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湯知辛 在浩瀚的中華美術歷史長卷中,為后人敬師稱道的歷代畫家燦若群星,各種風格流派的傳世之作舉不勝舉。每當上溯傳統的目光尋攬到清初一頁時,有一種畫風特別令人怦然心動而駐目留連,這種獨特畫風的創立者,正是當今仍耳熟能詳的清初杰出山水畫家——龔賢。 龔賢的繪畫藝術堪稱傳世佳絕,他的好友周亮工說:“其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自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信不誣也”。說前無古人,這并不是夸大其詞,相對于歷代山水畫大家,如范寬之雄偉闊大,王蒙之蒼茫姿縱,沈周之勁健酣暢,石濤之瀟灑淋漓,龔賢的畫風卻顯得沉郁肅穆,屬于嚴肅型繪畫類別,他精湛而扎實的繪畫藝術堪為示范,令后人贊賞不已。要了解龔賢的藝術,必須聯系他的生活背景和繪畫實踐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探析,這對后來者的鑒賞、創作活動都是非常必要的。 龔賢,又名豈賢,字半斤、野遺,別號柴丈半畝、清涼山下人、鐘山野老等。祖籍江蘇昆山,長期寓居金陵(江蘇南京)。他是清初著名山水畫家,是當時“金陵八家”之首。龔賢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他幼年喪母,依靠繼母王氏撫養,王氏能詩會畫,對龔賢藝術愛好的形成影響很大。龔賢十歲時隨父遷居金陵,由于父親的關系,曾向當時著名的大畫家董其昌學畫,同時有機會結識楊龍友、惲向、李流芳等花花和周亮工、孔尚任等名流,后來和王石谷、石濤等大畫家也有交往,這使龔賢在藝術上得到廣泛的交流。 龔賢布衣一生,對仕途不感興趣,沒有應舉之記載。平日賣畫為生,偶爾課徒以增加生活來源,自甘淡泊清靜的生活,厭惡市井之喧囂,回避仕途之險惡。他和當時復社人士及南明權要阮大鋮、馬士英等都有交往,但只是詩酒相會,從不卷入他們的政治活動。作為明代遺民,他對故國懷有深沉的思念,他選擇隱居的生活,雖貧病交加,也從不以畫諂媚權貴換取榮華富貴。正是他的這種個性和遭遇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山水畫沉郁渾厚風格的形成。 山水畫的風格因人因地而成,或名利灑脫,或渾厚沉穆。就繪畫本身而言,個性要素是風格形式的至關?,F實生活中,龔賢無論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養成,他的個人性格顯示出內向內省而“性孤僻,與人落落難合(周亮工語)”之狀態,但作為一個具有藝術愛好之稟性又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畫家,寄情山水以畫為伴可能是這種類型畫家的普遍生存方式。龔賢是具有這種特征的嚴肅型畫家,他的藝術風格來自他內心的深沉情感,現實社會的惡劣,自然環境的美好,在他內心形成交感,使之生出一種情愫和超凡的悟性,自然山川之影像成為他內心傾述的對象。生活的艱辛,人世的凄愴,由內心的感悟而凝聚于筆端。這種深沉的內心體驗始終貫注于他的山水畫作品中,形成了一種外象嚴肅的內向性繪畫風貌。他一生創作的眾多作品多為一種寧靜質樸和沉郁肅穆的美感基調,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也為他的山水畫的技法運用設立了方向。 古代山水畫特別是文人畫形成的山水畫,多為士大夫、僧侶、隱士等階層茶余飯后的遣興之作或筆墨娛樂。龔賢的山水畫卻別開途徑,具有強烈的個性把握之上的情緒化傾向,這種情緒是嚴肅而深沉的,同時他的畫也具備了與之相適應的飽滿的技法構成。受董其昌“南宗”觀念的影響,龔賢對“南宗”一脈的畫家如董源、巨然、米芾、王蒙、沈周等前賢都有廣泛地臨習和借鑒,這為他后來獨到的技法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的學古人又不為古人所欺的藝術品格造就了他的藝術才華,終于使他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 龔賢對山水畫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提出過山水畫的四個要素,這對我們分析他的山水畫特征,是一條最直接的線索。“四要素”的觀點是:“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這也是龔賢山水畫創作的主旨。 首先從“筆”的方面來看,龔賢的山水畫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用筆清晰精煉,通幅輪廓節奏分明而少用皴擦點染,這類作品被后人稱為“白龔”。“白龔”多為早年之作,用筆形式上往往是以少勝多。他早年的觀點是:“少少許勝多多許,畫家之進境也”。用較簡練的線條和皴法來傳達畫之境界,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特點。另一類山水畫是用筆連同用墨繁復遞增,層層積染,畫面渾厚深邃,蒼潤迷蒙這類作品后人稱為“黑龔”。這是他四十歲以后,用筆趨于老練成熟后形成的較為顯著的面貌特征,也使龔賢山水畫烙上了與眾不同的深刻印記。 從第二要素“墨”的方面來看,可以說龔賢山水畫的用墨是最具特色的一大領域。這是他花了一輩子的心血,含辛茹苦獲得的最大成就。龔賢用墨的方法是地地道道“積累”的方法,他曾說過:“大約一遍為點,二遍為皴,三遍為染,四、五、六遍仍之。如此可謂深矣濃矣濕矣”??梢娺@一用墨法關鍵在一個“積”字,由簡積到繁,由淺積到深,只至合意為止。這不是憑空而來的技法,這是龔賢的心境在自然對象中得到映照,通過目擊心傳和反復實踐得出的感受和經驗。 第三要求為“丘壑”。龔賢山水畫中的丘壑主要是指位置布局。要點是“安”與“奇”。“安”者是指丘壑要穩,“奇”者是指由天資高功夫深而形成的超乎“安”之上的位置格局,這兩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合乎自然實情的“安”與合乎心理需求的“奇”,必是相輔相成,互為律動的,缺少哪一方面的因素都要難以構成佳作。龔賢在“安”與“奇”方面可謂煞費苦心,他深知丘壑太真,筆墨異常,是無以表心意或引臥游之興的。有文字記錄了他的這種體會,他說“偶寫一樹林,甚平平無奇,奈何?此時便當擱筆竭力端摩一番,心思一出人頭地,丘壑然后續成,不然便費此紙亦可”??梢婟徺t山水畫創作的匠心就在于此,同時也充分顯示出他獨具個性特征的審美思維和創作態度,對山水畫表現方面求精求變的力度和高度由此可見一斑,其創作的嚴肅性令人起敬。 第四要素為“氣韻”。龔賢曾說過“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丘壑宜穩,三者得而氣韻在其中矣。”龔賢對“氣韻”雖然在文字中沒有具體說明,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種渾厚肅穆的“氣韻”。這種氣韻既融貫于筆、墨、丘壑之中,又超乎三者之上,非刻意尋求而可行。“氣韻”需要畫家各方面的修養來促成,更重要的是畫家的個性與自然交合之后而產生的個人情緒化的意蘊,使龔賢山水畫中的“氣韻”別開生面,令人心馳神往。龔賢久居金陵,江南煙雨迷蒙,變幻多姿的景色深深地感染著他,這也是促使他情感生成乃至風格形成的一大因素。他筆底的山水畫長期受自然環境和沉郁心境的影響,大都透露出一種渾厚濕黑和蒼潤迷蒙的肅穆景象。然而在這種肅穆的外象中卻迸發出強烈而生動的韻律,一幅幅具有內在活力的佳作,既動人魂魄,又出人意料之外,無不耐人尋味并融發聯想。這說明龔賢山水畫是出自個人真情并滲入對自然的深刻體驗而形成的具有生動“氣韻”的獨創之作。在他的作品中,天、地、人三者在審美學的意義上獲得了某種默契,其畫中生動“氣韻”的產生的確是有意為之而無意生成的天作之合。 以上結合龔賢其人并沿著他創作主旨的途徑對他繪畫藝術的評析,就他的藝術之博大深邃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但至少后來的繪畫創作者對龔賢藝術風格之形成由來的更多思考,從而能充分了解中國畫創作之規律和相應的技法應用。所以,對龔賢藝術的肯定和研究是繼承發展民族文化,提高藝術修養的有益之舉。傳統繪畫的精髓能否成為后來藝術的催發因素,對龔賢這樣一位在中國美術史上極有貢獻的畫家能否充分認識,看來敬仰之余,還應該讓后來的藝術實踐者從中領略更多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嚴肅的課題,盡管它有時和藝術風格無關,但還須請藝術實踐者深思。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