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二石
先父傅抱石為近代詩人所作的詩意畫,是他后期繪畫創作中比較獨特的一部分。實際上,這一類作品主要就是五十年代以后為毛澤東詩詞作的詩意畫。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與關山月合作)。再有就是《虎踞龍盤今勝昔》、《蝶戀花》、《芙蓉國里盡朝暉》、《過雪山》等等。
先父之所以熱衷于將毛澤東的詩詞形諸筆墨,是由于毛澤東在其詩詞中的確表現出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度和胸襟。毛澤東詩詞中一些氣勢磅礴而又非常形象的語言,的確能激發畫家的靈感和想象力,如“江山如此多嬌”,“山,刺破青天鍔未殘”,“一山飛峙大江邊”,“淚飛頓作傾盆雨”等等。這種浪漫主義的氣質,又正和先父的性格以及他在繪畫上的追求不謀而合。因此他花了許多精力來經營構圖,反復地畫,總想畫出更高的境界來。這些作品,就他的意圖來說,基本上仍是表達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從畫辛棄疾的“待細把江山圖畫”到畫毛澤東的“江山如此多嬌”,都是出于對祖國錦繡大地的一往情深,都是獻給偉大祖國的頌歌。
《江山如此多嬌》一畫作于一九五九年。這是為特定場合的需要而繪制的巨幅國畫。先父為此畫過一些完整的畫稿,最后在七米高九米寬的宣紙上完成其全部構思。雖然由于是合作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風格的發揮,但這是一幅規模空前的巨作,畫面所達到的雄偉壯麗、使人心胸開闊的藝術效果,對畫家來說仍是一次可貴的成功的嘗試。畫面上,初升的紅日燦爛輝煌,雪原莽莽,長城巍巍,可謂氣象萬千!回想當年,畫家揮動如椽畫筆,在巨大的畫面上盡情地把江山圖畫,那種氣概和激情,的確令人難忘。
除了《江山如此多嬌》之外,下功夫最多的,要算一九五八年創作的《蝶戀花》了。這幅畫在四尺宣紙上的立軸,可算是一幅人物畫,因為畫面的主體是兩個神話里的人物——嫦娥和吳剛。他著力刻畫了這兩個人物的神情、動態和衣著。因原詞有“淚飛頓作傾盆雨”句,便用他拿手的技巧逼真地畫出了傾盆大雨的效果。嫦娥隨著楊柳飄向太空,吳剛捧出桂花酒相迎。天上和人間是靠強勁而密集的雨絲相連接的,而嫦娥身后紛紛揚揚的柳葉更是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可說是構圖處理上絕妙的一著。全畫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技法上大膽而富于創造,應該說是一幅很有分量的詩意畫。
先父根據毛澤東的詩詞創作的詩意畫多數是小幅或冊頁形式。例如,一九五〇年所作的《清平樂·六盤山》,面積不及斗方,但畫得十分細膩,筆法較為“傳統”,但仍具有一貫的輕松瀟灑的特點。畫面上景物被壓得很低,留出廣闊的天空。層次分明的山巒中有一隊隨意點染而成的人物,但并不顯得突出,倒是幾行即將消失在天際的飛雁頗撩起觀者的情思。右上角用工整勁秀的小楷抄錄了毛澤東的原詞,左下方鈐上兩方印章:“其命惟新”和“往往醉后”,表示了畫家對這幅作品的滿意心情。的確,這是一幅成功的詩意畫。它章法新穎,構思獨特,筆墨洗煉,加上巧妙地利用了紙的本色(紙色帶赭黃,恰好強調出深秋的氣氛),創造出一個和諧統一而又充滿詩意的境界。
先父在一九五八年根據毛澤東《清平樂·會昌》詞意所作的一幅小品,用的是全然不同的筆法。他用潑辣瀟灑、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觸畫出茂密的叢林和層層山巒,用焦墨點成的濃重的樹葉壓出了彌漫在山間的晨霧,只有左下角畫上一隊行人,形狀幾不可辨,但卻增加了畫面的生氣。此圖未著色,全靠墨色的濃淡變化,令人贊嘆地畫出了“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中的“早”字。
《菩薩蠻·大柏地》一畫同樣以水墨畫成。此圖筆墨流暢,清新可愛,真正做到了“筆與墨會”。原詞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句,先父以墨當彩畫出了彩虹,但不覺單調,反而感到必須如此,可算是真正領悟了中國水墨畫的精義。
《浪淘沙·北戴河》是先父變體畫畫得最多的題材之一。橫幅,豎幅,大幅,小幅,著色的,水墨的,他都畫過。他一向喜歡畫雨景,曾無數次畫過山中之雨,這次卻畫了海上之雨。畫中的景物簡單到無可再簡:近處幾根柳枝,遠處是隱隱約約的島嶼,再就是風、雨和海浪。這樣簡單的畫面卻由于充滿了蕭瑟蒼涼的氣氛而產生了感人的力量。
總起來說,毛澤東公開發表的詩詞共三十六首,除一九六五年先父逝世以后發表的幾首以外,他都作過詩意畫。這些毛澤東詩意畫構成了先父畢生創作中很具特色而又頗為新穎的一部分。其新穎之處,就在于題材的擴展、手法的大膽和想象的豐富。由于這一切,往往使畫面的內涵超出了毛澤東詩詞原有的范圍。例如一九六五年先父逝世前夕所作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四尺立軸),畫面主體是一座高山。沒有重山疊嶺,只畫了一座山峰的一側。畫面底部用重墨畫成山坡和松林,突出了主峰的高與險。構圖簡潔有力,筆觸雄勁生動,多層次的烘染,使畫面渾然一體。山形不以奇取勝,但在沉雄渾厚上下功夫,是典型的“抱石風格”。這幅詩意畫,其意境既在詩詞之中,又在詩詞之外。
最好的詩篇才能打動最好的畫家,而畫家和詩人通過筆墨色彩又得到了最完美的結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