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方向軍 【摘要】在山水畫的教學中,示范性教學是重要途徑之一,要正確運用示范性教學,使學生懂古人之理法、自然之理法、創新之理法,才能開拓學生的創造性。 【關鍵詞】山水畫示范性教學創造性 在中國山水畫教學與創作中,無論學院教學體系還是院體教學體系中,教師以個人風格的示范性教學是山水畫教學中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師在山水畫教學中通過富有激情的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等一系列個性化示范、演示,所傳遞的審美情感、審美形式,使學生能直觀、真切地感受到山水畫的這一創作過程及美感,激發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無疑是教學手段和方法中最為直接,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若刻意地只顧及以個人風格為主導的或純粹以個人風格的示范來教學,就會使學生存在樹立正確的筆墨觀念的初級階段,不能獲得真正的認知而盲目模仿,忽視正確筆墨方法運用的弊端;還會不自覺地誤導學生,束縛學生自我創新能力的開發,這種教學方式方法必然帶來它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建立一種全方位的、多元的,即在學生系統研習古人理法,先賢經典和體驗生活,從而走向創作缺乏自身筆墨體驗、感受與缺乏獨創性時,適時、適量有目的地實施必要的示范性教學的教學體系,來開啟學生的心智,成為我們思考、研究的課題。 一、正確認識示范性教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中國山水畫具有特定文化概念,筆墨語言是中國山水畫之根本,山水畫中的“筆墨造境”是核心,山水畫筆墨研究必須注重提升敏銳的視覺感受,提升深厚的文化修養,提升嫻熟的筆墨功力。所以,老師要正確地發揮示范性教學的積極作用,針對不同的學生、針對不同的研究范本,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恰入時分地實施示范性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學生的專業潛能。通過示范性教學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筆墨語言,練就扎實的筆墨基本功,認識和感悟中國山水畫精神,使他們的繪畫扎根在正宗的中國文化藝術文脈之中,啟迪他們用心智獲取智慧之門的鑰匙,并將其植入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使傳統與現代產生沉潛與超越的意義。 二、示范性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只采用單一的范性教學,有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帶來不良的教學后果。 在中國山水畫教學的初級階段,一些老師頻頻在課堂進行個性化地示范性運用,無論在師法傳統經典還是個性化創作過程中,要求學生按照老師個人對山水畫勾、勒、皴、擦、點、染的理解去研習,這樣一來學生不自覺地效仿老師的筆墨方法。一些教師忽視了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從選擇范本、經典臨摹、筆墨實踐給予正確的引導,忽視了引導學生師法古人要先會古人之心,師法自然要情滿于山川,藝術創新要張揚個性。造成此類弊端將使得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從多元文化角度的自我思考,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下盲目地效仿,在學習過程中遠離經典范本的精神要核,忽視了學生正確運用筆墨方法的建立。 中國山水畫以彰顯筆墨寫意精神的特點注定了它只有在學生通過不斷地研習古人先賢經典、飽游馀覽自然山川而獲取正確的感知后,再通過自身的探索和練習不斷地鞏固才能掌握山水畫的正宗精神要核。老師在課堂只注重于個性化的示范性方法的運用,其教學效果表現為一些悟性較高的學生,在筆墨研習中很容易通過多次觀摩而掌握老師的筆墨技巧而不自覺地進入老師的筆墨套路之中,很快仿效老師的基本風貌,從而得到老師的肯定,他們在臨摹范本或創新實驗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以老師的示范路徑為審美標準,缺乏深度的分析、理解與把握,當他們離開了課堂就無從下手,始終擺脫不了老師的影響,久而久之作品千篇一律,沒有自我創新。而那些基礎薄弱,藝術感知能力欠缺的學生就更是云里霧里,失去了自我,扼殺了興趣,無味地耗費心力。 在中國山水畫臨摹與創作過程中,老師的示范性表達的確能夠給學生最直接的視覺感受,老師作畫的狀態,運用筆墨語言造境的過程可以啟發和引領學生認識一些研習范本的風格,讓學生很快地通過視覺感受認識山水畫的特征。筆者以為老師對于博大精深的傳統的認知程度,對自然山川人文內涵的把我程度,對山水畫傳承于創新的程度,直接影響著老師示范性教學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藝術感覺、認知程度、學習興趣千差萬別,而老師過于個性化的示范性運用,就不自覺地在學生心中起到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學生在努力向老師靠近的同時遠離了古人之意,更無暇會古人之心,始終在老師示范的模式中不斷地重復,慢慢地耗盡本有的新鮮感知、心智、情智,學生只知中國山水之表象而不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只見小溪不見大海,有違我們的教學遵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建立全方位的、多元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建立全方位的、多元的教學體系 中國山水教學效果的優劣,取決與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的高低,單純的個人風格示范性教學,顯然有它的局限性和弊端,只有教師從多元文化層面思考,從而建立多元的教學方法,適時的與個人風格示范性教學相結合,才能啟發學生學習傳統筆墨文化、觀察自然山川造化,開啟學生創作的智慧之門。 一是要重視理論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 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學習精神的品格,決定了學生學習成果的品質。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及繪畫語言的取向。教師指導學生應該有計劃、有系統、有規范。指導學生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師的根本方針,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山水畫教學初級階段教師運用示范性方法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學生不能效仿老師的筆墨風格,老師忽視了這一點就是不負責人,而是通過對臨局部示范、對臨整體示范、背臨局部示范、背臨整體示范等系統地解讀經典范本的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的方法與特征,分析作品筆墨造境的人文背景,引導學生能夠正確的運用工具、材料,正確的把握學習方法。在系統汲取傳統營養之后,結合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開拓自己對中國山水畫最本真、最質樸、最個性的正宗之路,引導學生遠追古人,與時俱進。董其昌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可作畫”,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解讀歷代經典名畫、名作,到大自然體驗自然山川云煙,洗眼,洗心,洗面。在山水畫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意識、眼光非常重要,眼睛和心靈可以調動自己的筆墨實踐,可以感知筆墨運用格調的高與俗,如果學生缺乏視覺辨別能力,往往會刻意模仿老師,模仿他人而迷失自己,優秀的學生應該能夠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善于學習、善于融合、善于借鑒。教師的職責是指導學生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啟發學生的悟性,啟迪學生的才智,指導學生學會自我判斷、自我評價、自我創造。 二是要重視臨摹、寫生與創作的教學,適時的與個人風格示范性教學相結合。 臨摹分對臨、臨摹、背臨三種。在山水畫基礎訓練中,更注重于對臨、背臨,使學生對范畫作最大限度的再現。 在對臨教學中,“形似”易而“神似”難,所以教師遵循古人筆墨規律通過適當示范啟發學生體會先賢作畫時的背景和心境,用心揣摩其筆墨關系和用筆的力度、節奏。有時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古人筆意,可以將范畫某一個局部進行放大研究,去體會其用筆的抑揚、頓挫、徐疾、輕重、虛實和墨的焦、濃、淡等感覺,從而臨出范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涵。黃賓虹說:“名家臨摹古人,得其筆墨大意,疏密參差,而位置不穩,位置妥帖,濃淡淆雜,而遠近不分。樹木有根株,或偶失其交互;泉流有曲折,或莫辨其去來。茍能瑕不掩瑜,論者猶寬小節。畫貴神似,不在貌求?!迸R摹貴在把握范畫其精神內核,而不在一筆一勢。在具體對臨中,要求學生用筆有濃度,筆在指間,指實掌需,運用腕、肘、臂、肩,去體會其平、圓、留、重、變的感覺,去體會筆筆見功夫、筆筆有通情、筆筆有醒透、筆筆有脫塵、筆筆有相生的主要感受,從而求得“形狀”和“神似”的效果。 背臨,是在對臨的基礎上,離開范畫從而進行臨摹,通過對范畫的深刻印象,而再現其風貌,使學生逐步穩定自己所學的各種技法,使學生的表現能力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 在山水畫教學中,既要臨摹還要寫生,寫生是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繼續和深化。通過寫生,是學生在觀察自然、觀察生活的基礎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熱愛自然,了解自然界風景佳勝、名山大川、城市園林、村野鄉居、山川煙嵐的規律。寫生不同于臨摹。臨摹對象是靜止的范畫,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寫生要受到環境、氣候、時間、空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自然界山川、煙云,遠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這樣的描述:“山,近看如此,遠數里看又如此,遠數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異,所謂山形面面看也?!彼陨钊肷钜羁填I悟自然界變化無窮的魅力,要了解遠山近山、正面山側面山的多樣變化。自然界的樹木、煙嵐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節也不同。郭熙說:“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蕭蕭,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薄坝麏Z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而目不見絹素,手不知筆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畫?!边@是說,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一山百態,一樹百態,百山一理,百樹一理,有勢的把握,有質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要講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先簡后繁,由靜到動,從而循序漸進。 三是要重視教學理念、方法的研究。 中國山水畫是一門綜合學問,它是筆墨素養、文學修養、生活閱歷的綜合,教師要從筆墨文化的高度引導學生識古知今,通過系統講解書畫理論是學生“洗眼”、“醒腦”、“開心”,引導學生體驗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通過多元渠道讓學生去目睹歷代繪畫的廬山真面,能夠獨立“識古人之法”、“懂自然之法”、“會創新之法”,讓學生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培養學生成為心靈手巧的“明眼人”,當面隊范本研習自然能做到心中有底,一些困惑也將迎刃而解。 中國山水畫就其特征來說筆墨寫意精神中蘊涵著畫家豐富的情感和文化素養,山水畫的靈魂在于以筆墨為載體深刻和完美地再現山水造境的情感與內涵,要以忘我的境界通過筆墨語言再現打動觀眾的藝術作品。正確的理論是指導山水畫筆墨實踐的依據,一幅優秀的作品真實的情感在于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而不僅僅限于教師個性化示范本身,讓學生直觀的膚淺印象而簡單模仿技巧。對藝術作品的認知要從感知上升到理論分析層面,對各種筆墨形式、筆墨語言缺乏詳盡地分析和解讀,就永遠不能明了偉大作品的美學深度。教師要鼓勵和引領學生搜集信息、組織信息、處理信息,發揮創造性思維,大膽張揚個性。 四、結束語 蘇軾說:“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開于手”,是說畫家即使有創作的沖動和激情,有豐富深厚的生活沉淀,同時,也要有:“丘壑在胸”,但如果沒有描繪丘壑、表達意境的技巧,仍然沒有什么藝術可言。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向傳統藝術回歸,這樣才可進入自然,進而參悟自然,最后達到所謂:“由技而進乎道”的境界。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和風細雨的,潤物細無聲的,無論汲取古法精髓,無論飽游自然真諦,無論張揚創新精神,教師的示范性教學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在輕松、自由、人性的課堂中有針對性、適度性、適時性的進行示范性教學,給學生這個天然的“燃料庫”投擲一個著意或干脆是不經意的零星火種,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原動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示范性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