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黃鴻儀 1958年我從遙遠的閩南來南京,在南京藝專學美術,中專畢業后考入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深造,良師精心教導,七年筆墨苦練終以優秀成績大學畢業,分配在江蘇省文化部門從事美術創作工作。轉眼間竟有五十五年了,今日我已兩鬢染霜,病魔纏身,人老恰似河流將入海時處于平緩寧靜的狀態,往日多少悲歡都隨時間洗淘而沉潛在生命河道深處或消失在茫茫的時空中。但卻有一些刻骨銘心的人與事是終生難忘,那就是扶攜、培養自己的老師的恩情。古人有“古之學者必有師”、“民有師尊國有光”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厥孜迨嗄晁囆g生涯,每一點藝術創作的成果皆是老師辛勤教導的結晶,細細思量我的老師廣義有(一)人師、(二)傳統經典畫作、(三)自然為師三個方面。古圣人曰:“經書易得,人師難求。”我從幼年入小學到大學畢業受到多位老師的關愛與教導,使我獲得較全面的知識。誠然一位合格的“人師難求”,而一位培養藝術家的導師就更加難求了。由于我自幼酷愛繪畫,深受小學、中學美術老師的鼓勵、引導,畫興更濃。考入美術院校后在良師辛勤教導下,系統地進行美術基本功訓練,從而較全面地掌握美術創作規律。參加工作后又得到許多畫家幫助指導,尤其是調入省畫院后,我把畫院當成大學時代后的又一大課堂,院內畫家都是我可學習的老師。另一個“老師”是歷代傳世的繪畫珍品,如《朝元仙仗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富春山居圖》等,我對其作者進行研究、對畫卷認真細詳揣摩、賞析、摩習;還遠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等繪畫藝術寶庫、考察、臨摹、比對、研探中國繪畫傳統表現技巧,吸取民族繪畫傳統精華。另一方面,我以“自然為師”,力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道路,克服身體多病的困難,千里迢迢赴四川西部藏羌地區、西雙版納、閩南僑鄉、浙東蘇南等地深入自然天地與民眾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半個世紀以來我的中國畫創作筆下的作品與撰寫大量中國畫學術論文、評論文章無不是“老師”教導、熏染、潤澤取得的。雖然歲月流逝、往事漸渺,憶起人師教我執筆作畫時那專注地眼神,蘊含著“眷眷愛生心,殷殷期望意”,老師“甘為春蠶吐絲盡,愿為紅燭照人寰”崇高精神永遠烙印在我腦海中?!笆称涔咚计錁?,飲其流者懷其源。”飲水思源,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學生感念老師引導教育之恩,“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惫手腥A民族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代代相傳的尊師傳統,我們應努力地繼承發揚這個優秀民族傳統。如今我已是七十開外老人,深感人生年老如殘燭,越燒越短,憶往事更覺“師情似海、師恩如山”,乘尚能思,能寫時把老師許多真知灼見的教導與啟牖指點記錄下來,讓更多美術愛好者分享這些珍貴的師教精粹。 方毅是一位擅寫顏真卿書體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樸雅厚重、結體嚴謹、天真多姿、常有大幅長篇力作、呈現出收放自如、剛正大氣的氣象。雖任國務院副總理高位卻平易近人,沒有半點官架子。1989年11月4日我在廈門畫院見到他,他那平民般穿戴,和藹可親的風度,我竟大膽地為他書寫一幅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的行書作品,盡管我的水平有限,他笑納并親切地對我說:“書法是一種情懷、一種精神、一種境界,要寫好字必須追求取精用宏、自然天成的境界??”寥寥數語使我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書法藝術有更深認識與領悟。 中國美協、版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古元于1985年11月應邀到華僑大學舉辦“古元畫展”并為師生講學,做了“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的講座,受到各界人士好評。當時我兼任華僑大學藝術系副主任,由我陪同六十六歲的古元赴廈門、集美、泉州參觀閩南山川名勝,為照顧好老人,我每到一地總預先定好設備較好的賓館,但他堅持不住賓館要住簡潔的招待所,還說:“出門有這樣居處很好了,不必講究?!彼詳ⅲ骸白類郛嬹橊?,不論版畫、水彩,我畫了不少駱駝!我喜歡它那一種忠誠執著的自我犧牲的精神——吃的是駱駝草,走的是荒沙戈壁,卻肩負沉重的使命,從無怨言,從不停息??”他在一幅木刻作品《駱駝贊》題:“負重任勞,取之甚少,予之甚多,不管嚴寒風暴,總是昂著頭邁著堅實的步子前進。”早在1942年徐悲鴻曾撰文稱贊二十三歲的古元是“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是中國新版畫界一“巨星”,他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卻保持樸實真誠,平易近人的作風,不管名望多高、官職多大,他總是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兵,毫無“官架子”、“大畫家”的矯飾與高傲,不苛求于社會、不苛求于人民。所以,他畫筆、刻刀下一幅幅頌贊駱駝精神的作品正是表現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他美好精神境界、高尚情操的表露。多日日夜相處,他對我言傳身教,他說:“畫家應自覺地走入百姓生活、多接觸民眾,多觀察民風民俗、多傳達百姓的心聲,才能出好的作品??”臨別時為對我鼓勵,特地贈送給我一幅《駱駝頌》木刻作品和一件寫著“疾風知勁草”的書法作品。古元為人正直,謙遜嚴謹,樸素無華的嚴師風范是我做人治學的楷模。 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藝通古今、學貫中西,一代繪畫大師劉海粟是我求讀的南京藝術學院前身上海美專老校長,又是華東藝專校長與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1989年夏初出國赴德國、美國等地舉辦畫展與藝術交流活動,至1993年秋到香港。1993年12月1日我在香港遇到劉海粟老校長,他聞知我是南藝畢業生又是江蘇省國畫院畫家后格外親切,關切地問起謝海燕、亞明等一些江蘇老畫家的近況,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弘揚中國藝術,只有靠自己(中國畫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他們的先輩創造了怎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都不應該躺在這輝煌上面沾沾自喜,睡懶覺。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面,取其精華,去除糟粕,不斷開拓創造出更新更美的藝術??任何事物停止發展,它的生命也就終止,藝術停止更新發展,藝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了?!薄八囆g家、作家、畫家都應該是勇士才行,要敢于鞭笞假丑惡,頌揚真善美。”“師自然,還要勝自然,藝術生命在創新??我活到九十歲時才感悟自己學問不夠,愈懂愈難,浮生有限學海無涯,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慈祥地開導我:“畫能言。”“書畫憑氣,好畫氣勢磅礴、高遠壯闊,不用言說一看便知優劣,必無俗氣?!薄叭魏尾恍喽际且陨鼮榇鷥r的喲!”劉校長金玉良言的教導讓我銘之肺腑,成為我終身難忘的座右銘。 藝以德成、德高藝厚的山水畫大師李可染不論在藝術上、人格上、治學方面對畫界對學生都有深刻地影響。1986年10月我赴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參加研討會,有幸拜見李可染先生,他情深意切對我們說:“要做一個真正的畫家必須具備‘五德’,即高品德、知謙虛、走正道、識方法、強毅力?!边@“學藝五德”是李可染一生藝術生涯所總結出來的為人治藝道德行為準則。他兀兀窮年、孜孜終日,身體力好地依照“五德”準則苦修,終成正果,其“人品”、“畫品”逐漸升華到純凈、高尚、完美的境界,而成為20世紀中國畫的一座豐碑。李可染老師關于“學藝五德”的教誨牢記在我心中,成為我悟道修煉力行的信條與追求的目標。 中國畫大家葉淺予擅速寫,以生動準確線條立形、開創中國畫舞蹈人物畫藝術形式,長期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培養的許多學生都成長為國畫界領軍畫家,堪稱桃李滿天下。1986年10月我赴北京中國畫研究院辦事并拜訪葉老。他聞知我在南藝求讀時是他長子葉善祿的學生很高興并給我許多有益教導,他說:“你是畫國畫的,要養成敢于用毛筆直接對物速寫、寫生習慣,培養敏銳觀察力與駕馭毛筆控制水墨滲化的能力,對人物畫創作有很大好處??”我依照葉老師教導應用在創作實踐中,用毛筆采集創作素材(對物速寫),從中領會墨華、用筆變化無窮的藝術效果,受益匪淺。 我讀初中時就聽老師介紹集美中學老校友黃永玉是位蜚聲中外的畫家,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我愛畫畫,覺得有這樣學長、校友值得視之為偶像,稚氣未脫的我常發奇想有朝一日若能向他學畫就好了。1993年12月初在香港一個畫展上我終于見到黃永玉先生,我說我也是集美中學畢業的早就知道您的大名了,現是江蘇省國畫院畫家。黃永玉先生高興地說:“解放前我也在集美中學讀書,我們是校友??”于是對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希望我為母校爭光。 “新金陵畫派”脊柱亞明先生以其出類拔萃的藝術才華、獨步不群的藝術見解、鮮明奇特的藝術風格、多變常新的藝術作品享譽海內外畫壇。1963年春亞明老師帶領我與幾位南藝國畫專業學生赴宜興分水墩農村“三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農村生活,采風與搜集創作素材。他深入淺出、淳淳善誘講授傳統繪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諭,闡明中國畫藝術美源于客觀自然,自然美在跡化為藝術美之前畫家必須“師造化”投身自然,通過對客觀自然觀察、體驗、感受、認識,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神與物游、托情寓意??如此,經過畫家主觀精神的熔鑄與精心釀造,使現實中客觀物象的形神與畫家情思有機統一而產生作品的藝術形象。此過程最重要是“中得心源”,必須融入畫家的“情”和“意”、理想和憧憬,才能錘煉出使人回腸蕩氣的藝術情象、意象。畫家從自然中觸景生情形成“心象”,要善于聯想營構、舉一反三、移花接木??也就是“遷想妙得”,使“心象”跡化為可視藝術形象。他言傳身教地講述他的創作經驗、體會。例如有一次他到漁村采風,見到一群漁家姑娘辛勤織漁網很入畫,他發現生活中的“美”,如何表現呢?他偶然見到了一個外形很好看的瓷瓶,感受到視覺形式美,他聯想到用瓷瓶外形的美來描繪懸掛樹梢的漁網,配以美麗樸素的漁家女,便產生描繪漁家美好生活瞬間的佳構《海濱生涯》。另一幅國畫作品《上學》,畫上出現一群活潑可愛的山村學童背著書包在清溪小澗露出水面石塊蹦蹦跳跳跨越穿行,近景一叢青翠箭竹,活潑的兒童與碧綠的嫩竹象征著生氣勃勃的活力與希望,好一幅蘊含深邃的畫作。亞明意味深長地說:此畫源自他一次穿行鄉間小道,偶然看見幾只小松鼠在溪澗碎石上跳來跳去,這生動瞬間引發他聯想到山村學童早晨上學時走過清溪時的活潑形象,便由此聯想生發立意釀成這幅意境清新、主題鮮明的畫卷。他用自己從目見自然真相產生聯想,而塑造抒情達性的藝術意象巧得佳構的創作經驗生動地闡明中國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規律中“遷想妙得”畫理在中國畫創作實踐中重要作用。這些教導對我有很大啟迪并應用到深入生活、創作實踐中:有一日我從田間勞動歸途看到一戶農家窗口擺著幾只大碗,碗里栽著秧苗??頓時我心頭一亮,細思這豈不是表現農村普及科學實驗的好素材嗎!于是我畫了很多速寫、繪出許多構想草圖,經過反復構思、不斷“遷想”,終于以《新苗》為題定稿,畫中出現三位戴紅領巾的可愛村童趴在窗口往屋內凝視,看桌上許多青花大碗培育著品種不同秧苗、每碗都插有溫度計,屋子上方掛著一串串豐收麥穗,座椅擱著主人外衣,口袋露出筆記本??給人覺得全畫構思巧妙、創意新穎,恰到好處地反映農村普及科學實驗的現象與當時的時代精神。亞明老師對我從生活中發現素材、“遷想”而“妙得”的“新苗”表示肯定,并幫助我解決若干筆墨表現難題?!缎旅纭穯柺朗莵喢骼蠋熜燎谡J真教導的成果,此畫立即被全國多家刊報登出并被選送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老畫家錢松喦在《文匯報》上撰文評價。當《新苗》被《兒童時代》印作封面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配了長詩:“你來瞧,我來瞧,窗子前面真熱鬧。一碗、兩碗、三四碗??碗碗里面出新苗。/風兒輕輕吹,苗兒搖啊搖,各色品種全都有,迎著陽光長得好。/苗兒是誰種?一猜就猜著,隊長是個“種子迷”,村里村外都知道。/農業中學畢了業,種田愛把實驗搞,稻子翻金浪,麥子產量高,社員夸:他是能文能武的好隊長。他愛說:我是公社一支小青苗。”(見24頁插圖)亞明老師在50年代畫界否定中國畫虛無主義泛濫時就公開提出:“中國新時代的繪畫必須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土壤??”他對中國畫藝術本質有獨自精辟透徹的理解與領悟,主張中國畫“節律意象說”、“有規律,無定法”和“讀書、寫畫、聽雨、飲茶、種瓜、觀云??”這些人生見解與藝術觀點對我數十年藝術求索、筆墨生涯有很深的影響。他曾深情地給我這個學生書寫“無須揚鞭自奮蹄”條幅,對我寄予期望與關懷,我把老師的寄語作為鞭策、視為奮發向上的座右銘。 品清如玉,畫逸似仙,學養淵博的謝海燕先生,是我國著名中國畫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其筆下畫作“深邃典雅”、“別有玄曠”。他一生立志培育畫界英才,辛勤地從事美術教育六十多年,始終心牽學校,情系師生,愛生之心嚴似父、慈如母,幾乎每位學生都曾受到他的關心呵護,畢業時都依依不舍帶著感激之情走向四方。我在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深造時,謝老是主管我們的美術系主任,他對我非常關心和愛護,每年寒暑假我因家在遙遠福建又無返家盤纏,孤單地留在學校,謝海燕及夫人張嘉言有時會請我到他們家玩或過節,使我感到師情溫暖。謝老師還會給我講些畫論畫理,他說中國畫中“以有畫無”是重要藝術表現手法,如齊白石筆下的《蛙聲千里出山泉》,潑墨山石間流出一股山泉,順流而下的幾只小蝌蚪引發觀畫者的想象,聯想到難以表現的“蛙聲”;他筆下的《蝦》雖沒有畫水,卻使觀賞者感到蝦活龍活現在透明水中游動??后來我欣賞謝老作品《金魚睡蓮》畫上兩朵潔白睡蓮在碧翠如玉的葉片襯托下非常美麗,綠色葉片下五條金魚游動美妙舞姿,動靜相生構成寧靜清雅的意境,謝老雖沒有畫水,流暢長弧線畫出金魚在水中輕盈動態,觀畫者卻能目視直接感到透明清涼的“水”的存在。有一次謝老師開導我講解藝術表現中“速”“熟”“俗”的關聯。書畫用筆之“速”既能體現作者果敢、熟練、放膽和具敏銳觀察力、反應能力的特點,但也會產生滑、浮、輕、薄、飄、流的不足或作品存在惰性化、概念化、表面化的弊病、而滑入“俗”的層次。為此作畫寫字過度快速、熟練必須追求“熟后生”,勇于克服創作或揮毫時習慣惰性、勇于排脫、否定自己熟悉的一套藝術表現的套路、艱辛地探索、尋覓新的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方法、才能創作出嶄新、高雅的作品、他還說中國畫作品要有“趣”“物趣”形似、“人趣”生動、“天趣”自然天成、得“天趣”最難。這些教導讓我在藝術求索“過程”中受益匪淺。1964年中央文化部組織高等藝術院校優秀作品出國展覽,我精心創作的《歸》中國畫作品,畫上一群意氣風發的姑蘇女從滿載豐收果實船上挑起一擔擔麥穗回場,她們的歌聲在夕陽、晚風中飄蕩,構成了“無數英雄下夕煙”的美妙意境。由于我思慮不周,把畫上夕陽涂得太紅,其色艷喧賓奪主,對此我急如“熱鍋上的螞蟻”束手無策??正好謝老來視察我們創作進度,他不慌不忙提起吸滿清水的筆一遍一遍洗去那刺眼的紅色,不知洗了多少遍終于使夕陽色彩與其他形象構成一幅和諧圖畫,挽救了這幅作品。謝海燕老師這種從容不迫、急而不亂的作畫態度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我的榜樣。 寫意花鳥畫大家陳大羽其筆下寫意花鳥作品構圖充實、氣勢磅礴,近賞筆墨精妙,遠觀氣勢非凡,巧妙運用黑白對比、粗細對比、色彩對比以產生強烈的藝術視覺效果,這一切皆來自以“寫”為魂。他作畫強調“意在筆先”、“立意”既定,便大膽落筆,灑然落墨,揮寫自如,兔起鶻落,氣運筆隨,機起所行,觸類賦象,下筆無悔,一筆定終身,故有競蛇走馬、壯士扛鼎的氣勢。筆線高簡而準確,爽暢又穩重,用筆施色處處見筆,皆蘊藏著深厚書法功力和金石功夫,運墨賦色很好地吸取民間美術鮮明濃艷特色??所以陳大羽老師是當代中國畫壇寫意花鳥界出類拔萃的大家,他長期在高校任教,桃李滿天下,堪稱是一個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我于1961年至1965年在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學畫,當時陳大羽老師是國畫教研組組長,又主教我們寫意花鳥課,上課時他頻頻揮毫,教我們在難以駕馭的宣紙上用筆、用墨、施色,鼓勵我們放膽落筆、細心收拾,還把他的作品讓我們臨摹。講解寫意畫須以“寫”為魂,以簡概括繁,追求“物色盡而情有余”的藝術效果。他對學生愛心似火、德才兼教、愛才若渴。有一次我認真創作一幅畫,自知書法不過硬而不敢在畫上題款,拜求大羽師題字,大羽老師一面題寫一面對我開導說:“萬事開頭難,不要怕寫不好題款,先要敢寫,一次又一次地寫,就會由寫不好到題得好??”老師的啟導,使我從此認真地練字,終于不負老師的期望。我大學畢業后十多年沒機會從事中國畫創作,筆墨生疏,學業荒廢,一度想放棄中國畫藝術探求。大羽老師一再對我敦促、鼓勵、希望我不要疏遠中國畫,應為民族繪畫發展出力。大羽老師的啟牖指點,使我決心重操筆墨,終于取得一定成果。1977年春我陪同大羽老師在廬山一個多月寫生,已是六十五歲高齡的大羽老師堅持要登山路險阻的五老峰(當時五老峰還沒開發,幾乎沒有路),他說這次若不上,以后更沒機會了。于是我同老師清早就帶著饅頭和飲用水上路,我攙扶著他因肥胖行動不便的身體,一步步艱難登攀,至正午才到達山頂,他汗如雨下卻高興地大喊著:“五老峰我來了!”1990年應廈門旅游部門邀請我又陪大羽老師赴廈門進行藝術交流,此間我見他口袋里帶著理論、詩詞的書,一有空就認真地閱看或吟誦,天剛亮他就臨桌揮寫??他身為資深老教授還如此用功,這種不畏艱險與惜時如金勤奮好學的精神令我非常感動并視為終生學習的榜樣,鞭策與影響著我下半生的藝術生涯。 回首我走過的人生與藝術求索的歷程,從小學、中學、專科到大學各個時期凡給我上課的老師都曾教授給我許多知識,也給予我許多關心、愛護、扶持,培養我成長。唐詩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些老師都有一顆如詩中描寫的慈母般的愛心:如我在南藝求讀時四季都赤腳,同學逗趣給我取名“赤腳大仙”,系領導孫瑜老師取了許多鞋子要給我穿??七十多歲老教授俞劍華給我們上中國畫論課就如老爺爺給小孫子講故事一樣。有一次他布置一頁作業,我作業交上去后他竟用蠅頭小楷批改了整整四頁,其精心教導之心,怎不令我感動、感激。1966年“文革”初期,我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省文化局系統工作不久,文化系統觀點對立兩派斗爭激烈,發生武斗。楊培釗老師不顧我已畢業離開學校仍掛心我的安全,三更半夜從老遠地方趕到我的住處,見我平安無事才放心回去。1986年我赴香港參加在中文大學召開的研討會,遇到大學求讀時的陳德曦老師,他格外高興,他是我的班主任,深知我專業方面優缺點,特地選購一本能補我之短的精美畫冊贈送給我并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丙寅年鴻儀訪港,憾未能暢敘,臨別匆匆贈此聊以紀念?!币笄兄奈毅懹浶闹小M氯鐭熛г跉q月流逝長河中,唯有這些老師的情與愛永遠鐫刻在我的記憶中。為此,我撰寫這篇文章。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