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9來源:江蘇文藝網 |
吳線 內容摘要:眾所周知,當我們人類在視覺體驗和感受的情況下,物體的形體和物體的色彩是第一步被認識出來的。同樣,縱觀整個世界雕塑藝術的發展史也不難發現雕塑中的形體與色彩常常是彼此兼容、密切相關的,“形”與“色”是雕塑藝術形式的主要語言,雕塑作品中的“形”與“色”的結合,能產生巨大的震懾力和持久的感染力,在審美上令人愉悅。我們在觀賞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的時候,首先它要有完整的形,形的出現就決定了雕塑空間的存在感;其次,觀其自身,還要有審美的色彩,以增添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法國著名雕塑家讓 杜布菲,他所創作出來的雕塑作品形態抽象、奔放,處理的毫無造作,色彩也任憑想象力的自由馳騁,結果在雕塑上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觀念。 關鍵詞:形體 色彩 野性 杜布菲 一、從杜布菲作品中談“形”與“色” 錢紹武先生曾經說:“形”是指在三維空間關系中的形。只要是個實體存在,總是處在三維關系之中,哪怕一張紙,也是三維的,只是“厚度”這一層不大引人注意而已。“形”即“形體”、“形態”,形體雖是有限的,但形體經過雕塑的塑造,往往能以有限象征無限,產生藝術感染力。雕塑首先被人們感知的就是以其形體,它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媒介能把作品所要的表現或者暗示表達出來。 我們在提到“色”一詞時,都將其理解成為“色彩”,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色彩不僅可以描繪雕塑的表面,也可以賦予雕塑造型本質的真實感,填補了雕塑局限的空白。色彩的運用能增強獨特鮮明的識別性,使得雕塑有了豐富多彩的視覺體驗,增強作品的沖擊力和新的活力,雕塑才具有完整地審美概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色彩也強化了造型,強化雕塑的空間感。 我們將時間追溯到1923年的一天,杜布菲到心理醫生漢斯 普林茨霍恩家做客的時候,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大量的精神病人的繪畫,那種如同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繪畫:下意識的精神活動,帶有夢幻意象的藝術形式,奇特的構思和沖擊力的色彩令杜布菲為之震驚。在接觸到《精神病患者的繪畫》一書之后,他找到了一種野性、天真的表達方式。從此,杜布菲的藝術創作方向逐漸明朗,他的作品開始顛覆傳統,杜布菲式的技法逐漸形成。
圖1 大型雕塑《四棵樹》(圖1)置放于紐約曼哈頓銀行前,它的體積非常大,因此當時它的拼裝動用了大型的起重機,耗時數月之久。作品展示的如同連續起伏的波浪般的形式,且具有極端的、不規則風格的樹群,高聳于都市的摩天大樓之中,壯麗形態一覽無遺。在白色的底色上,縱橫交錯的直線和曲線強勁有力,開始相互激化,爆發一種無形的力量。每天來來往往的行人穿梭于此,當人們駐步遠觀它的壯觀景致時,無不為杜布菲天才的藝術構想而折服。把這件作品屹立在繁華的華爾街林立的建筑物群之間,它扭曲的比例像是在引人注目的立體叢林中未完工的涂鴉,沖突感不言而喻,不經意的幾筆線條和只有黑白色的基調卻把四棵生動、充滿靈氣的大樹塑造了出來,安置在此,恰如其分地與旁邊高樓呆板的幾何形狀,以及周圍灰色的鋼筋水泥幕墻玻璃大廈極為對立,震撼力叫人過目不忘。令人不禁心生疑惑,這眼前的一切既是自然的、也是反自然的,到底我看見的是什么?是樹木?還是完美的藝術品?讓你不得不佩服杜布菲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大自然和視覺藝術完美結合起來了。稱得上是曼哈頓金融區最受歡迎的雕塑藝術品了。
圖2 圖2 是我在日本箱根森林雕刻美術館有幸看到杜布菲的一件原作,作品置于園林中,是以其繪畫風格為特點,這是他個人的符號,線條和線描形象運用在雕塑里,這些被密集的線條,明亮的色彩所包裹的形象,體現了一種擁擠、包容、歡快、深邃的主題。 四色拼接而成的形象,這是在描繪他內心獨特的思維和視覺領地,運用連綿不斷的線條,創造了個混沌不開的形象,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審美趣味,也給寧靜的空間增添許多活力。這些形象仿佛容納了具象的人物形象,更確切的形容他們是一種頭腦里顯現出的回憶。正如杜布菲本人說過:“我的目的不是畫出一個物體或是一個景點,而是描繪思想,使人感受到這種思想。” 杜布菲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抽象意味,非理性,其形式不規則,造型風格怪誕離奇,常常帶有一種失控的混亂效果,不講求正統造型風格,具有極端的“原始狀態”的形態,帶有平面意味,他把人物和具象的圖案排除在外,塑造了一系列的多態形象,形態是個性的,夸張的,同樣也是超乎尋常的生動,這是在描繪他內心獨特的思維和視覺領地。如圖3《歡迎大游行》、圖4《饒舌者》。他的作品用造型勾勒出一些既抽象又夸張的奇思幻想中的形象,塑造無琢之美,表達發自內心的感受。
圖3
圖4 杜布菲不斷地將自己前期繪畫創作出來的獨特的、野性十足的形象制成巨大的雕塑,每個形象都充滿自由的想象力,整個形體似乎把人物的頭部和身體糅合在了一起,從立體走到平面又回歸立體,形象失控中卻沒有混亂,而是飽含野性與趣味性。他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畸形人物,但卻又是散發著野性與孩童的天真,這看似有些許矛盾的表達到了杜布菲的手中卻是如此相得益彰。正是因為他構思獨特,表現性極強,所以作品顯得比一般人物更為巨大,杜布菲將欣賞者們領進了他所設定的神話般的幻想世界,俘獲了那些曾經猛烈攻擊過他的評論家們的心,此刻他們已然被作品由衷的折服。然而, 杜布菲思考的腳步卻從未停止過, 在藝術創作的歲月里不斷的探尋生命野性與天真的軌跡。 二、喚起原生藝術的野性魅力 “野性”一詞在《辭?!分械慕忉專?ldquo;難以馴服的生性,喜愛自然,樂居田野的性情。” “我們所謂的正常人在觀察客觀對象的時候,往往會不可避免地遵循形式邏輯的原則,正是這種慣性的思維方式,往往會令藝術中想象與直覺的作用為之褪色。” 我曾在書中看到杜布菲這樣說過:“藝術家最重要的任務,是去想象,想象那不可預測、令人驚訝的世界;這樣的藝術作品,才是豐富的,才能更多地表達在作品中看到的我們的真實現象世界。” 原生藝術作品特征:1.強烈的反工業文明,反學術、反理性、反形象的特征,不講求正統的表現規則,在表現上往往帶有一種“原始狀態”。2.作品作者大部分為精神病患者,其次為流浪藝人大眾文藝等社會邊緣的非主流群體。 3. 作品通常源自個人的靈感、喜好、沖動、釋放,野性釋放,更無心機,更為親切。 在杜布菲所提出的“原生藝術”一詞中,創造被放到了最首要的位置,作品并不屈從于外界的準則,技巧或者用色,它的魅力完全依存于與觀者目光相遇時的那一瞬間砰然心動。與肩負著種種歷史任務的那些藝術相比,原生藝術更無心機,也更為親切。人的內心和人的創新性是需一次對個性的自由釋放的。原生藝術的創作者們真誠作畫并不是以經濟為目的,他們無視對于繪畫格局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不受政治上的限制,他們只需要情感的抒發,自我的邏輯分析,這正是在那個年代,已經對于藝術審美感到麻木不仁的歐洲人所需要的,一切返璞歸真,回到最真實的生活中自由創作。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原生藝術也正好是杜布菲個人興趣的反映,是一種二者不謀而合的產物,原生藝術的作品充分的詮釋了杜布菲個人的思想與興趣。杜布菲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原生藝術思想與風格的推廣中去,他倡導自然、原發的創作,尋求一種前所未有的表達方式,創作出了一批具有精神靈性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在向世人強調藝術創作者應不受外界世俗的干擾,應以一種不帶任何偏見的眼光并且保持藝術作為自我表達的純粹性來進行創作。 杜布菲的原生藝術很少受到外在因素的束縛,幾乎沒有模仿的成分,他反對“為藝術而藝術”,而是要把藝術家內在的真正的“藝術”毫無修飾的表達出來,把原始、真實的表達抒發到創作中去,回歸藝術的本質,直面創作與欣賞的真實。杜布菲原生藝術的作品不是從陳腔濫調中去發掘,然后用限定主題、創作材料、表現技法等等,而是全部都是發自內心創作,每一種嘗試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本真的藝術創作,是借由內在驅動力來進行每個步驟的創作。藝術在這里顯現的功能只有創造。說到底,是讓我們不要用過多的理性去干擾我們的思考,“率性而為”的去展現我們的內心情感。直覺是藝術創造得天獨厚的財富,讓自由的想象力為創作增色,重要的是藝術品所體現的精神內容,所表現出來的趣味和品格。杜布菲雕塑的形體風格是極端的、不規則的,色彩是單純、自由的,他的作品都是在歌頌毫無拘束,他的藝術理念、作品創作都是在強調人性回歸,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以經濟為目的,完全源自個人的情感、喜好、野性的釋放,其實藝術創造真的和對錯無關,目的是在于發掘和探索世界,抒發內心的自由與愉悅的情感。 藝術需要天真,需要野性。我們每個人都有主體性、獨創性,要想發揮這些特性就需要我們解放內心的野性和天真。藝術是向著心靈傾吐,而不是眼睛說話。 在當代做雕塑,必然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獨到的見解,而這些知識和見解未必都能相當契合的被利用,但它們始終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里,隨著時間積淀、成熟?;蛟S某天因為某件事情,一種相應的潛意識就會從我們的大腦里顯現出來。從大約五六年前我剛開始著手進行雕塑的創作,我的作品通常都是采用簡潔的造型,甚至是帶有兒童畫風格的未經修飾的天真表現,透露出一股倔強頑固的笨拙。但在最初探索中,我只是單純的做我所喜歡的風格,自己并未意識到這些探索的作品中蘊含著特有的造型風格——充滿童趣的風格,令作品帶有濃烈的荒誕性與游戲性,兒童的精神世界和他們獨特的視角會給我們成人的藝術創作帶來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兒童涂鴉藝術與我自己的成人藝術呈現出了良好的互動,帶給我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更新穎的追求。兒童的率真、無拘無束的內在品質為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我內心對于創作的成長也與此相得益彰。 縱觀藝術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必然是主觀因素逐漸壓倒或取代客觀因素的過程,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毫無拘束的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不應該只用眼睛去看,還應該用心智去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來自于真誠,而真誠是自發的,真誠的藝術作品是靠內心感覺去指引的,我們應像兒童一樣不帶偏見,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與態度來觀察這世界,釋放內心的“原始”情節,破除藝術的清規戒律,不受陳腔濫調的羈絆,回歸到最本真的內心思想,喚起內心潛在的“原始”情節,展現藝術的本真,釋放野性。 參考文獻 史峰 野性的力量——杜布菲的藝術 [J]. 世界美術. 2006(01)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