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一 畫訣云:“石有三面,樹分四歧(枝)”。意為畫山水畫時筆法應分陰陽向背方能造成物體之立體感。 此乃畫訣,亦為畫理。 石、樹二者相較,表現“石”的立體感,即“石有三面”較易理解與解決;可要畫出“樹”的立體感;即“樹分四歧”就不那么好辦了。 眾所周知,樹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山水畫教學的重中之重。畫樹則要求分出四歧(枝),也就是在平面的紙上表現出樹干及樹枝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發展的姿態。比較起來,樹干樹枝向上下左右發展較易,但難辦的是,山水畫的創作和教學要求,在表現樹的時候,樹枝要在左右橫出的同時還要有前后出枝。即畫出其向前向后(向畫面縱深)發展的樹枝。 道理誰都明白:無論古今中外,繪畫就是在平面上表現出物體的立體感。但在具體達到中國山水畫中對樹的立體感表現的要求,即“樹分四歧”,尤其是簡單明了地講出個中原理和具備操作性的方法,也就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注1)時,問題就不那么簡單了。 考察表明,長期以來上述“所以然”問題在中國山水畫壇幾乎一直處于無解狀態。雖然《芥子園畫傳》(注2)起首開宗明義就談到了“樹分四歧”,可也未解釋出個中原理。 二 實際上,“樹分四歧”一直受到中國山水畫家的高度重視。 記得筆者初學于啟蒙恩師亞明(注3)先生時,先生就說過,畫樹不能畫得像晾衣服的叉竿;魏紫熙(注4)先生也曾強調,畫樹要特別注意前后枝。而著名肖像攝影家鄧偉(注5)先生在其所著《學畫記四·畫樹的學問》一書中寫道——講到畫樹,可染(注6)老師說:“樹的形態好壞在于樹干,葉子是次要的??每棵樹的枝干,都有生命力,給人力量感。因為這是立起來的一個整體,樹的枝干轉折以及向后長的部分,要在平面上表現,就要把前后關系表現出來。古人講‘四面生枝’(筆者注:此即“樹分四歧”)就是這個道理。” 三 回想起來,筆者對“樹分四歧”之謎的解答與我三次中國山水畫的教學嘗試與實踐;尤其最近這一次的教學實踐是相關聯的。 如前所述,筆者學畫初期即受亞、魏二師之誨故特別關注“樹分四歧”??并遵宋文治(注7)老師“你要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于臨‘宋’畫”之藝術主張,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南京金陵石化機關美協所辦的短期學習班中首次嘗試推出——“一‘樹’一‘石’兩‘宋’起手教學法”(筆者注:其中一‘宋’為宋代繪畫,即宋郭熙(注8)《早春圖》中的一棵樹與宋范寬(注6)《雪景寒林圖》中的一塊石頭;另一‘宋’就是宋文治先生的《黃山圖》橫幅。詳見拙文《談談中國畫的“自由度”》,發表于《江蘇廣播電視報》2006年第44期。 此后,2005年筆者應江蘇省老年大學之邀作《中國畫在新世紀的地位與發展》專題學術講座,其中第三部分就是上述《談談中國畫的“自由度”》。同年我在南京白鷺洲公園內“江南韻府”舉辦的老年山水畫學習班中,又一次嘗試了“一‘樹’一‘石’兩‘宋’起手教學法”。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兩次教學嘗試,皆因時間短,加上學員又大多是初學者,故基本都是“范寬一‘石’”后接著就是宋先生作品??因而尚未觸及“郭熙一‘樹’”及“樹分四歧”的解答。 四 2011年,筆者應南京市江寧區老年大學之聘,擔任該校中國畫山水畫教師,開始自己的書畫教學生涯。 開學伊始,筆者通過觀摩初步了解學員現階段水平,發現包括學了不少年山水畫的老學員在內,樹的“四歧”都未明了與解決,故決定先從“樹的‘四歧’”入手進行教學,進而推出以——從“一樹一石兩‘宋’(宋代作品、宋文治作品)起手法”到“中國畫自由度”教學法,即以古今山水畫經典作品為核心的“老年山水畫互動教學教材”(編寫中)。 在一次課堂教學實踐中,學員通過使用宋“郭熙《早春圖》(局部)復印件”進行臨摹與“搨”的練習。以掌握樹的“臨”、“搨”技法(詳見《談談中國畫的“自由度”》),筆者則逐一對學員進行個別輔導與“互動”??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我突發靈感,“杜撰”出關乎樹的“四歧”解決的突破性的發現——“方向線”,即決定樹的“四歧”中前枝方向的“線”。 隨后即進行了一次有關“樹”的寫生活動,當時學員們通過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數棵姿態挺不錯的松樹進行了寫生、描摹,進一步領會、掌握了樹的“四歧”原理。而在對學員逐個進行輔導的過程中面對大自然中的活樹,筆者又一次靈感爆發,總結出包括前次“方向線”在內的五個字——“封”(關乎“四歧”中后枝的表現,見圖例及說明,下同);“托”(關乎“四歧”中前枝的表現,同上)及“方向線”(同上)。課后學員普遍反映很受啟發;很適用,收獲很大。 就這樣,通過這兩次教學活動,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靈感爆發;基本形成解決樹的“四歧”的簡單、明了、易懂、具有較強操作性的五字訣——“封、托、方向線”;同時也就基本解決了前述之“所以然”。(圖34) 金陵四明山莊一筆軒主周漢2012年1月28日于百家湖畔 2012年9月修改畢 注釋: (注1)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這樣,如此。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不知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據“百度百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理。 (注2)《芥子園畫譜》,又稱《畫傳》,誕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曾在南京營造別墅“芥子園”,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繪畫譜,故成書出版之時,即以此園名之。此畫譜堪稱中國畫的教科書。據“百度百科—芥子園畫譜”。 (注3)[總注3—1、3、4、5、11、—(注22)、(注5)、(注12)、(注87)、(注3)]亞明。 (注4)[總注5—1、5、11、—(注28)、(注89)、(注4)]魏紫熙。 (注5)鄧偉(1959—?),北京著名攝影家,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少年時期,師從畫家李可染、美學家朱光潛。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畢業,留校任教。20世紀80年代,他拍攝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名人肖像攝影集《中國文化人影錄》,填補了中國名人肖像攝影學科的空白,開拓了名人肖像攝影學科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被海內外譽為“為中國完成了一項文化工程”。據“百度百科—鄧偉”整理。 (注6)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中國畫藝術大師;1923年入上海美專,1929年入國立西湖藝術院,后拜齊白石、黃賓虹先生為師;1949年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據“百度百科—李可染”整理。 (注7)[總注4—1、4、5、11、—(注27)、(注11)、(注88)、(注7)]宋文治。 (注8)郭熙(1023—約1085),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工山水。畫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熙寧(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于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圖三遠法等。據“百度百科—郭熙”整理。 (注9)范寬,生卒年月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畫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漢族,陜西華原(今耀縣)人。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據“百度百科—范寬”整理。 (注10)參見拙文《談談中國畫的”自由度”》,載本書。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