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來源:江蘇文藝網 |
呂濤 摘要:漫畫藝術不單單存在于藝術領域,其擅長諷刺、歌頌和娛樂等表現手法,這種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實用的宣傳媒介和設計手法,20世紀初在中國已被廣泛應用于廣告和裝飾領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廣告宣傳、書籍裝幀等方面最為典型。 漫畫是融諷刺、歌頌、詼諧、抒情等特點并著理解上的直覺性為一體的繪畫藝術,(1)具有煽惑的、鼓動性,但形式上簡便明確,并有很強的可看性、觀賞性,易受大眾接受理解。在清王朝覆滅后的30年里,漫畫藝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商業、文化各領域中,作為藝術與實用相融合的設計藝術典型,在抗戰和商業宣傳和裝飾裝幀領域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一、漫畫的廣告設計應用 1.漫畫的社會類廣告設計------抗戰宣傳的“沖鋒槍” 廣告為的是廣而告之,漫畫雖然不是從廣告體系中誕生的藝術形式,但是很多進步漫畫以其鮮明的大眾性(“親和力”)、深刻性(“批判力”)受到了廣告界的重用。社會類漫畫廣告主要用作政治宣傳,最為典型的非時事漫畫莫屬了;也有較少的屬社會公益事業用途。 (1)巧妙深刻的構思設計 漫畫家胡考說:“我們目前急需的是使民眾立刻懂得抗戰對他們的切身關系,亡國的慘痛,但在這些條件之下,漫畫是對民眾言傳最適合的工具。”時事漫畫中的主題人物設計注重外形特征及其內在涵義的象征表現,其宣傳的目的就是揭露敵人的罪惡,喚起民眾抗戰的斗志。
圖一《快把害蟲一個一個捉出來》現代出版社《百年漫畫(上)》2004年錢病鶴 錢病鶴的一幅《快把害蟲一個一個捉出來》(1912年),他將“中華民國”比喻為一棵大樹,一只象征“革命”的碩大啄木鳥在啄食樹里戴著軍閥和清朝官帽的“害蟲”,這個作品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揭露了封建落后勢力的丑陋形象,頌揚了革命力量的偉大。
圖二《帝國主義與漢奸》張諤 張諤的《帝國主義與漢奸》(1936年)把日寇和漢奸的身體連在了一起,日寇左手還握著一把印有“提攜、親善”、還在滴血的大刀,這種“二位一體”的巧妙構思深刻而簡明的揭露了漢奸敗類對于日寇的附和,以及日寇利用中國人消滅中國人的險惡用心,以此激發勞苦大眾的抗戰欲望。 (2)豐滿有力的構圖設計 抗戰漫畫在形式上既有單幅畫,也有組畫和連環漫畫;既有無題漫畫,又有圖文漫畫;抗戰漫畫的構圖風格更是多樣新奇。
圖三《向新中國途程邁進》李凡夫 李凡夫的作品《向新中國途程邁進》(1938年),正方形的構圖,以整齊的軍隊陣列形象填滿了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感。軍陣當中一只巨大的手指引著前進的方向,上書“統一戰線”四個大字;可以看出來,軍陣因為過于密集,于整幅作品的外觀上看是一抹灰色,而用粗線條勾勒的巨手則必然顯得空白。正是這“灰”與“白”的強烈對比,使畫面象征著革命統一戰線巨手的這一主題突出出來,鮮明而富于鼓動力。
圖四《標準奴才》人民美術出版社《現代美術全集 漫畫》1998年廖冰兄 廖冰兄早期的漫畫《竟爭》(1934年)、《標準奴才》(1936年)畫面殘酷血腥,極具沖擊力,給讀者強烈的印象。從這兩個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早期漫畫人強烈的批判意識被廖冰兄全盤地繼承并發揚光人到“赤裸裸”、“血淋淋”的地步,如此“大尺度”的表現形式,在廖冰兄后來的作品中仍然大量地出現過,這種思想與視覺的直接沖擊效果,被方唐評說為“在國內無出其右”的“爆炸力”。(2) 此外,漫畫本身的制作特點,適了應當時社會宣傳的生存需要。在時局緊張,社會貧弱的抗戰年代,最廣泛的大眾饑寒交迫,沒有余力和機遇去求知和探索,進而獲得作為中國人在這個時代的歷史使命;而漫畫制作十分簡便,能夠用較少的工作力作廣大的、普遍的言傳,適合當時國內貧乏的物質條件和艱苦的戰爭環境。 2.漫畫的商業類廣告設計------商業廣告的“優孟”(3) 巧妙的推銷,是漫畫用于廣告的最大特點,沒有赤裸裸的夸耀,沒有降價打折的急躁,漫畫借助生動活潑的畫面、奇特的構思設計,巧妙而順利的捕獲消費者的心;這也其他風格的繪畫,難以達到的效果。
圖五上海的統原商業儲蓄銀行漫畫廣告學林出版社《中國近代廣告》2004年 成立于1932年的上海的統原商業儲蓄銀行有一則廣告,為了籌措資金,鼓勵民眾存儲,花了大氣力宣傳給民眾儲蓄能使生活安定:每月存下22余元,50年后可以得到1萬元巨款,年輕付出,年老得利。得力于這個廣告的大力宣傳,一年后該銀行存儲總增長額達235萬元。(4)該廣告的主體畫面正是用了漫畫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繪畫樣式,兩個可愛的、胖胖的老年夫婦安鄉恬靜的躺在沙發上,老頭子還在美美的抽著小煙,享受著銀行存利帶給他們的富裕生活的喜悅。這幅漫畫形式的商業廣告,畫面滑稽,形態生動鮮活,簡潔的畫面一目了然,迅速的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幅畫面誰看了能不心動呢?觀者首先感覺到的不是令人生厭的商業氣息,而是輕松幽默的調侃氛圍,這往往會人們在輕松愉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廣告所要傳播的信息,反而起到良好的廣告效果。
圖六鶴鳴皮鞋的系列漫畫廣告之一 在生活節奏加快的商業社會,大眾對一般廣告的注意力往往不會過分關注,而漫畫在廣告的特有優勢就是瞬間的吸引力。如鶴鳴皮鞋的系列漫畫廣告,大多借用民眾耳熟能詳的擬人、比喻或者信奉的俗語等方法,把人為形態與產品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有趣的畫面,這就避免了繁瑣的文字介紹,將廣告所要宣傳主題鮮明突出來:畫一只大象,文字注以“皮張之厚,無以復加”;畫一只長頸鹿,文字注明“品質之高,無以復加”;還有“便宜無好貨”,畫一個小人在風雨中立足難穩,所以暗示人們“你需要一雙好的鞋子”;“看人先看腳”,畫一個婦女在皮鞋發出了刺耳怪聲后的窘樣,她看著旁邊的一個神情得意的男士的皮鞋,暗示鶴鳴牌皮鞋引人注目。 二、漫畫的書籍裝飾設計應用 1.書籍封面設計------圖書的“美容工程” 書籍的封面就像是人的臉面,需要體現書的總體特色和主要內容,并最大度的吸引讀者。漫畫靠自身的生動畫面和巧妙的內容設計,讓很多圖書都使用漫畫這一“物美價廉的化妝品”來裝飾自己。 (1)詼諧而沉重的“三毛”封面
圖七《三毛從軍記1》封面人民美術出版社《三毛從軍記》1984年張樂平 在兒童讀物等較活潑的書刊上,一般都采用內容相關的漫畫設計成吸引少年兒童的封面。漫畫明星的“形象代言”,如張樂平的“三毛”系列,經久不衰,《三毛從軍記》就擷取了三毛的一個滑稽場面:三毛端槍正欲前進,卻奇怪的回頭看------原來短褲被鐵絲掛住了。三毛小心翼翼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而整個封面色調卻比較深暗,滑稽之余不禁給人一些壓抑的感覺。我們看了書的內容后,再回來看這幅封面漫畫作品,不禁會有種與看卓別林大師的喜劇電影如出一轍感覺——讓人在大笑之余,也留下傷心的淚水,這種“含著眼淚的微笑”讓“三毛系列”成為脫俗的喜劇經典。讓書的情感和風格凝結在封面上,正是“三毛”的封面設計特色。 (2)隱諱而深刻的時事雜志封面
圖八《矢志》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漫畫史話》1982年豐子愷 時事政治刊物也常使用漫畫作為封面。豐子愷的漫畫《矢志》發表在1926年5月的《中國青年》(“五卅”紀念專號),為了配合“五卅”的宣傳,豐子愷借用南霽云(5)箭射佛寺浮屠來表明自己決戰到底的決心的典故,激勵年輕人,樹立為民族革命斗爭到底的決心。畫上是一座高塔,塔的頂端插著一支巨大的箭矢。該期號的《中國青年》后面的編后記針對這個封面作了評述:“……這畫的含義是唐張巡部將南霽云射塔“矢志”的故事,我們希望每一個革命的青年,為了被壓迫的民族解放,都射一支“矢志”的箭到‘紅色的五曰’之塔上去!”(6) 2.書籍插圖設計------圖書的“精致衣裝” 正如魯迅所說:“書籍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文字之作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7)漫畫作為書記插圖者為數眾多,漫畫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深刻含蓄的內涵,是詮釋文字的極佳手法;豐子愷先生的《豐子愷漫畫魯迅小說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深刻詮釋小說的“誠實的精神”
圖九《祝?!凡鍒D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豐子愷繪畫魯迅小說》1982年豐子愷 魯迅《漫談“漫畫”》中說到:“漫畫第一件緊要的是誠實,要確切的顯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態,也就是精神”。在《祝福》中描寫祥林嫂“能干”,豐子愷把這一抽象的畫面巧妙畫成祥林嫂正在用里背著一張男人背著都費力的八仙桌,而在旁邊監工的四嬸露出了滿意的神態,簡潔明了。 豐子愷的繪畫小說插圖源于他的文學、藝術、音樂以及佛學的修養,他的畫絕少說教,是一種喻世圖畫,這種圖畫的語言恰恰有可抵萬字之功。豐子愷漫畫如同一首‘無聲之詩”,把大眾的愚昧麻木表現得活靈活現,使魯迅小說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與再加工,展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趣味。從這個意義上說豐子愷真正領悟了漫畫的全部內涵,也即是魯迅所說的“精神”。 (2)“疏朗而得神” 的漫畫表現力 俞平伯曾贊《子愷漫畫》:“既有中國畫風的蕭疏淡遠,又不失西洋畫法的活潑酣態。雖是一時興到之筆,而其妙正在隨意揮灑。……看它只是疏朗上的幾筆似乎很粗率然物類的神態悉落鼓中。”(8)豐子愷的的毛筆漫畫汲取了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繪畫風格,形成了一種別致的幽默與浪漫情調,摒除了詼諧滑稽、諷刺、游戲的主題而專寫深沉嚴肅的人生滋味,具有中國古代山水畫、木版畫寫意手法的影子,構圖與層次感簡約明快,其畫法可以叫做“寫”畫。
圖十《阿Q正傳》插圖之一同上豐子愷 漫畫插圖不但可以展現故事情節,也有足夠的神韻,這是一般國畫和其他畫種不易比肩的。豐子愷的漫畫線條粗細不一但準確傳神,畫中的人物常無眼、鼻、口,線條高度的精煉,在插圖《阿Q正傳》中,阿遺像類似于古代話本小說的任務繡像,寥寥幾筆,把阿Q的市儈與可憐的樣子刻畫的入木三分,寫實的手法反而不易傳遞這種意蘊;《阿Q正傳》的插圖一共53幅,大都是中遠景構圖,嚴肅的氛圍也擋不住子愷漫畫的抒情風味。每一幅插圖都是魯迅文字的再度詮釋,都可以獨立成畫,又可以將其連成連環漫畫。 (共3671字) 注釋: 1.畢克官認為在中國,漫畫誕生于清末;20世紀20年代,“漫畫”的概念隨著“子愷漫畫”而正式誕生。 2.朱松青《廖冰兄與中國漫畫之演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4 3.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述:“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 4.見黃志偉、黃瑩《中國近代廣告》,學林出版社,2004年5月,319頁 5.安史之亂中唐軍大將張巡的部將,當時叛軍已經包圍了睢陽,他向賀蘭的進明求救而不得,憤而箭射佛寺浮屠,以表戰斗到底的決心。 6.見畢克官《中國漫畫史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46頁 7.見張守義《裝幀的話與畫》,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1月,76頁 8.見肖振鳴《豐子愷漫畫與魯迅小說》,《魯迅研究月刊》2001/10 參考書目: 《中國漫畫史話》畢克官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82年 《漫畫十談》畢克官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 《豐子愷繪畫魯迅小說》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百年漫畫(上、下)》黃遠林 現代出版社 2004年 《豐子愷的審美世界》余連祥 學林出版社 2005年 注:本文曾發表于清華大學《裝飾》2007年第4期,有改動。 作者:呂濤,筆名一心,上海大學美術學碩士學位,供職于無錫市文聯創作研究室,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無錫市作協會員。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