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方向軍 2015年8月,我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曹建華先生受隴東學院許爾忠先生邀請赴甘肅慶陽寫生兩周。 慶陽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接處。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慶陽上古文明久遠,早再20萬年前,人類始祖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歷史文化燦若星沙。慶陽又是革命老區,老一輩革命家劉志丹、習仲勛等人的戰斗足跡遍布這里的每一片熱土,播火浴血的正義酣歌仍猶在耳如泣如訴。紅色革命文化遺址星羅棋布,黃土高原造就的黃土風情別具一格,粗獷豪放,淳樸天真。這里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人類始祖軒轅黃帝在這里狩獵,周先祖在這里手把手的教先民們種植黍稷,開渠掘井,伐木造屋,開啟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 隴東是地球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可謂真正的黃土高坡。寬闊平坦的黃土高原展現著迷人的自然風光。連綿四百公里的子午嶺,是慶陽市境內的第一大嶺,也是慶陽的綠色生命線。距今兩千多年的通道從子午嶺風景區的主脈上穿過,長達290多公里。沿著直道一路尋訪,古堡烽臺到處可見,記錄著當年變化多端的歷史風云。 我們在西峰匯合后,許爾忠兄熱誠接待,精心安排,次日,他的好友戚生擇陪同我們開始了從小崆峒、豹子川、老南梁、詹溝等地的寫生之旅。 八月的隴東高原,高天厚土,空氣爽朗,沿途不知名的小村莊靜謐、安詳,沿著迂回曲折公路的兩邊,鋪撒開去。窯洞屋檐下掛著成串的玉米、辣椒、高粱等,最好看的是屋子的瓦片上落滿了黃燦燦的樹葉,一大片一大片,似乎在提醒我們說:到冬天,還早了點兒。從車窗里看過去,山的這邊,河流滿溢而潤澤;繞過山的西邊,觸目而來的卻是河床裸露,幾盡干涸。深深淺淺的黃泥,帶著溝壑的印跡,一下子就蒼涼起來了,全然是另一派景象。過了西峰,所見到的河幾乎都是這樣的了。想到千年之前溫庭筠有詩說“目極云霄思浩然,風帆一片水連天”,難免有些愕然。 一路向西,天格外的藍,塬是黃的,塬上的草是綠的,田地金黃,胡楊樹筆直向上,枝干堅挺,黃土高坡,就是這般名副其實。 車行至華池豹子溝、老南梁一帶,塬上新建的村莊與碧綠的胡楊、檸檬黃的油菜、橘黃色的麥田交織在一起,與碧藍的天,潔白的云彩媲美。塬下窯洞點點,炊煙裊裊,好一番景致,正如清代進士惠登甲贊美慶陽窯洞的詩“遠來君子到此莊,莫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之涼”。這樣的美景,促使著我們拿出畫筆,在這里我對景寫心,創作了《寫生老南梁》《西峰合水李莊寫生》《華池悅樂鎮鴨凹村寫生》等作品…… 汽車一路顛簸,我們繼續深入豹子川,聽戚生擇講,傳說很久以前這里樹木繁密,荒寂無人,由于自然環境很生態,真有金錢豹出現,所以號稱“豹子川”。搖搖晃晃的車子入川數十里,這里不光有神奇的傳說,這里果真有“梅鹿山上走,山雞咯咯叫”的美好景色。如今,我們可以看見沿途散落零星的窯洞,村莊四周由于鄉民砍伐,山上的古木已經稀疏。我們入住在一個村莊,開始了寫生,用我的畫筆記錄著我當時的美好心情,《豹子川一景》、《寫生王家莊》就創作于此。隔日后,我們告別了豹子川,前往環縣詹溝、十五里溝、環縣韓洼子等地…… 歷史悠久的隴東窯洞文化,養育了這里的人們,隴東黃土高原天高土深,這里是民居窯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這里留下了衣冠建軒轅洞;先圣岐伯留下了老洞藥王洞,周先祖十多代人在這里創業,開辟農耕,留下了“陶復陶穴”的史跡。歷史上曾有窯洞住室,窯洞廟宇,窯洞機關,窯洞客店,窯洞驛站,窯洞學校,窯洞商店,窯洞倉庫等。隴東人視窯洞為保護神,窯洞代表了富有,代表了文明。許爾忠兄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兩周寫生考察,收獲頗豐,在寫生之余,我們還領略了隴東原始生態文化濃郁、表現手法奇異多樣的隴東民俗文化,如:民間皮影、民間剪紙、民間刺繡、香包等。我和建華兄都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我們的藝術之源在于大西北,藝術之魂在于大西北,寫生考察將為我們未來的藝術創作、探索與思考留下豐碩的資源。
2015年9月6日晴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