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8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黃鴻儀 1942年我生于閩南瀕海的鄉鎮,自幼酷愛畫畫。在集美中學讀書時受美術老師重點教導使我畫藝日進,初中畢業后便考人南京藝專學畫。1961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南京藝術學中國畫系,有幸得到謝海燕、俞劍華、陳大羽等名師精心培育,系統地學習中國書畫優秀傳統,打下堅實筆墨功底。較全面地認識體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等有關意、理、法方面中國畫論要旨,故我在大學三年級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時創作中國畫作品《新苗》,人選第四屆全國美展,老畫家錢松喦特為之撰文好評,詩人張秋生為之寫長詩推介。畢業后我長期在文化部門任職,當過電影廠美工、文藝刊物美術編輯,創作大量文學作品插圖與美術作品。1979年我被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國畫創作,我遵奉“借古開今”信條,認真地臨摹歷代繪畫珍品,吸取民族繪畫傳統精華,力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道路,先后遠赴川西藏羌地區、閩南僑鄉、西雙版納等地區采風,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精神與濃郁生活氣息的中國畫作品,如《笑問客從何處來》、《愛》、《彝家豐樂圖》和巨幅歷史畫《鄭成功臺灣受降圖》、《臺灣同胞載歌載舞歡迎鄭成功》?.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美展,受收藏部門珍藏并在有權威的全國性刊報發表,現為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然而在中西文化發生沖撞的今日,西方現代繪畫觀念涌入,中國畫壇“激起千重浪”的時刻,有人高呼“反傳統”,有人大喊“要與國際接軌”,有人斷言“中國畫已到了窮途末日的時候”。一時執毛筆用傳統筆墨作畫者被斥為“墨守成規”,應被淘汰。似乎只有西方現代繪畫才是“上乘藝術”,許多中國畫家如墜云霧,焦慮不安。當我在困惑迷惘中偶然讀到一則軼事:上世紀30年代傅抱石留日時見日本伊勢專一郎寫《自顧愷之至荊浩,支那山水畫史》,又聞伊氏目空一切自稱“無視并絕不依傍任何人”。報刊對伊氏之文吹噓“一掃群言獨有君”,是“劃時代的著述”等等,好像中國自己沒有畫史,得靠日本伊氏立史。日本人的妄大猖狂引起傅抱石極大氣憤。他潛心研究中國美術史學,發現伊文錯誤百出,便寫了《論顧愷之至荊浩之山水畫史問題》,發表于《東方雜志》,以正確理論糾正伊文的謬誤,壓倒伊氏的囂張氣焰,為中國人爭氣!傅抱石還指出,中國美術“無量數的遺寶,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這些遺寶,中華民族在世界美術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遠萬里花長久時間來研究我們的一張紙或是一塊石頭”(引自《傅抱石美術文集》)。又指出“中國繪畫既有這偉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指頭,向世界的畫壇搖而擺將過去,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我們不應妄自菲薄,應努力去求這偉大的基本思想如何造成”(引自《傅抱石美術文集》)。體現出多么自信、自豪的民族氣概!可見堅持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豪的民族精神正是每個中國畫畫家必先具有的品質,面對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我們不應妄自菲薄,既勇于迎接挑戰,又善于取其所長,有義務有責任捍衛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這些理論讓我領悟與深感“理論”的重要意義,從而自覺地重視對理論領域的關注、學習與研究、探索,也使我能夠正確認識和面對外來美術思潮的沖擊,走出困惑、迷茫、徘徊的窘境。針對西方現代美術思潮的涌入和國內繪畫思潮的起伏,覺得有義務、有責任發表自己的意見與觀點。于是,我這個執毛筆作畫的手藝人竟然自不量力地動筆寫起文章。為了使寫出的文章合乎資料翔實、評論中肯、定位準確、情真意深的要求,就強求自己必須認真地閱讀大量中外美術論著、關注繪畫美學傳統與新成果有關信息、做筆記、制卡片,勤記精思,舉一反三,多思索勤動筆,由寫短文到長論,由寫論文到專著,一發而不可收。二十多年來累積文章竟能盈篋,出版多部專著有:《一畫開天》(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嶺南畫派》(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古吳軒出版社出版)、《嶺南畫派研究》(韓國出版社出版),還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藝術》、《美術》、《朵云》等主流報刊媒體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與全國性舉辦美術理論研討會并宣讀有關論文。 我對美術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大體向五個方面展開: (一)關注世界美術新觀念、新形式、新發展趨勢。關注中國畫創作與學術研究新成果。當前中國畫壇呈現一派繁榮氣象,畫院多、畫家多、畫展多、畫冊多?.中國畫畫展中出現描繪大場面大畫多、縝密細致工筆畫多、人物群像畫多?.由于現代高科技快速發展,數碼相機、電視、電腦、錄像機等無孔不入進入千家萬戶,各種圖像(如照片、印刷品、電視、電腦、手機圖像)闖入人們生活空間,這些圖像無疑是畫家繪畫創作最方便快捷的參考資料。所以許多中國畫展覽流行一種潛心制作、精雕細刻,缺乏“寫意”與“寫”意味、縝密逼真形象的畫風,此風與中國畫寫意傳神的意象性背道而馳。對此,我撰寫了《圖像時代中國畫語境變換的思索》,指出“圖像是雙刃劍,過分依賴與濫用圖像勢必使中國畫繪畫形象產生負面效果”。又撰寫出《和諧文化中的中國畫發展取向》,闡明和諧社會中中國畫必須“扶正固本”、“正本清源”,朝加強中華民族精神與獨特民族審美取向方向發展,才能擔負“高舉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進步號角”的重任。 (二)歷代中國畫家一貫重視自身的品德、氣度、學養、情思、趣味融入一筆一畫的時光運行間,凝固在筆墨形象里,觀者從可視凝結畫家心靈之象的筆痕墨象中能體察到發自作者心海奔突的激情與無限的精神蘊涵。歲月無情,生命短促,畫家的思想感情總是隨生命終結而消失;但他們的品德、情緒寄寓于畫作里,卻可穿透時空傳遞給后世之人。為此,中國畫歷來強調首重“人品”,“畫品”與“人品”高度統一的品評準則。畫論中有“夫畫者,從于心者也”、“品格不高,落筆無法”、“筆格高下亦如人品”等論述。我五十年人生藝術旅程,受到許多德藝雙馨的老師、畫家言傳身教的教誨,使我懂得做一個合格畫家不僅要有過硬筆墨造型功夫,更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自覺地進行靈魂美的熔鑄。面對眼下商品經濟大潮、“拜金主義”誘惑下,畫家要能抵制金錢的侵蝕,堅持高尚人格的修煉最為重要。我撰寫《中國畫畫家的靈魂熔鑄》與《李可染與“學藝五德”》等文章,引李可染提出畫家應具“高品德、知謙虛、走正道、識方法、堅毅力”的五德,德藝雙成才能稱合格的畫家。意在美術界提倡畫家重視品德、人格凈化與精神升華的良好風氣。 (三)對中國畫藝術本體理論的研探。我在大學攻讀中國畫專業,畢業后長期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工作,故對中國畫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學、美學基石與意理法趣審美取向及獨特的筆墨語言有親身的體悟和認知。只見時下多數畫家精力多放在追求藝術表現中筆精墨妙方面,對“理論”較少問津;而理論家們親自執筆揮墨作畫者不多,對書畫筆墨奧妙處缺少切身體悟。見此不足我才在這方面下功夫,對中國畫本體特質做些深人探究,寫出《論中國畫“內美”》、《論中國畫程式》、《論花鳥畫的形式美》、《怎樣欣賞中國書畫藝術》數篇文字。我自知才疏學淺,無力深探博大精深的中國書畫藝術本體內質的奧秘,只有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繼續在這領域花大功夫研探。 (四)對繪畫流派(畫派)的研究。我認為“畫派”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也是繪畫藝術發展的產物。畫派的產生、發展依賴著所處時代與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地域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從“美術史學”學術研究上要求對“畫派”界定應有一定依據:①畫派由一群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識、文化傳統、美學淵源與相近藝術理想、觀念、主張、審美追求的畫家組成。②畫派中有堪稱開宗立派的繪畫大師充當“旗手”,帶領一班骨干畫家形成眾星捧月的藝術群體。③畫派中的畫家以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代表性作品闡釋著共同的“藝術宣言”、藝術追求。④同時代一些里籍相近的畫家,志同道合集居一地相互切磋、交流藝術并形成鮮明的地方藝術特色、藝術風貌。⑤畫派由一群共同師承與藝術風格相近、表現形式、表現技法相似的畫家組成,他們有一批追隨者傳承他們的藝術。但人們應避免把“畫派”當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族譜系統,因為“在人類藝術史上不存在任何超越具體時空規范并歷久不衰的藝術流派”。根據這些要求與評論準則我撰寫了專著《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研究》與《論新金陵畫派》、《新金陵畫派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等論文。這些對“畫派”的研究,深信將會有助于中國美術史研究與中外藝術交流和促進中國畫創作的繁榮。 (五)若是把中國畫比喻為夜空銀河,每個時代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精神與創造意識的大畫家便是一顆顆發光的星,他們耀眼的光華組成銀河的璀璨,為此,中國畫才能生生不息、延綿千秋,成為人類美術大花園中一株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奇葩。于是我把對中國畫理論研究聚焦在傅抱石、陳之佛、李可染等這些有開拓意識、創造精神的畫家身上,多年來撰寫了一批介紹他們生平、經歷、藝術道路和研究他們藝術觀點、藝術作品、創作思想、藝術特色以及他們共同的時代使命與歷史責任感的文章。 我撰文時追求有自己的見解并結合自己在中國畫創作經驗與體會,推己及人,力求能絲絲入扣,言中要津。在評論畫家藝術成就時注意其背靠的時代、社會與各人不同經歷、遭遇進行分析、考察、研究,避免千人一面之弊,盡力凸顯每位畫家的藝術閃光點,還運用畫品首重人品的評論標準去衡量畫家及其作品,而不囿限于畫家某件畫作、某種具體表現形式、表現技法。1997年我從這批文章中選出十四位對社會與畫壇有較大影響力的畫家的評論文章結集,以《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出版,書中評論的畫家多生活在江蘇,有些是我親受教澤的導師,故文章情深意切,資料真實可信,評論定位中肯,而且能牢牢把握住各位畫家的獨特藝術個性:如傅抱石吞吐大荒的豪情、陳之佛高潔的情操與以禪入畫的特色、李可染注重精神人格的熔鑄、陳大羽縱橫矯健的寫意、亞明筆氣墨韻的靈性?.我從畫家的視角來對他們評述,把他們放在時代的、審美的宏觀氛圍中,放在美術發展史地位加以考察,評價并剖析其獨創性的特質,這就具備了美術評論的歷史高度而非簡單的“介紹”、“賞析”。如評論傅抱石時指出其畢生坎坷,使他能體悟人生真諦,獲得超乎常人的思想感情;使他能刻苦淬礪,熔煉出超乎常人的品格和學識;使他能奮發熔鑄,孕育出超乎常人的氣質、豐富想象力與翰墨大家必具的浩然正氣。如此方能吐納古今、睥睨中外,把茫茫宇宙、渺渺人生歸趣入畫,創造出雄豪壯闊、空靈廣渾、內蘊深邃、造境迷離的嶄新中國畫卷。而在評論陳之佛時指出陳之佛既融取兩宋院畫之花鳥畫精華,又接受文人畫“以禪入畫”的理念,也善于吸收外來繪畫某些表現技法融入自己藝術作品中,將工筆花鳥畫藝術推向一個嶄新高度,對力挽瀕臨式微的傳統工筆花鳥畫具有重要意義。如此論點眾多,有關論文都未曾提及。被選入文集的對每位畫家的評論皆有如此獨特的閃光亮點。我撰寫的這些評論意在闡明:凡是意出古今、獨樹一幟、彪炳于世的中國畫大師、大家,必定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強、自尊、自信的精神,對時代與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及超眾獨特個性,更應是人格高尚、學識淵博、風格獨特的思想家、美學家、學問家。美術評論作為一門學術研究的學科,具有匯集學術性、中介性、接受性、藝術性、資料性于一體的特征,它在畫家與欣賞者之間起著溝通、調節、評議、定位、引導的功能和作用。為此,我為參加美術評論行列深感肩負一定責任,必須非常嚴肅認真地對待,筆下文字力求情真意真、敢說真話、評論中肯、定位準確、資料詳實、文筆生動、通俗易懂的特點;杜絕使用生澀詞句、套話空談。長期以來,在寫評論的歷練中不斷地提高美術評論的學術性、藝術性、科學性、可讀性,期望讓接受者從中獲得更多有益的啟示與藝術欣賞的樂趣。 中國畫如蘊玉之山,寶藏豐富;如懷珠之海,淵深博大。我是執毛筆作畫的畫家,自知學識淺薄,文思不敏,“爬格子”力不從心,難以在中國畫學中攀山探玉、下海采珠。我想起一個老畫家對來學畫弟子語重心長地說:“學畫,是件苦事,不能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這“殉道精神”在今天也是我應牢牢記著的話,在中國畫創作和理論研究方面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力爭對藝術事業的發展有所作為,有所發現。 2012年9月18日于南京春天家園(發表于《美術觀察》2013年1月號) 黃鴻儀著作: 《一畫開天》,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古吳軒出版社1997年版。 《嶺南畫派》,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嶺南畫派研究》,韓國出版社2005年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