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這是出自西方現代派的一句名言。筆者則將其作為展示自己研創“線面結合‘散中鋒’筆法”(見筆者組畫“山魂水魄”圖(注1));探求“中國畫自由度”(注2)及“‘解衣盤礴(注3)—體驗(注4)’(注5)法”;嘗試表現方法的多樣化以達“‘個展’像‘群展’”的展出效果;并升華為“絕不重復別人,更不重復自己!”的座右銘。以下三幅作品即是上述思考的結晶。 1.打開畫作(《石濤(注6)黃山詩意》圖30),但見滿紙煙云,筆蒼墨潤,興會淋漓;骨法雄渾古拙出自宋元,清雅、淡潤兼而有之;色彩絢麗明艷不落俗套,饒有靜穆之致;構思精巧嚴謹匠心獨具,筆墨蒼勁凝練,畫風清新秀潤,氣勢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雋美。以典雅獨致的審美觀念、傳統沉穩厚實的線條、現代墨色并重的色塊描繪黃山,無論其立意、構圖、筆墨、色彩、題句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石濤“漫將一硯梨花雨,潑濕黃山幾段云”之詩意,具有新意和時代氣息。而若再三觀此創作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畫作,則發現其既具備“以‘指實掌虛’為主,即指尖用力控制筆管,掌心空虛,靈活運動,下筆有放有收,放就要掃,甚而筆根也撳到紙上去,掃時手指上仍多微細的小動作。收,就要提(把筆上提),有時慢慢的提,有時快些提,而且提時要把筆輕輕的轉,這是整理筆毛,使筆尖收斂集中。不同收放,都要筆筆凝練,力透紙背”(注7)。和“筆力的表現,有的從外表上可以看出有力,有的在外表上看不出有力,骨子里卻是蠻有力??山水畫用筆內斂,意多在收。”(注8)之骨力;又呈現出“自然地區別于純客觀的視覺反映的‘具象’,和主觀幻覺所呈現的符號混雜的‘抽象’,它成為一種主客觀一致的‘意象’藝術。‘意’——心思、心愿、心情、愿望、意圖。‘意’表現為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和積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中,視覺給思想以浩蕩的境界、飛揚的神情。‘客觀現實’的‘驅動力量’”(注9);同時具有“水氣、霧氣繚繞其中。近處大樹枝繁葉茂,枝干虬曲多姿,松針蒼勁有力。遠處林木蕭疏,數筆點染,極富生機。作品構圖巧妙,層次分明,雄勁奇險中卻寓有清秀”的“韻致”(注10),這就以其“峰巒渾厚,草木華滋”而“表現了山水畫發展的正脈”(注11)。還不乏“形式美”,即“一是要筆墨的節奏,一是色彩的韻律,再是筆法構圖,互為補充,沒有吸引人的形式”,否則“內容再好也達不到感人的目的”(注12)。故不失為一幅集“新金陵畫派”(注13)諸家精粹之佳作。 2.打開畫作(《荷塘月色》圖31),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個畫面尤其是下部那一片大小墨點??大有“即以墨潑,或笑,或吟,腳蹙、手抹,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皆謂奇異也。”(唐王洽(注13))與“由一系列即興的行動??把棍子或筆尖浸入盛著通常是琺瑯和鋁顏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顏色滴到或甩到釘在地上的畫布上,憑著直覺和經驗從畫布四面八方來作畫。這些留在畫布上縱橫交錯的顏料組成的圖案具有激動人心的活力,記錄了他作畫時直接的身體運動??”(美國波洛克(注14))二者精粹交融之勢;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與“??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注15)之意境。 不過,畫面中部那棵大柳樹則呈現出另有一番的古雅情致,對此我是先以骨子雄渾古拙出自宋元且清雅、淡潤兼而有之的筆法,隨手勾寫蒼老枝干,“先盡量畫干,筆筆向上沖”(注16)??然后“另換一支適宜的筆,由上勾下,勾出全部柳條”(注17),其垂條裊裊多姿,柔和爽朗,既不紊亂,又不呆板??“結頂”即柳樹的干與枝的轉折處,也即一樹的頂端,則分枝相成相破,有疏有密,有層次,有生發。 在此作中,我畫夏季柳樹并未在柳條上用傳統的個字點或介字點,比較密集地點出夏柳的茂盛之感??而是順著柳條之勢,運用疏密相間,忽疏忽密,亂而不亂,齊而不齊之點,與前述王洽、波洛克“二者精粹交融之勢”再度融為一體,使作品在古拙秀雅之中透出一股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 3.打開畫作(《日凈山如染》圖32)映入眼簾的是其猶如一盤精彩圍棋黑白棋局大塊文章的大氣磅礴的強烈形式感;同時透出一股撲鼻而來沁人心脾的現代氣息! 該畫標題“日凈山如染”出自宋代王安石(注18)《題齋安壁》一詩。王安石的寫景名作,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簡直是個天才的畫家,他對大自然的光和色有著非凡的感受。請看:“日凈山如染,風喧草欲薰;梅殘數點雪,麥漲一川云。”可以說各種濃淡、明暗的層次,冷暖色調強烈的對比,都被統一在和諧融洽的畫面中??不過在此筆者則與時俱進,別出心裁地將其詩境予以升華,營造展現現代氛圍的畫境。并大膽嘗試對大量紫色的運用。 “紫色是中性色,但國畫及洋畫都不常用。”又,“實則,古人畫山水用赭青色調,或青上罩赭,赭上罩青,已有紫味。我著紫色,也往往是青上加紅,或紅上加青,可掌握青與紅的分量,紫中要有變化。”(注19)而我卻于畫中直接使用了大量的紫,并施以出自宋元的雄渾古拙之骨子;焦墨為主的筆法予以勾、點、皴、擦;再與前述“黑白棋局大塊文章的強烈形式感”相結合,于是便在墨色交融的現代氣息中呈現出清雅、淡潤兼而有之古雅情致??而畫面左上角那一抹五彩色塊則可謂點睛之筆,表現出黃昏時分雨后斜陽的“日凈山如染”之意境。 2012年初秋金陵四明山莊一筆軒主周漢于百家湖畔 2012年9月修改畢 注釋: (注1)參見拙文《“一筆”再論——“山魂水魄”組畫——“散中鋒”》,載本書。 (注2)參見拙文《談談中國畫的自由度》,載2006年第44期《江蘇廣播電視報》及本書。 (注3)解衣盤礴指:“脫衣箕坐。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后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據“百度百科—解衣盤礴”整理。 (注4)體驗,也叫體會。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感悟生命,留下印象。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據“百度百科—體驗”整理。 (注5)“‘解衣盤礴—體驗’法”,系筆者所創寫意中國畫的創作狀態法之一。即莊子的“解衣盤礴”和來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驗”的美學主張的結合體。詳見本書《試論“中國畫寫意創作狀態法”——兼談筆者所創之“‘解衣盤礴—體驗’法”》。 (注6)石濤(1642一約1707),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據“百度百科—石濤”整理。 (注7)參見錢松喦《增補硯邊點滴·一筆》。 (注8)參見錢松喦《增補硯邊點滴·三八學習》。 (注9)參見亞明“試述中國畫的傳統和理法觀”。 (注10)參見宋珮《四季常青——觀宋文治<春、夏、秋、冬山水冊頁>》深圳美術館SHENZHENARTMUSEUM。 (注11)參見陳履生《二十世紀山水畫史·宋文治的影響》,載2009—10—19《美術報》。 (注12)參見魏紫熙《論創作》,載《魏紫熙文集—紀念魏紫熙逝世一周年》P24—25。 (注13)[總注6—1、6—(注26)、(注13)]新金陵畫派。 (注14)王洽(?—805),唐代畫家。《歷代名畫記》作王默。《唐朝名畫錄》作王墨。善潑墨山水,時人故謂之王墨?!稓v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宣和畫譜》、《畫鑒》、《畫旨》均有記載。據“百度百科—王洽”整理。 (注15)杰克遜·波洛克(1912—1956),又譯杰克森·波拉克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人,是一位有影響力的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主要力量。以巨幅的“滴色”畫(如《第一號》,1948)而獲殊榮。他把自己的作品題材解釋為繪畫自身的行動。他的創作并沒有開始的草圖,而只是由一系列即興的行動完成作品。據“百度百科—波洛克”整理。 (注16)均見朱自清《荷塘月色》。 (注17)、(注18)均參見錢松喦《增補硯邊點滴·一七畫中四難》。 (注19)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而王荊公最得世人頌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據“百度百科—王安石”整理。 (注19)參見錢松喦《增補硯邊點滴·一三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