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7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宋玉麟 歲月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著。 我與建明相識是在三十多年前,他那時正在向我父親宋文治先生學畫。轉眼大家都在對中國畫的追求中度過了這么多時光,人也到了中年。為他的畫集作序,除了對他個人的了解和對作品的解讀之外,更加重要的還是要對他的藝術歷程加以解析,讀者的視線可以通過這些文字,能夠感覺到畫中的內涵,能對他的作品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 這個時代是快節奏的,而成就一個中國畫家則沒有高速可言,數十年沉浸繪事,建明可以說是個繪畫藝術的癡迷者,畫畫已經溶入了他的生活,一切好像又是多么平淡,年月日的交替,春夏秋冬的輪回,那只是時間的外在反應,而他的一支畫筆耕耘藝田,結出了果實。這些年來,建明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為日本海與島博覽會繪制大型山水畫,并且獲獎和被國內外機構收藏,在時代的召喚下,他繼往開來,做出了可喜的藝術成果,為此我非常愿意為他的畫集一書已見。 1、立志于學畫,拜師訪友,鍥而不舍 建明從青少年時起就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家鄉吳縣素有書畫的傳統,這是影響他走上繪畫道路的原因之一,他的同鄉前輩和啟蒙老師上海中國畫院畫家郁文華先生,見其自幼愛畫,常有涂鴉,并有志于畫道,因此于1971年介紹建明拜著名的山水畫家宋文治先生為師,正值新金陵畫派正值興盛時期,江蘇的中國畫創作非?;钴S,宋先生的教導使建明獲得了山水畫的基本表現手法從而切入中國畫藝術的審美的主線,有了一個較高的學術起點,因此也使青年時期的建明確立了志向,即努力奮發使自己走進中國畫的殿堂。當時南京有許多畫中國畫的畫家都成為建明的追求中國畫藝術的良師益友。經過八年鍥而不舍的努力,取得很大的進步,1978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深造,從而獲得更加系統,完整學習中國畫的機會,建明得以向中國畫藝術的深度與廣度行進。 南京藝術學院的中國畫專業,有一批造詣很深的老師,劉海粟的教學理念追求“最古最新”在學術上“兼收并蓄?!北A袅酥袊嫷暮E蓚鹘y,又有陳大羽先生,沈濤先生、張文俊先生等教授的直接教授,構成了比較完整的學術體系,在畫理畫論方面又有俞劍華先生的一套治學理念,加上有西洋畫科的兼學,使建明在四年的時間里較全面的提升了藝術水準。 2、繼承優秀傳統,遍臨古代名作,兼收并蓄 建明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期間,正是國家恢復高考,經濟文化百廢待興的時候,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傳統文化,對宋元明清以來的名蹟,反復臨寫,其中尤以范寬,李唐、王蒙、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石濤、石谿以及四王的作品臨得最多,浸淫其中,對山水畫藝術窮源問津、臨摹借鑒,傍通人物和花鳥畫,力求基石堅固,以利日后求變。1980年赴山西《永樂宮》臨摹元代壁畫,住于廟堂之側,每日在先人巨作下研究、揣摩,用心思考臨摹了壁畫中的各類人物造型,衣冠結構,在嘆服傳統藝術之宏偉的同時,也將中國畫的正大廟堂氣息吸收到他的畫中。又去了華山,秦嶺等處寫生,眼界大開,心胸充實,積稿頗豐,后來建明借鑒壁畫來開拓自己的藝術格局,正始于此行。在中國古代許多畫家都是壁畫高手。如顧愷之、張僧繇、吳道子、李思訓等,我們看到建明的畫作布局氣勢大,境界開合自由,色彩濃烈而沉穩,皆得益于他對壁畫的研習。 建明對古代經典的臨摹,往往采用了集中臨摹全幅和分解臨摹局部方法,并且發展到以古代某家某派的畫法的發揮延伸,正是如此,臨摹起到的固本強源,清新生發的藝術境界,在與古人作品的對話中,塑造自我藝術格調的完整和精深,而不是流于某種小格局中的速生速滅。建明向前人學習是兼收并蓄的,是在一個大系統中的分向綜合,而不是雜亂的堆砌。由于在畫理,畫法和藝術語言上的積累,為他的中國畫創作鋪設了一條亦古又新的道路,道路的前方是他進行創作的無限的空間。 3、堅持深入生活,表現生活中的美,探索求新 在臨摹古代作品的同時,建明在近三十年的時空中對名山大川、人文古跡進行寫生研究,1982年畢業留在南京藝術學院任教后,每年都帶學生外出寫生,在大自然中,他如一介游子,又如一個苦行僧,長期深入生活,因此在他的腦海中刻出了一番雨晴寒暑,朝暉夕陰,又感受到人間的喜怒哀樂,情韻思辨。在生活的海洋里,如夢似醒,如癡如醉,陶冶了性情,培養了意志,驗證了經典,觸摸到大自然躍動的脈搏。在吸吮吐納自然精華之時,獲取審美的真諦,這好似一條漫漫無盡的山道,道旁有奇峰突兀,長川巨沙,又見微風吹雨,寒空篩雪的無盡感悟,由自然之變而觸發美感。 在激情冷靜之后,又用理性的精神去分析、解讀,大自然這本大書中的妙句和美文。建明在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中學會了用傳統中的經典與生活中鮮活形象對話,在對話之時靈機妙發。探求到新的畫面組合,新的意境營造,新的韻致釋放。 中國畫家對待生活的“積蓄”,在于目拾心記,摹形之時,傳神、抒懷、寫意。故“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形神兼備”實為中國畫的最難表現方式,筆墨是這個方式的基本語言,筆墨來源對生活的總體把握和個體判斷,往往形質之外意趣妙發為上,形似和神似,似與不似,最似與最不似,是畫家每日必念之經,在生活中面對景物,把寸握尺,衡量反復,建明的畫不寫憑空捏造之物,而是對生活中審美趣味的開掘,意象生于物象,我心通于物心的物我兩忘境界的表達,有如詩詞之境,借物詠懷,不以實對。在總體上生活中的形象并不直接搬來“入畫”。而是以“采集”鮮活的形象與“釀造”丹青美的意象相結合,品賞兼得,在吸引觀者之時,引導觀者入畫即思,思后而感的這樣一條視覺藝術品賞通道進行。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尤其是山水畫家,創作節奏大至可以包含于師古-師今-師生活,再由生活中的形象到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故畫中的形象非生活中的原形,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是“因”,畫中的形象是“果”,這因果關系是通過具有文化素養和繪畫能力的畫家來完成的,在一定的時空范圍中形成特定的風格,承前啟后,一脈相承,又若即若離,充分可見畫家個人的心靈表白和審美判斷。建明之所以對寫生情有獨鐘,完全是出于上述的思考而力行其道的。寫生中能夠將一些特有的美抓住,從而豐富表現力,拓展畫路不落于概念化,程式化。從中覓到創作的契機和風格的導向。 4、確立藝術風格,融鑄藝術語言,求變超越。 一個畫家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是畫家的藝術走向成熟的表現,這是一個漫長而具有主觀和客觀相結合而形成的畫面樣式,刻意的拔苗助長,無目的信筆涂鴉將與風格無緣,沒有高層次的審美積累。人文環境的熏陶,風格也不會從天而降,當風格形成之時,來得很有趣,可以是“頓悟”出“風格”,也可以漸悟出“風格”,但無論哪一種其前期積淀是不可缺少的,建明相信的是中國式的審美基因的漸變和畫家自身的取舍有方。在實踐中發現屬于自己的美,這種美符合民族的,時代的審美特征,對以“轉基因”方式來營造某種樣式的方法不予采用。這是因為建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是對中國畫藝術規律的深入研究而形成的,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情感和文化責任感。由文化情感而為的事情不是理性的趨導能比的。從建明的藝術風格特質來講,他的基礎是主要建立在宋元明清以來的山水畫風格上的,一方面來源于他向宋文治先生求教所得學習。新金陵畫派的基本審美要求,是用傳統技法,表現時代風貌。另一方面通過寫生的磨合,將造型的特點,氣韻镕鑄,題材的篩選,個人的個性要素,充分展開,然后確立了立足傳統畫風,突顯個人性情,豐富筆墨技法,表現時代精神這一藝術風格特點。其一,在造型上吸取北宋山水的樸茂厚重的結構,又具南宋峭拔之勢,化零為整,以直代曲,曲含直中的山形結構,往往以峰巒大塊組合,外形趨簡,內部結構充實,以拙形代巧形,渾厚沉雄。其二,在構圖上大開大合,高深平遠互用,每喜用“特寫”塑造主體,輔以點綴,勢在畫中向畫外延伸,丘壑布置繁中有簡,尤見于建明的青綠山水畫中,確立丘壑結構,為青綠設色打下良好基礎。在筆墨營造上,干濕并用,潑墨積墨互相穿插,濃重之處透出秀逸之筆,對筆的把握有別于西洋線條的意味,充分以書法的意味揮寫,筆筆相生發,輪廓之處一次成形,少作反復,獲得勁爽而不刻露、沉厚而不板滯的筆墨痕跡??此菩攀帜閬恚鋵嵎ú惶撛O,言之有物,沒有數十年之功夫很難達到。其四,在色彩運用上,水墨淡彩和青綠重彩都是建明常用的方式,青綠與水墨的結合也運用得當,重而不膩,艷而不火,顯見其用色的得法。傳統壁畫中的色彩運用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壁畫的重彩,構成繁復、場面宏大,色彩的組織結構,具有相當深的造詣,無論是敦煌千佛洞壁畫還是永樂宮壁畫,建明曾數次對其進行考察臨摹研究,將其色彩的運用方式引入自己的山水畫作品中去,由此產生了不同一般的重彩青綠山水,在建明山水畫中另開一路,雖與水墨淺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從視覺效果上獲得了一種色彩風格化語言。其五,意境的營造由詩意化而趨浪漫,畫中物象由夸張變象再到回歸自然的一統境界,正如莊子所言“既雕既鑿,復歸于樸”的境地,其中對形象、筆墨、構圖,色彩諸藝術語言的镕鑄過程,是長期而反復的,建明特別強調反復研究古代山水畫的精髓,他將山水畫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宋代求“真”,元代求“氣息”,明清求“個性”和筆墨結構語言,而近現代則受“西畫”影響,并有以“西”代“中”的傾向,在當下的山水畫壇中能夠有此清醒認識是可貴的,正是因為如此,研究方向的明確而不至于混亂,或者是茫然。最終體現在畫境的營造上,保持中國畫的純正基因而使之具有明顯時代性,成為中國畫的大境界,大文章。 5、放眼外來藝術,廣泛吸收,豐富自我 當今世界信息豐富,眾多文化交流頻繁,作為中國畫藝術也是存在于世界藝林中,明顯的時代特征是受西方繪畫,西方藝術的觀念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個中國畫有必須了解西方繪畫,于其說是被動影響,不如主動探求,以理性態度,分析比對,中西繪畫在某種層面上有同和不同之處。雖不能直接照搬西法,或簡單的“中西結合”,然知為已用,學參中西,無疑是當代中國畫家明智選擇,其關鍵是如何“洋為中用”。建明非常關注當代的藝術流向,曾對日本,歐美進行藝術考察,在大量欣賞外來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等)。撰寫考察報告,以求吸收藝術養分。提出強化中國畫本體語言的主張,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也提出了“原生態的中國畫教學”?!斑@都是在參照了西方繪畫的純碎性與沿革發展的規律后所作的思考,在他的藝術實踐中也曾經運用了許多現代審美要求下的造型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中國畫中。豐富了自我的表現語言,而又不被西洋繪畫樣式所取代。 6、以傳統文化為學術基礎,“道”與“技”相互支撐,尋求內美。 建明與許多深植于傳統文化土壤中的畫家一樣,有中國文學的功底,在通讀文史的過程中,悟“道”參“技”,反復而為之,對中國畫的產生發展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丹青先于水墨,“描畫”先于“寫意”,故用墨即用色,非用黑,墨亦有彩,寫意非粗陋的闊筆涂抹,“工”即是“寫”,“寫”即是“工”,畫分疏密二體。在美術史的長河中,追求主流審美取向,對“大”、“深”、“空”、“渾”、“蒼”等藝術效果尤為喜好,在實中求虛,虛中求實,盡可能保留中國畫筆墨語言的純粹表現方式,對潑墨、積墨、破墨等墨法,中鋒、側鋒、逆鋒、使轉、點劃等筆法渾然一貫而用之,依付在物象的基本形質上,而發揮非物象所固有的筆墨態勢,以情緒趨向來駕馭,轉換表現語言,讓筆墨的語言有所依托,又不被物象所拘,他的一方閑章“法不虛設”道出其中妙機。 建明對傳統詩文也非常鐘愛,常以其中的意境為圖,他的詩意畫往往能傳達出古代詩詞的意境,在用他的筆墨表現出來又另具趣味。這是和他的文學功底分不開的。中國畫的學術意義就是具有中國文化,民族氣質,藝術精神諸方面的陶鑄而具有內在美。通過筆法、墨法、章法表現對造型的獨到要求,通過“意”與“象”的綜合而具備內在氣質,在畫面上產生生動的“氣韻”。如果這些必備的條件缺失,那中國畫將是文脈阻隔,精神喪失。這些認識在建明的藝術追求道路上,盡力構建,我們從他的畫中可以感受到的。 中國畫隨時代而變,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如何使這一古老畫種因鮮活的創造而不斷出新,師法古人而不泥古,汲西畫之長,擇善而從,不失本相,這是一個永久的課題,正如建明所說的:“新的中國畫是具有濃厚文化內涵的,又有當代審美情趣的;是從遠古走來的,又是非?,F代的;是具有意象形態的,又是具有視覺感染力的;是具有集中概括的,又是帶有普遍性的;是不拘一格的,又是淳厚古樸的?!边@正是建明所努力要創作的現代中國畫,在這漫漫的創作之路上,讓我們期待著他更多佳作的問世。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