果,在審美過程中這藝術形象經欣賞者細咀慢嚼,耐人尋味而留下難忘印象。可見“內美”是中國畫創作深化主題思想與審美品鑒藝術高低的重要因素?!皟让馈笔侵腥A民族文化精神向縱深發展、民眾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的必然,而成為中國畫傳統一個優質基因,更是中國繪畫美學中一個核心命題,很值得我們在當前努力提高中國畫品格時花大力氣去研究與發揚光大。我認為從深厚民族文化傳統內在精神去找提升中國畫精神層次的突破點,研究探索“內美”美學命題有利于克服目前畫界浮泛、矯情、空洞、膚淺、做作等弊風,促進畫家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強調作品時代精神內涵與人文價值,從而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具有中國氣派、中國文化風骨的傳世經典精品。深信對“內美”領域的研討對提升中國畫藝術精神品格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何謂藝術的“內美”?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崇高境界。“美”是對“好”、“優秀”的心靈、思想、事物、行為的形容詞?!懊馈庇质敲缹W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命題。美,是千姿百態的客觀存在,它既是物質形態,又呈現精神形態。美,是人的感覺、知解引發有別生理“快感”的心理愉悅,稱“美感”。美,有廣泛內容與多種形態,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心靈美、外美、內美等。美,又是一種規律,美的規律是形象性,美的形象屬性表明形象是美的載體,美的規律也是人類創造藝術的依據。古今中外美學家曾對“美”做過各種各樣的定義,人言人殊,各執己見,使美學研究出現撲朔迷離的狀態。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有著不同之處:中國人美的意識來自人的“五覺”,即味、嗅、觸、聽、視的感覺,中國人還承認精神性的知覺——“心覺”,這意味人的美感愉悅不再局限于生理的嗜好與欲求,擺脫純官能性感受。美從物質感受向精神領域延伸。因此,中國藝術、中國畫都具意象思維特點、強調“心覺”釀造“內美”精神蘊涵的藝術特質。總之“美”是人生命力的重要表征,是人的一種生命意識。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一切事物,凡是有利于人生命發展的就是美。美的事物都洋溢著充滿活力的生命感,能夠使人胸懷舒暢,擺脫身心的苦惱與束縛,讓身心獲得凈化與升華,而感悟到自由和生命的價值。藝術家被客觀對象觸發的一切感覺、精神愉悅的美感現象融入作者理想與精神寄托加以藝術表現形成藝術形象,這便是藝術美的創造。美是藝術的最高準則,故藝術形象必定是美的,必定是蘊含真、善人文價值、生命意興和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這藝術形象既反映事物外部的表象美,也表現著事物內在本質的內涵美。美學家宗白華指出:“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形式中每一個點、線、色、形、音、韻都表現著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保ㄗ?)藝術形象既有可視可感表面的“外美”形式;也有潛隱、寄寓在表面形式中的“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的“內美”。“外美”、“內美”形影相隨存在在藝術形象中。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國際氣象大會期間,一位雕塑家在會場附近街頭精心地創作了一座北極熊冰雕。這座晶瑩剔透,形象生動的北極熊冰雕吸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人們駐足觀賞,不禁用手去觸摸這人見人愛的冰雕。千萬人的手溫竟加速這座冰雕的融化,動人的北極熊冰雕化成了水,出現的是一架象征死亡的尸骨。作者雕塑出北極熊“外美”的形象,象征著存在大自然的生命。觀賞者手摸的溫度使冰雕化為水,比喻著地球變暖其后果是生命的死亡,警示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產生的悲慘后果,這便是雕塑家通過北極熊冰雕的“外美”的表現所蘊含的深沉的人類生存的哲理,也是這件藝術品的“內美”?!巴饷馈笔且环N外在的、表層的、一目了然的、通俗的美,因而是直觀可感的外在形式平淡、膚淺的美;“內美”是一種精神的、需要用審美眼光靜觀、聯想,用心咀嚼藏隱在外在形式的“意義、情感、價值”,獲得審美判斷(理解判斷與價值判斷),從而領會作者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創構作品主題思想、精神境界的良苦用心。所以,從作品“內美”中你似乎可聽到作者生命的呼吸、靈魂的吶喊與情緒涌動的節奏,“內美”是“外美”無法比擬的深沉、持久、強烈的美,在藝術創作與審美鑒賞中有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巴饷馈迸c“內美”共存于一種事物或一件藝術品中,“外美”與“內美”有著有機統一的一面,也有相悖不統一的狀況。如清代蒲松齡筆下《聊齋志異》中《畫皮》生動地描寫一位猙獰鬼魅幻變而成“面似桃花含露,肌膚白似嫩玉”的美艷少女,萬種妖嬈,其嬌姿媚態情惑醉倒好色少年書生欲加殘害,它那“新月籠眉,春桃拂臉”的“外美”正是為了掩藏其惡鬼丑陋的真相與惡毒的禍心。電影《巴黎圣母院》那個表面德行高尚、似正人君子的克洛羅主教,常常叫嚷“性欲會毀滅人的靈魂”,當他見到美貌姑娘艾絲美拉達時,內心便充滿淫念、渴求占有淫樂。當得不到艾絲美拉達的芳心,便將她置于死地,其道貌岸然的“外美”形象包裹的是“偽君子”無比罪惡的靈魂。平日人們也能見到一些衣裳華麗、打扮時髦的姑娘卻滿嘴污言穢語,“外美”與內在素質形成了極大的落差。俄國文學家契訶夫指出:“人的一切都應當是美麗的:容貌、衣裳、心靈、思想?!保ㄕ浴栋钏咕司恕罚┧囆g品中也存在著內容與形式相悖的現象,某些藝術作品以華麗精美的外部形式(外美)掩蓋著蒼白、空洞甚至不健康的思想內容。中國繪畫中存在著一種“無形之病”的作品,其畫“氣韻俱泯,物象全乖,筆墨雖行,類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刪修”(摘自荊浩《筆法記》),這類畫作作者無情無意,筆墨毫無寄托,恰如巴爾扎克指出:一個美人雕塑,如果缺乏內在的性格,它就會使人想起尸體來。正如內心空虛的人,外表越是華美,越叫人討厭。為此,研究、探索藝術創作中“外美”與“內美”的完美統一是美術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皟让馈笔侨藘刃牡拿赖?,是事物內在本質之美,黃賓虹先生把“內美”界定為“骨子里求的美”(注3)。中華古文化中很早就提到“內美”的意義。兩千多年前屈原在《離騷》中有“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千五百年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隱是‘文外重旨’,即文辭說出意義外還含有另外一重意思?.作品有了弦外之音,會‘伏采潛發’文章顯得有光彩,具有‘動心驚耳’的作用?!保ㄗ?)古人對“內美”的深刻認識,隨著時間推移,人的認識不斷深化,蘊含著民族精神與人文屬性的“內美”美學命題,其內容不斷豐富,后演進成中國文化藝術傳統中一組優質基因。中國詩文、戲曲、繪畫、書法、音樂等在外與內的美、文與質的美、華與實的美中,尤其注重“內美”,一貫主張不要被外層表面華麗所惑、不以人工刻意裝點外形美為能事,反對做作,反對銷鑠精膽,蹙迫和氣,追求自然天成。清代一位詩人在一幅《白菜蘿卜圖》上題詩:“冷譫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詩人沒有把視點停留在又青又白的青菜、蘿卜的形狀、色彩之美,而是著力于“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的主題,山野寒士對后代寄托著讀書成才的厚望,那高潔操守、崢嶸風骨耀然眼前。這正是此詩“內美”的精神蘊涵。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描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美景,作者因景生情,緣物抒情,吟詠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顯示了這篇古文的精神“內美”。明末清初文人傅山有題蘭詩:“幽德不修容,故意弄水石。香鄰無藩籬,喜逃人采摘?!备瞪讲┯[群書,學問精深,道兼仙釋,卻拒絕參加清廷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所舉辦的博學鴻詞科考試,不做清朝官吏,反對以道統自居的理學說教,并勇于沖破儒家思想束縛,主張“掃除百年蕪穢靡蔽,一意孤行”。他頌贊蘭花獨自在無人的山谷綻放,不受任何阻礙向四野散發著芳香,以幽蘭比喻不受世俗奴役,隱名潔身的美德,弘揚著“內美”的精神與崇高境界。傳統藝術中戲曲表演,音樂演奏也有外功與內功?!巴夤Α敝讣记芍?,在舞臺上有演技表象美,即外美;“內功”指表演者對劇本、樂曲的內容、主題思想理解與表達深度的素養,統率著演技,使內容帶著濃濃情感、情趣,從而產生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這是內涵美,即內美。中國書法藝術歷經幾千年的演進,形成用筆成線,以線立形、抒情達性與高深奧妙駕馭筆墨技巧自成體系的民族藝術審美特色,它是無數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古人曰:“生死剛正謂之骨?!敝袊鴷ㄓ霉P用線注重“強其骨”,這錚錚風骨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中國書法的“書寫性”又是中國人抒發感情,表達愛憎情緒最佳“語言”,它能使書寫者的“感情密碼”,穿越歷史時空的局限流傳后世,所以書法融入中國畫后使“中國繪畫成為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形式”(注5)。為此,中國書法提倡書者心正氣和,作品具有情理統一、陰陽剛柔與疏密藏露合度的中和之美,宋代蘇軾曰:“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注6)這些追求生命意味與筆墨形式和諧統一,便是書法藝術的“內美”。中國繪畫中流布著書法深沉豐富的內涵:其筆意、筆趣與“寫”的特質、篆書、篆刻的刀味,大大加強了中國畫作品重激情、重氣韻、重筆墨的審美“內美”特點與深度。人們對詩魂、書骨、墨韻的中國畫卷凝神靜觀,可以透過與生俱來的欣賞力感知到作品內美的無限的境界,無限的趣味,無限的新意。為此,“內美”是中國畫領域里一個有統率意義的命題,歷來深受畫家、畫論家的重視,歷朝流傳下許多經典畫卷與精辟論述。例如,元代王冕《墨梅圖》,畫家重墨寫枝、淡墨染花,那含苞初綻的花蕾冰清玉潔,一派清風朗氣,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焙髢删涫墙杳坊ㄗ詻r,也是畫家一生耿介、淡泊名利的人生觀、藝術觀的表白,人如梅之堅貞與高潔的精神內蘊正是此畫的內美。明代唐寅以秀潤縝密充滿韻趣的筆墨作《秋風紈扇圖》,描繪一位高髻麗裝仕女,手執紈扇,佇立凝思,吟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丙惾四瑹o言,淡淡憂愁,想起秋涼收起紈扇,比喻少婦美貌漸去,人衰老也將如扇被人遺棄。畫家借表現仕女不幸遭遇傾訴自己落魄不得志的境遇,感嘆著人間勢利世態炎涼,畫仕女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意是抨擊人間的不平,此是其內美。清初畫僧弘仁,其山水筆墨瘦勁簡潔,風格冷峭,曾作《秋林圖》,筆下楓林被無情的秋風摧掃零落,敗葉亂飄,山川一派寂寥景象,畫上有詩:“依稀楓葉亂,籬落散幽溪。亦有歸林客,乘舟賦采薇?!弊髡咴e極參加抗清復明浴血戰斗,兵敗后削發為僧。他畫蕭條慘淡的秋景是寄托明亡江山易祚,自身如秋葉飄零與迷惘凄涼的心情。借商朝亡后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山中的典故來表達熱血男兒回天無力的隱痛與絕不向清朝俯首稱奴的民族氣節,這是《秋林圖》的內美。宋末元初鄭思肖畫露根蘭,人問:“畫蘭有根不著土何意?”鄭思肖答:“土為番人奪去。”“千言萬語只一句,還我大宋舊疆土。”明亡國土被清人所奪,身處國破家亡“地剝立錐,天鉗恨口”逆境的朱耷(八大)仿效鄭思肖之“歌吟難處容藏斧,畫到淋漓不必收”,傾訴內心難以抑制的憤懣,“藏斧”就是把鋒利尖刻的話藏于可感形象里。故朱耷筆底殘荷敗菊或是“傷心鳥、瞪眼魚”,以及哭、笑、狂、啞的作態,都是畫家內心深處隱隱作痛的吁嘆與吶喊,其畫意匠奇辟獨運,形象矯矯不群,筆墨天馬行空,意趣高妙深邃。鄭板橋評其作:“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這斑斑“淚點”是畫家“吟未出口句在心”的愛國意識、民族情結,這是作品的“內美”。一代代畫家作品“內美”千年積累、百代沉淀便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民族美德。寫魂傳神、寄情寓意是體現畫家人格之“內美”的玄奧特性,擅畫墨竹的清代鄭板橋筆下墨竹曾寄情“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展示自身潔白清高。也曾以竹寓意:“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表達對民眾疾苦的無限同情之意。還以竹抒發脫離官場的自由快意,“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碑嫾耶嬆褚圆煌耐?、抒情多視角表露自己清高節操與靈魂內美。為此,中國畫審美品評標準有“逸、神、妙、能”四格,“逸”格為上。古人曰:“畫之逸格,最難其儔?.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注7)主要是作品筆簡意繁,有意外之趣。凡是有意外之趣的畫必有兩個空間;一個是畫面可視的形象空間;一個是觀畫者從畫面形象引發的聯想空間,可領悟的內美空間。前者用眼看,后者用“腦”看。故中國畫審美、欣賞特點是“畫里機關,勸君莫作圖畫看”(注8),以深悟作品“內美”精神蘊含為指歸?!皟让馈笔恰巴饷馈毙问降膬r值內核,是“外美”潛在生命力。所以“內美”是造就中國畫燦爛輝煌成就的原動力。
深諳中國畫精髓、嫻熟畫史的國畫大師黃賓虹對“內美”有深刻的體悟并有許多精辟淪述。他說:“君學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學重在精神,在于發揮自己。所以君學的美術,只講外表整齊好看;民學則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含而不露,方有深長的意味?!保ㄗ?)明確地把中國畫“內美”界定為骨子里精神的美,是民眾喜聞樂見之美。他將“內美”歸結于民學的精神是符合美術發展規律,有其積極意義的。他把國畫作品分為三類:“畫有初觀之令人驚嘆其技能之精工,諦視之而無天趣者,為下品;初見佳,久視亦不覺其可厭,是為中品:初見不甚佳,或正不見佳,諦視而其佳處為人所不能到,且與人以不易知?.此為上品?!保ㄗ?0)上品之畫不以再現、摹仿事物外表“美麗”為能事,“不按母題”作圖解式表現,更不屑著力于畫面精工涂飾,而應是畫家用心去發現客觀事物之美,去創造獨具精神內蘊的美。他認為西方現代派畫家反貴族化、反庸俗資產階級化的藝術主張,如馬蒂斯的“準確描繪不等于真實”、克利的“藝術并不描繪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創造出來”等,要求藝術作品必須在人的心靈深處激起強烈的回響,如此藝術理念不難見到東方藝術注重內美的影子。黃賓虹早就預見內美是中西繪畫的契合點。他還在中國畫形式美的文化內涵方面有許多真知灼見,他說:“凡是天生的東西,沒有絕對方和圓,拆開來看,都是由許多不齊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狀多,變化大,所以美?!薄疤焐臇|西絕不會都是整齊的,所以要不齊,要不齊之齊,齊而不齊,才是美?!薄叭遣积R美,天地自方圓。人工弗裁剪,巧奪造化先?!保ㄗ?1)??這闡明“齊與不齊的弧、三角”形式的對比與變化是一種無序之序的境界,不齊的交錯變化按照齊的章法錯落有致,主次分明;三角與弧合成以形式的變化構成整體內在和諧統一。形式的“參差離合,大小斜正,肥瘦長短,俯仰斷續,齊而不齊,是為內美?!保ㄗ?2)畫家運用這些內美因素,精心剪裁,使這些因素構成的形象產生跌宕多姿、變幻神奇的效果,滿足人求變化、求多樣的審美要求,在心理上獲得豐富多彩的美感享受,達到“巧奪造化先”境界。他還把筆墨美、書法美歸入內美范疇,他認為民族性是中國畫的靈魂,渾厚華滋的“潤含春雨,干裂秋風”的筆墨氣象是中國古典繪畫史的一種存在,是中國獨有的審美理想與民族精神,它是內美所致與使然,由“五筆七墨”(五筆:平、圓、留、重、變;七墨:濃、淡、潑、破、漬、焦、宿)表現。他將“五筆七墨”與中國哲學中陰陽太極、“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傳統倫理道德中的仁、義、禮、智、信相聯系,使渾厚華滋筆墨氣象上升到認識論與人的品格修養深層理念,故獨具民族內美審美精神。他對點線結構有獨特見解,既發揮筆“書寫”特性,又將點線變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符號,所以他說:“積點成線,有線條美;不齊三角,有真內美?!薄暗?、咸金石學盛,籀篆分隸,椎拓碑碣精確,書畫相通,又駕前人而上,真內美也?!保ㄗ?3)“大篆外表不齊,而骨子里有精神,齊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變而小篆,外表齊了,卻失掉骨子里精神。西漢的無波隸,外表亦是不齊,卻有一種內在的美,經王莽之后,東漢時改成有波隸,又只講外表的整齊,六朝字外表不求整齊,所以六朝字美,六朝的畫重內美,又特重傳神,凝聚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精華。
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視之而六法皆備?!保ㄗ?4)表明六朝思想解放,藝術積蓄的內美充分地釋放,使中國書畫邁進一個新的境界,融入書法內美的中國畫大大提高其內美品位與審美層次。黃賓虹指出:“畫求外表漂亮,如人之妖媚,雖一時討得人家歡喜,卻非正道,所以叫虛偽。畫入內美,不是容易事,所以畏難者就不敢上陣,不上陣,安知取勝的奧秘!”(注15)“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出藍?!保ㄗ?6)中國畫既“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故佳作皆藝發心源,畫家自身人格素質、思想感情、學問修養是首要因素。黃賓虹渾厚華滋充滿內美蘊涵的山水畫是他熱愛祖國河山,衷心地贊美“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麗”情感的流露。其畫又蒼又潤“骨老血濃”決非山川形象的重復,而是參悟著中華大地屢遭侵略者蹂躪,無數中華兒女用生命鮮血捍衛祖國,使中華山河重光,這“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麗河山無比沉重渾厚,為此黃老蒼渾的山水畫“成于了悟”,具有民族精神內美??梢哉f:書畫之流美者,人無內美,何能外彰?!“悟”關鍵在“靜”,心靜則明,能洞察萬物之本質,可為“天地之鑒,萬物之鏡”,靜可悟道。畫家“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注17),在自然中即景凝神靜思,觸景生情,情生意發,靜思自悟可感知事物本質,取得內美體驗,從而了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即心象、情象、意象。又融入內美諸因素:人格美、筆墨美、意境美、書法美、程式美、詩書畫印綜合美。
形成中國畫獨特民族藝術特色?!皟让漓o中參”強化了中國畫精神性,推動中國畫審美思維向精神高度、深度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審美空間,既繼承了中國畫優秀傳統,又使中國畫能夠在新的時代中擔負起“高舉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進步號角”的作用。
深信今后在各類畫展中將少見或不再看到描繪停留在“物”的層面,缺乏精神意蘊、寄托,一味追逐物象無窮盡逼真細節而淪為物象奴隸的“畫”。我們熱切地期待更多具有“內美”精神蘊涵與思想深度的精品力作與觀眾見面,讓畫展洋溢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注釋:1.摘自黃賓虹《致王伯敏書》?!睹佬g之友》1993年1月4頁。2.摘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59頁。3.摘自黃賓虹《國畫之民學》?!饵S賓虹論》安徽人民出版社157頁。4.摘自周振甫《文心雕龍選譯》。中華書局出版238頁。5.摘自《傅抱石文集》。江蘇文藝出版社228頁。6.摘自蘇軾《東坡題跋》?!对鯓有蕾p書畫》浙江人美出版社42頁。7.摘自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吨袊鴼v代畫論》江蘇人美出版社833頁。8.摘自鄭板橋題畫詩?!对鯓有蕾p書畫》浙江人美出版社29頁。9.摘自黃賓虹《國畫之民學》?!饵S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7頁。10.摘自黃賓虹《論畫殘稿》。《美術之友》1993年1期5頁。11.摘自王永敬《黃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5頁。12.摘自王永敬《黃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6頁。13.摘自黃賓虹題《江村圖》?!饵S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7頁。14.摘自黃賓虹題《鑒古名畫論略》。《黃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70頁。15.摘自黃賓虹《國畫之民學》?!饵S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7頁。16.摘自王永敬《黃賓虹論》。安徽人美出版社159頁。17.摘自王維詩句,《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49頁。2009年6月于南京春天家園發表于《2009·中國百家金陵畫展論文集》,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