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7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黃戈 江蘇山水畫歷史悠久,自元代以后流派紛呈,名家輩出。諸如“吳門畫派”、“淞江畫派”、“婁東畫派”等等,形成了江蘇山水畫雄厚的學術根基。對于今天的江蘇山水畫家而言,繼承優良傳統,激活山水畫的內在基因,從而進行當代山水畫創作,這是每個畫家必須面對的藝術課題。在當下社會背景下,把對名族文化的敬畏、傳承和個人的藝術追求緊密的聯系起來,這是需要畫家的膽識、毅力、勇氣和智慧的。徐建明數十年的藝術實踐,正是沿著傳統山水畫藝術本體精神和藝術規律之路前行,并且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使我對他由衷地產生敬意。 在我看來,徐建明的山水畫完全接續了山水畫的優良傳統的正脈,同時不失己意與新意。如果追根溯源,他的山水既有明清人的筆精墨妙,也有宋元人的力遒韻雅,世人所寶,理有固然。我以賞畫者的眼光由畫的氣息、筆墨推及藝術價值,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徐先生畫風的感受。 (一)氣息的儒雅與清綺 較之其它地域,江南的畫家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儒雅氣息,反映在作品上自然流淌出一股濃濃的書卷氣或說文人氣。這代表了學識與涵養,也體現了地域審美文化的取向。盡管不少徐建明山水畫中體現出一種雄強深厚的氣質,但總體來說作為南方畫家內在的“儒者風范”還是在畫中表露無遺。所謂“儒”應體現社會道德、倫理人格和理性精神。而在畫中有“儒”的氣質應當表現為正氣、勇氣、浩然之氣等,所以在徐建明的山水畫風中并沒有文人避世的清冷蕭瑟、孤寂惆悵,也沒有西方藝術思潮中消極頹廢、及時享樂的個人標榜,更多給人以積極進取的豪邁力量,體現畫家關注國運民生的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這正是徐建明山水畫有別于傳統意趣又不隨波逐流、刻意標新立異的根本原因。我想,徐建明藝術觀只有建立在“儒”的精神根底上才有其山水畫風“中正平和、陽剛大氣”的整體氣質吧。如果說,“儒”注重的是畫家關注社會、培育人格的道德性和實踐性,那么“雅”則代表了畫家內在的個人修為和人文理念,正如蔡元培所言:“所謂雅者,謂志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凡言“雅”者多令人聯想到江南水鄉文化中秀美、清麗、深婉、靈動的審美意趣。作為南方山水畫家,徐建明畫山水雖筆勢雄強,但在其整體畫面氣息上仍多有江南人“貴于清綺”之意,實在是地域文化的浸潤之故。正是有這種“雅正”、“清綺”的氣息才保障了徐建明畫山水沒有霸悍粗鄙的野纊之氣,沒有橫涂豎抹的縱橫習氣,沒有噪急浮媚的塵俗之氣,華麗而優雅,浩然氣正而抱樸自然,傳承正脈似有源源清流不斷涌出,沁人心脾。所以徐建明幾十年來盡管在藝術語言上不懈追求,圖式多有變換,但其始終保持了山水畫的優良傳統:畫面整體氣息上醇和內斂、純凈自然、儒雅清綺。 (二)筆墨的蒼茫與渾樸 若以筆墨論,說徐建明傳統功力深厚、技法嫻熟并博而能精是一點不為過的。傳統中國畫筆墨精微處非有名家指點并結合天資稟賦才可不斷進階,其后自身努力日積月累必有所成。這即為中國畫教育講究師承親授的長處。徐建明早年受教江蘇山水畫大家宋文治先生,得其真傳,可謂起點高、路子正,這是令今天很多畫家所艷羨的。如果說早年師從宋文治是徐建明的幸運,那么其后在南京藝術學院得到系統的學院教育背景以及畢業留校后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則是他藝術之路的另一大轉折。美術學院的教育較之傳統師徒式學畫有其科學、系統、寬泛的一面,帶有學術研究式的廣收博覽使得徐建明藝術視野更加開闊,藝術思維更加深刻、理性而敏銳??梢哉f,徐建明站在非常高的層面同時接受到中國畫教育的兩大主要方式:師承式與學院式,并把二者的優長化合為自己藝術追求的途徑和理念。所有這些人生際遇都有利于徐建明能夠以更加純粹的中國畫語言探索和實踐山水畫在新時期、新時代環境下的新面貌、新圖式。因此徐建明的筆墨既有傳統功力,又有現代因素,二者完美的統一于他的作品中。 從傳統意義上看,徐建明的筆墨偏重沉雄厚重、蒼茫渾樸一路,有“南人北相”之感。他的用筆偏實,墨色偏濕,下筆肯定有力,追求淋漓磅礴的氣勢,似乎有意貼近北派山水。但細細品來,他的山水折搭、回旋處往往又透著溫婉細膩,筆墨的精微、含蓄、蘊藉在不經意間流淌,很有元人用筆的神髓。所以看他的畫:遠觀有李成、范寬的雄強蒼渾、撼人心魄,近讀卻有陸儼少、宋文治的秀潤天成、清雅多姿,這正應了吳湖帆先生的名句:“一脈荊關南北合”。 (三)價值的守成與機變 站在傳統中國畫的立場,徐建明無疑是一位對傳統價值堅定守成者,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只是對傳統符號的描摹復制,或者施展幾下所謂“圓熟”的筆墨。具有深厚學院背景的他必然把深入傳統作為提升自身藝術水準的津梁,以嚴肅的學術態度的深刻領會和掌握歷代山水畫實踐規律,體味其中難以言說的“繪事微茫境”。特別是在70到80年代間,徐建明進入到對傳統山水技法全面繼承期,無論細筆與粗筆,工筆與寫意,水墨與設色等等,他都駕馭得爐火純青。更為難能可貴的在于,盡管徐建明有很好的傳統功力,但畫面絕少出現一般人臨摹古畫易有的“舊氣”、“陳腐氣”,反而較之古人,徐建明山水畫風始終充滿生鮮活意的氣息,給人以親切和悅目之感。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即為新金陵畫派在藝術價值理念上的一個特點:審美風尚的轉變與傳統價值意識之間的互動共同形成山水畫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轉化和整合,即傅抱石所倡導的“思想變了,筆墨不得不變?!边@一過程顯然需要持久的發酵和醞釀,并非一朝一夕或頭腦發熱的產物,因為一種藝術價值觀一方面淵源于傳統積淀,一方面又根植于生活的實踐,而很多人往往偏廢于一面或者把二者簡單機械化的理解。而徐建明在全面把握傳統精神、掌握傳統技巧的同時強化寫生的重要性,把學院里面對景寫生的很多技巧、觀念以毛筆、宣紙為載體和媒介呈現出來,形成有別于傳統畫譜的新章法、新圖式。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在于能夠有效消解傳統筆墨程式的桎梏,同時發揮傳統筆墨本體價值,強化心靈與自然感應而激發畫家精神上想象力、創造力,在對傳統技巧揚棄中營造更加鮮活生動的意境,實現藝術語言乃至繪畫風格的自然形成。徐建明經過幾十年的藝術積淀,承接山水畫傳統的藝術理念而不是簡單的技巧或圖式,通過生活感悟與傳統學脈的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讓自己的藝術圖式在取得傳統法理上的認同同時滿足時代創新上要求,這既是對民族藝術的價值守成與捍衛,也是對傳統符號的秩序調整與機變。 總之,徐建明的可貴并不僅僅在于他個人山水畫風格的取向,更表現在他能夠自覺的發掘傳統價值與時代因素相契合的交叉點,并以此作為“新”與“舊”轉換樞紐,實現自我藝術追求和個性表現。這都是他“古其筆墨,新其形制”藝術觀的集中體現。所謂“古其筆墨”,既是“要通過數十年的古代藝術形式的研究,獲得中國畫藝術的基本血脈基因和科學靈活的表現手法?!彼^“新其形制”即是“建構于‘古其筆墨’基礎之上的形制塑造”。二者相互貫通,形成新的形制體系,而學脈卻是源于從古至今的千萬畫人的文化積淀。激活傳統山水畫精神內涵引導山水畫家可持續的發展、創造,續寫輝煌是時代賦予每一個山水畫家的挑戰。徐建明作為當下江蘇山水畫家的代表人物,他已然用畫筆為我們這個紛繁的時代作出了自己精彩的回應。
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助理 東南大學藝術學博士后 黃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