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賀成
這幅畫是根據某鐵路分局列車段被譽為“莊戶列車”的7056次快零貨車的先進事跡而創作的。這個包乘組是濟南鐵路局的先進單位,在支援農業,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對于這樣的典型,如何用美術形式把它比較深刻地表現出來?首先碰到的就是確定題材的問題。記得三年前,對于這個題材自己興趣不大,感到一不新鮮,二不驚人,沒啥畫頭。后來動手畫時也僅把它當做一般性的支農題材來看待,構了兩次稿,都未能畫好,鐵路工人看后覺得不夠深刻,中肯地指出了作品中的缺點,并熱情地希望我一定要把它畫好。在工人同志的鼓勵和幫助下,我遵循毛主席的指導再次深入“莊戶列車”體驗生活,這個包乘組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全心全意支援農業的先進事跡對我教育很深。一次,正值春耕大忙季節,這趟車裝了一批手扶拖拉機運往東??h,火車一到,站臺上像節日一樣,貧下中農敲鑼打鼓來迎接,為乘務人員端茶送水:乘務人員不管分內分外,車一停就主動幫助社員卸車。一位老貧農拉著列車長的手說:“在節骨眼上你們把大批機器送來了,真是咱莊稼人自己的列車啊!”看到這情景,工農親如一家的真摯情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認識到,車站上的情景體現了工農聯盟、相互支援的新型工農關系,貧下中農那樣熱烈歡迎列車的到來,說明貧下中農渴望早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在農村最需要的時候,拖拉機來了,這簡直是“雪中送炭”。這時“雪中送炭”、“工農情深”兩個概念在我腦中形成了。還有一次,這趟車的乘務員發高燒,車長和同志們都不讓他出車,可他卻說:“農民急需化肥,急需機械,支援農業是我們工人階級的本分?!甭犃诉@位同志含義深長的講話,聯想“莊戶列車”的先進事跡,我感到“莊戶列車”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能夠自覺的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看到了工業支援農業的偉大意義。我國農業連續12年豐收,這是和工業戰線的支援分不開的?!扒f戶列車”就是工業支援農業的代表和縮影,他體現了我國工人階級的高尚品質,應該大頌特頌。至此,我對這一題材的認識又有了一個飛躍。因此,我體會到只有深入生活,接受工農再教育,從路線高度反復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認識生活,選擇重大題材。于是,帶著工農深情、雪中送炭、支援農業三個概念開始了第三稿的構思。 作品的主題是什么?在我的思想上也經過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開始時,由于對生活缺乏認識,只是把它當做一般的支農題材來畫,第一稿題目叫《支農路上》,有一般化的毛病,畫面表現停在鐵路、公路交叉口的城市支農人員,看著支農列車飛馳而過的場面,這樣處理,支農列車成了陪襯,造成主次顛倒,主題不明。后又構思了第二稿,題名為《支農列車傳深情》。想著力表現工人階級的深情厚意,但因沒有能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貌,背景又凌亂,人物出不來,因此不感人。為什么這兩稿都不成功呢?就是因為我對生活本質抓得不準,主題開掘不深,僅僅就事論事。沒有認識到以階級斗爭為綱、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奮斗的偉大意義。通過學習,提高了認識。這幅年畫的主題,應表現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以階級斗爭為綱,大辦農業,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用美術形式來體現這一運動的深度和廣度。最后題目定為《支農列車到山村》。我認為這個題目,點明了這幅畫的主題,還體現了偏僻的山村,通了火車,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飛速發展。畫面安排了支農列車滿載著大批支農物品冒著風雪,開到山村后的景象。雪后的早晨,陽光燦爛,站內站外,生氣勃勃,社員們在放過一陣炮竹后,高興地領取急需的物品。鐵路工人不僅把支農物品送到貧下中農的家門口,還幫助社員搬運裝車,干得滿頭大汗,機修工人正抓緊檢查安裝拖拉機。老生產隊長等社員群眾圍在列車長身邊親切地交談,洋溢著一片工農親如一家人的熱烈氣氛。從身著墊肩的婦女隊長身上,可以看到山村學大寨運動在這些改天換地的英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畫面的最前方醒目地畫出了許多拖拉機、推土機、水泵等農業機械,表現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大有可為。總之,從支農列車的到來,可以看出學大寨已變成全國人民的自覺行動,各行各業都在為農業學大寨,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 美術作品和其他文藝作品一樣,一定要塑造好工農兵的英雄形象,從而突出和深化主題。這幅畫的人物如何設計,主要人物怎么突出呢?我根據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回想了自己在畫前兩稿時見物不見人的毛病,決心在第三稿中著重刻畫好幾個主要形象。首先作為支農列車的代表—列車長形象。他是工人階級的代表,在他身上具有工人階級的崇高思想和寬廣胸懷,由于他認識到農業學大寨的偉大意義,因此他渾身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支農的思想是明確的,行動是自覺的,熱情是很高的,他的面部應是自豪的、堅定的,充滿必勝的信念。根據這些分析,描繪了列車長擦汗、握手、謙虛的笑容等動作和表情。為了使他從中間一組人物中突出來,還特地把他身后處理為火車煙霧,留出大塊空白,以突出他高大的身材。廣大貧下中農堅決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認真學習大寨根本經驗,以階級斗爭為綱,決心改變山區的面貌。戰天斗地的實踐使他們深深感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時,黨中央、毛主席送來了大批農業機械,為學大寨運動增添新的動力,使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從而決心把學大寨運動向前推進一步。由此出發,設計了人老心紅的老石匠,深情地撫摸著拖拉機。老生產隊長滿懷激情地同列車長握手,感激的話兒滔滔不絕。這個生產隊長的感情刻畫很重要,不僅要代表取貨社員們的心情,還要畫得有他自己個性,具有山村基層干部的特點,因此我把他畫成頭扎白毛巾,身穿羊皮襖,肩挎旱煙袋,使人感到親切、樸實。還有青年突擊隊員肩扛鐵锨、繩索,交上提貨單,興奮地打著手勢,鐵姑娘情不自禁地登上拖拉機熟練地駕駛等群眾形象。通過這許多人物進一步豐富、深化了主題。 在表現手法上,我努力學習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年畫形式,諸如構圖飽滿、人物情緒歡快向上、多變化而又集中、統一。我選取了農業機械運到山村,群情歡樂的瞬間,來表現“工農親如一家人”的深厚情意。在色彩上,力求鮮明,明快,以冷色為基調,以暖色點題,通過冷暖對比,加強熱烈的氣氛,造成“雪中送炭”的效果。在此,我還吸收了西畫中的明暗對比的手法,把畫面左角的機器等處理色彩鮮艷,明朗突出,運用線條細膩的特點來刻畫人物,運用明暗塊面描繪機器,渲染背景,力爭做到層次分明、相互烘托。 由于我的思想水平、藝術水平有限,對生活的理解還不深刻,這幅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有不少距離,畫面顯得粗糙。通過創作《支農列車到山村》這幅畫的實踐,使我認識到,要畫革命畫,先做革命人,一幅作品的好壞同作者深入生活的程度、世界觀改造的深度有著直接關系。我決心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深入工農兵的過程中不斷改造思想,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奮斗。 1977年9月 (原載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創作經驗談》一書)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