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來源:中國美術報 |
裔萼
20世紀的中國人物畫曾因關注現實、貼近人生而煥發新生,成為畫壇主流。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面對“景觀社會”的全面沖擊,中國人物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突破困境,建構當代價值,反映時代精神,成為亟待探討的命題。
今天的人物畫發展面臨三重困境:
一是傳統筆墨語言與現代視覺經驗的嚴重割裂。景觀社會的核心是影像霸權。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新媒體技術塑造了碎片化、即時性的視覺經驗,與中國人物畫追求的氣韻生動和詩意之境形成鮮明對立。前者追求即時刺激,后者需要靜觀與體悟。
二是屏幕媒介主導的觀看方式擠壓了繪畫的生存空間。數字時代,屏幕成為主導人類感知的核心媒介。從“窗戶”“畫框”到“屏幕”,視覺框架的演變重塑了藝術接受方式。屏幕,無論是作為藝術的媒介,還是媒介的藝術,都對靜態的、需凝神觀賞的繪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三是文化認同的危機。中國畫以民族身份命名,卻尚未建立起獨立的現代理論體系。傳統品評標準如“六法”已難統攝當代中國畫的創作實踐,而西方現代性話語仍主導藝術評價體系。這種理論缺失導致創作者陷入文化身份認同的迷茫,削弱了藝術表達的深度與自信。
關于如何突圍,我有三點思考。首先,要積極回應時代課題?;仡?0世紀的人物畫,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主題,或表達世俗情懷、或為國難寫真、或為人民寫照、或表達自我個性……進入新時代,抒寫家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成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家的重要歷史使命?;貞@一時代課題,可以以水墨為媒介去反思技術異化,批判消費主義,聚焦當代人的生存境遇,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定能夠突破傳統的藩籬和現實的“屏幕”,走進人心、走向未來。其次,要重構“筆墨當隨時代”的現代性。語言變革有兩種路徑:一是強化水墨的語言特質,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對人性的深刻反思、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都有助于強化筆墨的表現力,豐富人物畫的精神內涵;二是跨媒介的語言革新,利用數字媒介拓展水墨邊界,但需警惕技術的異化與審美的游戲化。最后,要重建本土理論體系。我們要突破理論的瓶頸,建立一個基于本土的批評體系和理論體系,確立中國人物畫當代的價值坐標。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