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盧沉: 1984年,周京新的《水滸組畫》問世,以其獨特幽默的畫風,極度夸張的造型,引起美術屆的關注。不少人受其影響,至盡仍可見《水滸組畫》式夸張手法出現在展覽、出版物中。當時,作者還是一個尚未畢業的20來歲的南京藝術學院學生,初出茅廬就身手不凡。 雖然在人物畫創作中追求造型趣味,并非始于周京新,但在中國畫走向現代,造型語言個性化的浪潮中,他是一個搏擊浪尖的弄潮兒。 周京新以他旺盛的創造力,不斷推出新作。結合不同題材,從工筆到寫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或強調用筆,即興涂抹,老辣奇崛;或追求水暈墨趣,隨意滲化,平淡天真。畫傣族,筆墨簡靜,色彩明麗;畫藏族,純用干筆勾皴,潑辣粗獷。大幅獲獎作品《揚州八怪》又是一種面貌:構圖新奇,造型十分講究,古質典雅,很好地把握了這幾位中國古代藝術大師淡泊、自適、精思、善悟的睿智氣質,在北京展出時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周京新無論古典題材、現代題材,無論大幅小幅、工筆寫意,畫得都很輕松。筆路寬、應變性強,這充分顯示了他扎實的造型根基和創造才能。同時,在題材及畫風的不斷變更中,也透露了他不平靜的創作心志。 范迪安: (一)周京新要在新文化條件下解決繪畫與現實的關系問題,雖然他有過經學院訓練的水墨造型能力,但在當代整個藝術觀念變革的大潮中,他開始重新思考“繪畫何為”這樣的“元”問題,他意識到,繪畫與現實不是一種簡單的依存關系,而是一種對等關系,在這種對話中,繪畫對于現實,既有粉飾它的責任,還有呈現它、批判它、提升他的責任,它給予世界的應該是真實的現實。 在周京新那里,水墨語言首先要從被描繪的事物現象脫身,轉而形成一個新的自為的筆墨形象體系,也就是說,水墨語言應該處于“在”(與繪畫對象的關系)與“不在”(游離出來的獨立性)的中間地帶,他稱自己追求的語言境界是一種新的“寫”,這種“寫”與以往的“把毛筆當作鉛筆”、以造型為目的的是截然不同的,也與以往把程式化的“筆墨效果”當作標準有本質的差別,他所追求的“寫”的境界是努力“清理掉筆墨與造型之間那些模棱兩可的雜質”,達到“表現性與純粹性合一的水墨語言品質”,使“寫”的形象本身具有“深沉的精神和純粹的高貴”。 他所畫的人物內容與他所用的水墨語言蔚成新格,以他用水墨語言“雕塑”出來的模樣出場,宛如沖進水墨畫壇的“外星人”,無所顧忌地展現出它感性的張力。 (二)金陵自古多奇才,周京新堪稱當代金陵畫壇的一位奇才。他當年在水墨人物畫上筆出驚人,以極具個性的筆墨造型沖破傳統模式,彰顯創新膽魄,不僅成為金陵畫壇的藝術“黑馬”,也在整個中國畫界產生強烈反響。他的藝術一路走來,與其說是走向寬闊,不如說是走向精深,就像西方現代藝術先鋒派的做法一樣,將某種藝術形式不斷推向極致,成為獨樹一幟的語言。 周京新藝術的鮮明特征在于他的“純粹水墨”,在于他極具表現力的筆法墨痕,也在于他用單純的語言表達單純的人物。他的作品以水墨肖像為專攻,集中研究用筆的強度,將書寫性與塑造感結合起來,筆筆有感覺有造型,在筆墨的肌理和水色的暈化中疊印人物的身份與性格,強化了人物和筆墨的雙重存在。他筆下的人物漲溢畫面,直逼眼簾,讓人不能忽視那些生命的存在,可以說,這是一種筆墨的“直面人生”。 周京新為當代畫壇推出了富有現代筆墨表現力的“水墨特貌”,無論是以“近距離”視角關切的當代青年人,還是來自經典小說或戲曲故事中的“文學人物”,抑或他對當代農民形象的刻劃,都是一種以“水墨”為關切方式的表達,都如同一尊尊極富視覺質量的雕像橫空出世,將觀者的視線引到一個由“殊相”與“特貌”所交織起來的當代視覺性的水墨形象世界。在中國畫遭遇外來繪畫觀念沖擊的時代,需要畫家堅守水墨的底線和寫意的正典,但又需要畫家對水墨語言的屬性投以新的體認,在與毛筆、墨汁和宣紙這些“繪畫媒介”融為一體的狀態中表達新的水墨情感。周京新長期以嚴肅的治學態度精研傳統中國畫“以寫入畫”的精粹,將這一中國畫所特有的“媒介意韻”置放進今天的水墨造型領域,異于那種以“鉛筆主義”統領“水”和“墨”在紙上進行“唯造型論”的繪畫行動。他要解決的懸案是“墨的呼吸”,讓“水”的質性在筆的運行中得以澄明顯現,因為在他的藝術世界中,“水”是“墨”的空氣。雖然周京新沒有直接參與當代畫壇火熱的“表現式水墨”運動,但不可否認在繪畫觀念的層面,水墨的“可表現性”與“可實驗性”極大地激發了他追求語言個性的探索。在他的實驗里,不僅是“塑造性”,繪畫的“表現式”和“筆觸性”也是可以融于中國畫“意象審美”的開放體系,他理性地剔除了“表現主義繪畫”那份“主義性”的情感宣泄,代之以個性化的深入與沉著。他在“用筆”上所進行的不僅是筆線實驗本身,而是意欲達到真正的“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新感性境界從而在“破譯經典”中強化并打造“書寫”的“升級版”和“現代版”而創建起藝術家的“個人版”,在他的作品中,帶有呼吸感的“墨痕”潤渴交疊、有形無跡、虛中孕實,形成了一個指向純粹的“自家法度”。無疑,他的這種關切與創建正是他在現代繪畫理念下與古人對話、對自我對話的必然結果。 李小山: 我與周京新是大學同班同學,深知他厲害的一面:含而不露,暗中使勁,腳踏實地,又輔之以過人的才華,每每做出令人叫絕的事情。周京新其實比起很多名聲顯赫的畫家更有實力,他開創了一種當代的沒骨畫法,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找到了結合點,我到許多地方都發現不少他的跟隨者。周京新的招牌自然是他的《水滸》人物系列,這批畫很可能留在畫史上。他的畫正如他的為人,表面看來不活躍不招眼,但卻潛藏內在的智慧,充滿幽默的味道,就如我們在一起說笑話,總是他拔得頭籌。我這樣設想,如果把周京新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里,他會做出什么樣的藝術?我是指,如果他不是一個水墨畫家,而是一個廣義上的當代藝術家,他會成功嗎?我的答案有些模糊,但我又覺得,他身上暗藏的某些東西在等待爆發。 梁江: 周京新外表憨厚沉穩,內里卻充盈著江南靈性。1984年他在本科畢業創作中不太情愿地畫了一套工筆的《水滸組畫》,又一不小心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拿了銀獎。連同后來的《揚州八怪》,人們也印象殊深。不曾想,在他工筆和色彩不僅畫得成功,而且似乎可說成了一種樣式的時候,卻改弦易轍去畫“一種沒有線條的中國畫”。據他說,畫家干的不外是“擺弄毛筆的活兒,抓在手上的這支筆必須好好調教,叫它干啥就能干啥”。 很難把這種謙和樸實、不事張揚的秉性與他過人的才情鏈接起來。但,這又正是周京新,而且還是他的優勢所在。試想一想,沒有他這種豐厚沉實的底氣,他的“水墨雕塑”能搞出沉甸甸的分量嗎? 現在,周京新的情懷是水墨,是寫意。水墨豈止是黑白,何止氤氳濃淡?在他的眼中,分明一派五彩煥然,斑斕而耀目。水墨就是中國精神,就是正氣,這是一種何等的鋪張恣縱! 邵大箴: 周京新兼有學院教養和反學院派的拓新精神,他的性格謙和大度、藝術感覺敏銳超前。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他即以本科畢業創作《水滸組畫》一鳴驚人,獲得銀獎。作品白描線法精絕,形神飄逸,趣味超然,作品受到同行們的交口稱贊,被譽為“直逼陳老蓮水滸葉子”的鴻篇巨制……但他并未因此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敢于不斷突破自我,進行水墨新的探索,實踐他的“使造型呈現筆墨化,使筆墨具有雕塑感”的藝術理念。他注重個性的表現性水墨,在中國畫界和藝術院校中激起不小的波瀾,引起廣泛的關注。 劉驍純: 周京新的大筆寫墨從米點發展而來,他將點擴展為更濃重更有張力的寬筆寬線,筆筆水潤墨飽,滿紙酣暢淋漓,但筆痕十分清晰。他利用了宣紙特有的分離機制——潤筆相互疊加時如果控制得當,筆與筆之間會自然而然地相互分離,留出白線,使筆痕清晰。這種墨法見于齊白石畫蝦和潘天壽畫鷹的局部,周京新將其轉義后另辟蹊徑,將前人的局部語素全局展開,走筆更加狂放不羈,揮毫落墨滿紙縱橫,以此塑造他的表現性的城鄉人物。周京新用破墨比較謹慎,行筆常常并置,這使筆與筆之間的分離空間更大,因此更便于大筆的發揮?! ≡谥芫┬碌漠嬛校P法即墨法,墨法即筆法。寫墨之外,沒有勾皴。 這種墨法,與他畫中有力的點線面結構、虛實結構、人物結構、章法結構互相配合,使他的作品水墨淋漓之中內含筋骨。在“世紀墨潮”中周京新以寫墨獨樹一幟,并將寫墨推向了極端。 張曉凌: 周京新的水墨人物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并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并非因為他在題材上的幽默詼諧,而是在于他對傳統的成功轉換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周京新所面對的傳統卻不是一般人們所關注和思考的文人畫的“正統”傳統,而是“小傳統”,即民間版畫的傳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造型的趣味化。這是人們認為其作品幽默詼諧的重要依據。但這種認識是表面的。實際上,周京新的意義不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他在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西方造型意識下進行中國畫創作的時候,他的造型卻是純粹中國的,是非科學的,是感覺的和審美的。2.筆墨的線性寫意化。盡管中國畫的基本語言在于線,但周京新將之純粹化了。在他的作品中從沒有渲染,也不存在色塊的填充,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線,由此形成形體和空間。其筆墨及其變化都存在于線條的運動之中,為其畫面增添了生動與活力。3.色彩的民間化。在色彩的運用上,周京新去俗而不避俗。他的純粹來自民間的色彩與寫意化的筆墨構成和諧互補的關系。由上可知,周京新藝術的立足點是建立在中國畫自身延展的邏輯基礎上的,并且已經在中國藝術傳統的現代轉化上另辟蹊徑。這一點,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其價值。 尚輝: 周京新完全解構了“徐蔣體系”筆線加素描的中西融合模式。他的人物畫不僅來自于寫生給予他的豐富感性體驗,而且以他對于寫實造型的深入理解來表現人體的結構。但他完全舍棄了輪廓勾線,“用筆”體現在大筆觸的形象堆塑上。也即,他放大了“傳統”用筆的細節,“平”、“留”、“圓”、“重”的傳統筆法,都在他放大和因形而“變”、因墨而“變”之后獲得了鮮明的表達。他的“用墨”以淡為宗,在“淡”、“破”、“積”、“宿”幾種墨法之中交替變換,以此表現人體的結構與動態。 王鏞: 1984年周京新以工筆人物畫《水滸組畫》享譽畫壇,1990年以后轉入寫意水墨人物畫創作,主要表現現代人物,也繼續描繪水滸人物和戲曲人物。周京新在生活中是一位謙謙君子,在藝術上則是一條綠林好漢。他認為寫意是畫家的一種釋放,畫家以寫意的方式可以把平時沒有釋放的情緒都釋放出來。他注重個性情感以至隱秘的無意識心理情緒的自由釋放,并不注重簡化形式。盡管他知道梁楷的簡筆畫那種減法更難,但他更愿意用加法表現現代人物造型和心理的豐富性、復雜性。于是他杜撰了“水墨雕塑”的概念,即用筆墨或水墨肌理塑造有一定體積感或雕塑感的人物造型,不同于傳統的沒骨畫法,也不同于西畫的明暗素描,豐富了大寫意人物畫的筆墨語言。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