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楊祥民 一、通古達今張家清雋 當代著名畫家張德泉先生,1941年出生于江蘇省寶應縣,1965年結業于江蘇省國畫院,原任江蘇省國畫院花鳥畫研究所所長。他學畫期間曾得到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錢松喦先生等前輩悉心指導,對宋元工筆繪畫用力尤多,奠定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張德泉先生致力于創作能夠表現深層文化心態,和時代審美意識的現代工筆花鳥,這就必然要立足于厚重的國畫傳統,學習宋人畫面布局之端莊、物象體察之周密,以及元人用線設色之簡括儒雅、溫淳清新。 古代傳統經典是畫家學習、參照、借鑒的無限資源,然另一方面,圖新求變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審美心理需要。張德泉先生深知這一道理,出于古而不泥于古,積極地加以現代人對大自然體察、關照的眼光,這讓他的作品能夠從前代超脫出來融入現代氣息,形成自我的藝術面貌。中國古代花鳥畫兩大流派—“黃家富貴”和“徐家野逸”,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封建時代“在朝”與“在野”兩種社會地位,所引起的不同審美情感和創作思想;另一方面也客觀地顯示了人類對自然美的欣賞進入更廣闊的領域,創作題材空前拓展,這是一種很大進步。徐熙的折枝花鳥、山林園圃游覽寫生作品,許多是畫前人所未畫,如:折枝紅杏、夾竹海棠、梨花木瓜、牡丹游魚、蟬蝶茄菜、莧菜戲貓、小景野鴨、湖石百合、蓼岸龜蟹、敗荷秋鷺、寒蘆雙鴨、寒菊月季??北宋《宣和畫譜》記載宮廷收藏他的作品達249件,這就與黃筌只畫宮苑珍禽瑞鳥、奇花怪石的審美觀有著截然不同的境界。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在謀求藝術發展道路上亦可謂“古今一體”,當下花鳥畫家要想取得藝術上的突破,也要從創作思想和創作題材兩個方面去生發拓展,由之帶來藝術形式上的新格局、新面貌。張德泉先生本于宋元花鳥畫藝術傳統,相較“黃家富貴”和“徐家野逸”,他從藝術精神上似更近于后者,格調雅逸清新,時有冷峭俊秀之美;從藝術形式上則將兩者進行了結合,有選擇性地吸收兩家之長,逸而不散工而不匠,鑄成自家風貌。若延以前人之說,其藝術可用“清雋”二字標之,即清新雋美之意,其現代工筆花鳥畫藝術因而稱之為“張家清雋”。 張德泉先生以觀察現實花鳥物象為依托,將傳統審美規范與現代藝術精神合而為一,并未脫離東方藝術神韻的展現和表達。工筆花鳥畫的現代感不可能孤立存在,而必須與歷史感同構,兩相融合方具有強大藝術生命力,否則必然缺少某種深厚性。但有些畫家過于沉溺新材料、新技法,對西方油畫技巧的一味復制,對肌理效果的過分追求,不僅大大減弱了中國工筆花鳥的自身表現力,還模糊了畫種的界限,以致工筆花鳥藝術自身的迷失。所以現代工筆花鳥畫要充分吸收深厚的傳統積淀,工筆花鳥的現代化,歸根結底要通過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來實現。張德泉先生的工筆花鳥畫,結構工整嚴謹而造型傳神,設色華貴秀麗而不失典雅,葆有工筆花鳥畫的傳統精神和民族氣質,以其出古入今的獨立品格在中國畫壇大放異彩。 二、另辟蹊徑花鳥之變 自上世紀初以來,中國山水畫、人物畫的創作形式及創作觀念有大幅度轉型,以至關于山水畫、人物畫創作的美學、筆墨、觀念等命題,都成為中國畫討論的焦點問題。但是當代花鳥畫領域的創作實踐,相對表現出與古代較大的延續性與穩定性,很長時間都未能實現朝向新時代的藝術性跨越。特別是工筆花鳥領域,工筆之語言形態變化性有限,花鳥之古今形態并無異樣,所以要通過工筆花鳥反映時代精神確非易事,工筆花鳥畫藝術的創新發展有相當難度。 張德泉先生無疑是力推中國花鳥畫藝術實現這一跨越的重要人物。張德泉先生的工筆花鳥,已具有濃郁的新時代氣息,形成了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與傳統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形態相比,他在創造工筆花鳥的藝術意象、內涵、形式、語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和發展,為中國工筆花鳥畫藝術創造了煥然一新的審美境界。 張德泉先生大大擴展了工筆花鳥畫創作的題材,他多次前往廣東、云南及國門之外的廣闊領域,狀寫大千世界的珍禽異卉,力求更好地表達現代人的審美意識,體現時代精神。萬般生靈,生機萬千,正是張德泉先生的藝術靈感之源,他寫生天地,化為筆下之花鳥畫面。馬鴻增先生評價他;“致力于另辟蹊徑,沒骨渲染漸成文體,南疆自然美啟迪新機。” 張德泉先生創作出一大批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情感的作品,許多在古人描繪范圍之外選取的新的物象。張德泉先生在畫面上既描繪庭園美趣、山鄉情韻,也時見原始森林的郁郁生機,以及川林野澤的曼妙景象。那些山林野竹或疏枝淡葉、意態蕭然、明麗秀美,或花鳥相映、森森玉立。張德泉先生還畫了大量鳧雁鷺鷥等野禽,莫不骨貴清秀,有林野自然之氣,并呈現無可比擬的盎然生意。 繪畫對象題材的擴大更新,也帶來繪畫藝術語言的探索發展。張德泉先生的工筆花鳥畫,突破了古人傳統的構圖結構,不局限在“折枝”、“花卉”花鳥形態里。例如,他畫了許多全景式花鳥畫作品,把花鳥置于應有的生態之中去描繪,場面宏大,視野寬廣,內容豐富,各種物象相互交融,也使得畫面構圖飽滿,花鳥更具勃勃生氣活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受西方透視法的影響,張德泉先生的花鳥畫作品中也有縱深層次,主要通過濃淡虛實變化,來體現遠近參差之意。畫中花鳥物象跳出傳統固有的花鳥圖式如花葉之形,禽鳥之姿,其造型莫不舒展大方,自由瀟灑,并注意突出表現花鳥的某些類別特征。 張德泉先生在使用色彩方面,也極力避免傳統工筆花鳥畫色彩的單一性和模式化,追求色彩微妙變化與情感貼切對應。他往往以統一的色調來處理畫面,畫面喜以青綠賦色為主色調,清新素雅,有冷靜沉實之感而不乏郁郁生機;注意畫面的色彩感覺及色相的微妙變化,講求明暗過度、冷暖變化和對比關系,達到在豐富多彩的變化中,求得統一和諧之美藝術效果。 張德泉先生還注意吸收現代圖案藝術的元素,花鳥形象帶有某些平面構成的意味,在畫面色彩和形式上實現了寫實與裝飾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工而不匠、意趣生發的藝術效果??傮w來看,張德泉先生已經變古人花鳥的小情小趣,為今人花鳥大雅大作,展現出一派感人心魄的花鳥大世界。我們也看到,畫中濃郁有致的色彩,映照出蓬勃躍動的生命活力,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流露出來的精神。 三、花鳥物象生命精神 中國哲學認為,宇宙與人之心性相通,研究宇宙也就是研究自己,所謂“天人合一,物我玄會”即是中國畫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征。這一理念體現出人與自然之間具有親切和諧的內在聯系,物我相互融通,最終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意味的人文精神境界。天地無私,賜于花鳥在廣大時空中的無盡生機,供古往今來的人們悅目賞心。“山水通于玄,花鳥關乎禪。”所謂“畫里禪”,乃是畫作在藝術審美境界上,跨越“感”而抵達“悟”的層次,對作品形成一種理性的認識。張德泉先生借以工筆花鳥畫的形式,對那些能夠引發人們生命感應的花開、鳥鳴、草長、鶯飛等自然之物,進行觀察、研究和透徹淋漓的表達,對人內心情懷的體味也越發入微細致,對宇宙生生不已、運行不息之力量的感悟也就越發深刻。所以在工筆花鳥畫的主觀抒發中,必定蘊含著對物象精微的認識和表現,而正是由于有了人性的映照和生命的光輝,畫家筆下的花鳥才有了靈犀,有了品格,有了勃勃的活力生機。 唯美主義作家布魯斯特認為,偉大的畫家是“打開我們眼界的人”。張德泉先生運用工筆花鳥這一藝術形式,變現實為藝術美,融自然美與社會美于一體,創作出足以培養人們高尚審美情操和生活理想的高級藝術。在張德泉先生的畫中,實現了花鳥生命和真情實感的交融、幻化與升華。張德泉先生在對客觀物象全身心接觸、體驗的過程里,他不只運用了視覺,還調動了其他的感官和精神的思維,所以畫面上的形象,是冷靜的觀察與忘我的體驗、邏輯的分析與直覺的會悟交織作用的結果。 張德泉先生筆下所描繪的花鳥蔬果、草木魚蟲等對象,不只是為了讓人了解自然之物的外表形狀和生理特征,而是透過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自然之象,借物傳情,來揭示人們對自然生物的審美心理結構,并且傳達人們的良好愿望和理想。畫家透過筆底生靈,酣暢淋漓地表露出對大自然的體驗和認知。張德泉先生將人們空前關心的“自然”、“生命”等當代命題,以“花鳥”形式在畫面上呈現出來,從內心情感深處引起人們的共鳴。畫中所體現出來的,是關愛生命、關愛自然的新時代人文關懷精神,是畫家深深依托于精神樂園的創作激情。 張德泉先生從古人的小書房走出,走向現代的大天地,他所畫的對象也遍布東西南北,跨越春秋寒暑,幾乎無所不能入畫。放眼當今花鳥畫壇具有如此功底實力者可謂鳳毛麟角。張德泉先生的花鳥畫,跳出了傳統花鳥畫的描繪和思維模式,表現出已然凈化的豐富視覺觸動,表達出豪放而高亢的審美情懷。這一點,已遠非古人“梅妻鶴子”之心境所能比擬。 留記在美術史上的畫家,大都是能夠創造性繼承前人的經驗,反映畫家所處的時代,探索新的審美形式。張德泉先生在幾十年的不懈探索中,創作出現代工筆花鳥畫藝術的新面貌;傳統中透出創新,創新中延續古韻,明麗豁達的畫面高揚積極向上的生命精神。這種藝術的生命精神,正是推動美術史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