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此近作七幅,一幅較小者系筆者參加“江蘇省國畫院2010年上海世博會小品展”(圖27)之作;其余六幅“山魂水魄”組畫則是為首屆“勝似春光——2011江蘇省國畫院新春獻禮·賀歲大展”而創作。余以為,此舉標志著吾為之奮斗與求索數十載之山水畫筆法——“線面結合之‘散中鋒’筆法”(簡稱“散中鋒”)已初見端倪。 何謂“散中鋒”實乃集“‘中鋒筆法’(簡稱‘中鋒’)之‘勾斫輪廓’”與傅抱石(注1)先生所創之“‘散鋒筆法’(簡稱‘散鋒’)之‘鋪排、(借用、引申)造勢’。”二者之集于“一筆”也。 “中鋒”者,即蔡邕(注2)所云“圓筆底紙,命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也;對此賓虹(注3)老由“書與畫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貫”之理而引入山水畫范疇曰:“作畫運用中鋒有兩法:一是劍脊法,線之中間留有一條白痕,兩面光,宜畫秋樹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圓柱法,線之中間有一條黑痕,兩面光,畫巨石常用,畫樹亦可。” “散鋒”則為20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傅抱石所獨創,“自南宋以來,中國畫筆法的第二次大突破、大解放!”[夏普(注4)語]亦稱“抱石皴”,即“在運筆時加大了壓力,將筆鋒按倒,筆腹乃至筆根觸紙,再略微捻轉筆桿,筆毫便自為散開,一鋒分為數鋒,形成了獨特的筆形——散鋒開花筆。”(夏普語) 不過,對于所謂“革‘中鋒’的命”及類似論點,筆者卻不敢茍同。 筆者以為,中國畫畫面構成之點、線、面、體四者,各有優長,亦有局限,故不可偏廢,厚此薄彼,而應取長補短,互補共贏。如“大膽落筆”(亞明注5語)之“散鋒鋪排”的不完善處,即需靠“細心收拾”(亞明語)的以“中鋒勾斫”為主之筆法作補充。 余自十四歲拜師亞明習畫始即由啟蒙恩師處得傳自抱石先生“大膽落筆”之“散鋒筆法”的真諦;后又于陳從周(注6)先生“如感到畫不下去你就‘寫字畫竹頭’”之語而悟書畫關系之道;再從海粟(注7)大師的兩大得意門生,即由深諳“四王”山水筆法的南藝張宜生(注8)教授所傳其道的吳毅(注9)先生(吾曾在吳寓所得觀其完整創作一幅五尺整張的山水畫達七小時)與啟蒙于秦古柳(注10)先生的吾之介乎于師友之間的董欣賓(注11)先生處獲中鋒用筆之法;還在陸儼少藝術研討會上親見陸門弟子王震鐸(注12)、周凱(注13)諸君揮毫;并探究西方現代藝術諸流派及構成、圖案之法??由此余雙筆(畫筆、文筆)共用;取精用弘;融會貫通;一以貫之——終成今“散中鋒”筆法之雛形。 2011年2月8日金陵四明山莊一筆軒主周漢于百家湖畔 2012年元旦、8月兩次修改于百家湖畔 注釋 (注1)[總注1—1、3、5、—(注12)、(注3)、(注15)]傅抱石。 (注2)蔡邕(133—192),字伯喈,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圉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據“百度百科—蔡邕”整理。 (注3)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原名懋質,名質,字樸存、樸人、亦作樸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晚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被聘為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因病未赴)。因病去世。據“百度百科—黃賓虹”整理。 (注4)夏普,1983年進修于江蘇省國畫院,師從傅二石先生。1983年至今致力于傅抱石藝術的研究,曾發表學術論文《試論傅抱石山水畫的皴法美》、《傅抱石筆法論》、《抱石皴縱論》等。1997年始從事焦墨山水畫法的研究。2003年曾擔任電影《傅抱石》的繪畫指導,并為劇中的傅抱石代筆。2007年籌備成立“阜陽傅抱石研究會”,并擔任會長。據“百度百科—夏普”整理。 (注5)[總注3—1、3、4、5、11、—(注22)、(注5)、(注12)、(注87)、(注3)]亞明。 (注6)陳從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別號梓室,自稱梓翁。浙江杭州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家,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并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據“百度百科—陳從周”整理。 (注7)劉海粟(1896—1994),江蘇常州人,祖籍安徽鳳陽。原名槃,字季芳,號海翁。20世紀譽滿中外的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大師。出版有《劉海粟畫集》、《劉海粟油畫選集》、《劉海粟國畫》、《學畫真詮》、《黃山談藝錄》等。據“百度百科—劉海粟”整理。 (注8)張宜生(1902—1967),江蘇常熟人,名議,字宜生,精通文辭、擅書畫,早年師從國畫名家陳摩(字迦龠)習山水畫。與當代書畫名家張辛稼、陸抑非、王季遷出于同一師門。1928年起任蘇州美專教務主任、同時又受聘于上海美專國畫教授,解放后任教于南京藝術學院。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遭受批斗,終因不堪受辱,于1967年在蘇州西園寺內的“放生池”中自盡,終年65歲。據“百度百科—張宜生”整理。 (注9)吳毅(1934—?),祖籍廣東中山縣翠微村,出生于日本橫濱,幼年在澳門接受傳統文化啟蒙,青年時代加入中國海軍,后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原為南京書畫院 專職畫家,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南京市美術協會理事?,F為該院海外藝術顧問。1984年下半年赴美國作學術訪問,1985年、1986年先后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畫展。1984年移居美國紐約,任中國現代藝術學會會長。據“百度百科—吳毅”整理。 (注10)秦古柳(1909—1976),江蘇無錫人,曾用名秦廉,號問白子、問白道人、問白居士,齋號舊方書屋、竹石屋、圻齋、二百漢碑齋。著名書畫家兼古物鑒賞家,原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市政協常委;無錫市文聯副主席。“文革”后,秦古柳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轟動石城。曾應傅抱石之邀,組建江蘇省國畫院。亞明對其有“當代畫圣”之譽,說他江南百年內罕有匹敵者。據“百度百科—秦古柳”整理。 (注11)董欣賓(1942—2002),無錫張涇人,6歲拜張云耕學習書法,14歲師從秦古柳,17歲入南藝附中學習西畫。1979年考入南藝,成為劉海粟院長唯一山水畫研究生。1982年至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山水畫創作,并任理論工作室主任。1994年被聘為一級美術師。主攻山水,兼工人物、花鳥。擅理論研究,兼及書法、篆刻、詩歌、散文、武術、醫學、哲學等。據“百度百科—董欣賓”整理。 (注12)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20世紀杰出的山水、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大師。曾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等職;1957年錯劃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粉碎“四人幫”后得以平反。據“百度百科—陸儼少”整理。 (注13)王震鐸(1948—?),生于上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浙江省陸儼少研究會會員,常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的入室弟子。據“百度百科—王震鐸”整理。 (注14)周凱(1943—?),真名周凱生,號石原。上海人。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的弟子,深圳畫院一級美術師。出版有《周凱畫集》、《周凱畫選》和《山水畫初步》教學錄像片等。作品入選《中青年山水畫》。據“百度百科—周凱”整理。 中自盡,終年65歲。據“百度百科—張宜生”整理。 (注9)吳毅(1934—?),祖籍廣東中山縣翠微村,出生于日本橫濱,幼年在澳門接受傳統文化啟蒙,青年時代加入中國海軍,后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原為南京書畫院專職畫家,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南京市美術協會理事?,F為該院海外藝術顧問。1984年下半年赴美國作學術訪問,1985年、1986年先后在美國紐約舉辦個人畫展。1984年移居美國紐約,任中國現代藝術學會會長。據“百度百科—吳毅”整理。 (注10)秦古柳(1909—1976),江蘇無錫人,曾用名秦廉,號問白子、問白道人、問白居士,齋號舊方書屋、竹石屋、圻齋、二百漢碑齋。著名書畫家兼古物鑒賞家,原為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市政協常委;無錫市文聯副主席。“文革”后,秦古柳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轟動石城。曾應傅抱石之邀,組建江蘇省國畫院。亞明對其有“當代畫圣”之譽,說他江南百年內罕有匹敵者。據“百度百科—秦古柳”整理。 (注11)董欣賓(1942—2002),無錫張涇人,6歲拜張云耕學習書法,14歲師從秦古柳,17歲入南藝附中學習西畫。1979年考入南藝,成為劉海粟院長唯一山水畫研究生。1982年至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山水畫創作,并任理論工作室主任。1994年被聘為一級美術師。主攻山水,兼工人物、花鳥。擅理論研究,兼及書法、篆刻、詩歌、散文、武術、醫學、哲學等。據“百度百科—董欣賓”整理。 (注12)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20世紀杰出的山水、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藝術大師。曾任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等職;1957年錯劃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粉碎“四人幫”后得以平反。據“百度百科—陸儼少”整理。 (注13)王震鐸(1948—?),生于上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浙江省陸儼少研究會會員,常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的入室弟子。據“百度百科—王震鐸”整理。 (注14)周凱(1943—?),真名周凱生,號石原。上海人。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的弟子,深圳畫院一級美術師。出版有《周凱畫集》、《周凱畫選》和《山水畫初步》教學錄像片等。作品入選《中青年山水畫》。據“百度百科—周凱”整理。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