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應稼昌 江蘇新金陵畫派的發源地江蘇省國畫院,曾聚集了上世紀中國最具“前衛革命”的一群熱血畫家,他們以傅抱石為首,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為核心,開發了走向生活的二萬三千里的創新之路,震動了中國畫壇,從而也影響了幾代畫家。徐寧,這位頗具成就的中國人物畫大家,實踐了傅抱石“其命惟新”的藝術思想。80年代初,他擔任江蘇省國畫院人物畫研究室副主任后,在中國畫的創作和研究上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大展并獲獎,是深受世界各地藝術研究機構廣泛關注的藝術家之一。這次我們以“汲取文化精粹、探索藝術新路”為話題,對畫家徐寧進行了專訪。 問:徐老師,你是江蘇人物畫較有影響力的畫家。近幾年,你的繪畫藝術又有了新的飛躍,這是你創新理念的成果,你永不駐足地探研藝術的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畫藝術絢麗多姿的明天。就人物畫之緣和藝術經歷,請你談一談。 徐寧:作為一個專業畫家,在這么好的條件下,藝術上應該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我所理解的有所成就,不光是畫幾張畫,而是應該在作品的藝術形式上和藝術思想上摸索出自己的東西來。這幾年在這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我基本是自學出身,是社會實踐造就了我,通過各種藝術活動和自己的刻苦鉆研,取得了今天的成績。 當今畫壇百花齊放,風格多樣化。作為一個搞藝術的人來說,應該把自己最寶貴的年華、精力放在自己的藝術上,在藝術本體上下功夫,每個畫家要有自己的特色,這種特色并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藝術語言,這種語言既有傳統又有新意。這個路子很難走,畫家們都在往這方面努力,但真正做出特點和成就的,全國只有屈指可數的那么一批人。 我認為,必要的藝術交流還是需要的,藝術界應該多加強交流,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多花一些精力去研究一下傳統藝術、民間藝術、民族藝術。我現在這種年齡,應該好好地靜下心來,找對自己藝術的落腳點,我探索性地畫了一批藍色水鄉的作品,這些都是親身感悟所得。一個畫家要有自己熟悉的東西,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抄襲別人的東西,畫一些應酬畫、行畫是不行的,這是一般業余作者的要求,作為國家級的專業畫家,就應該多下苦功。 近十幾年創作的這批作品,陸陸續續與大家見面了,我的想法就是想從民間藝術方面吸收一些東西,這些作品有的是從傳統中吸收,有的是從國外藝術中來吸收,但民間藝術是一個很強大的藝術源泉,所以我就從江蘇的藍印花布和青花瓷等方面吸收一些藝術元素,摸索著畫了這么一批作品,爭取在有生之年在藝術上做一點小小的突破。 問:剛才談了藝術的汲取,你的藝術創作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從生活中來;二是從文化中來,這樣就決定了你的創作源泉和創作思想。你的作品始終是那么的鮮活和富有生命力,對此請你談一談。 徐寧:為什么考慮創作從生活中來,而民間藝術也是從生活中來,怎么從這方面入手來吸取這些民間的藝術元素呢?當今的人物畫不少都是一條路子,從古代的文人畫脈絡下來,實際不然,藝術是多元的,各種形式都可以存在,從民間藝術來汲取營養,歷代也有許多大家,如:林風眠、齊白石,還有國外的馬蒂斯。以前我們有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看不起民間藝術,認為民間藝術是草根藝術,不上檔次,比較俗,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從文化的起源來說,是勞動創造了文化,勞動人民從勞動中創造的文化才是藝術的根本源頭,經過藝術家的提煉加工,將藝術穿插進去,變成了高雅的文化。 經過多年的思索,我覺得江蘇的水鄉文化很少有人表現,而表現少數民族、古代文人雅士題材的則比較多。在創作上,畫家應立足于本,要創作自己最熟悉、最具本地域特色的東西,作為人物畫家,要想在人物畫上走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路,首先是從題材方面找對自己契合點。我們知道,畫江南風景的畫家有不少,但畫江南人物的卻很少,基本上找不到,我畫江南蘇州有代表性的藍色水鄉,這并不僅僅是服裝的獨特,而是與當地的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江南水鄉婦女的穿著打扮與她的文化、民間的生活習性都有關系,是一種比較雅的水文化特征,所以我以體悟性地用畫筆述說。我是江蘇人,多次到江南水鄉去寫生,熟悉他們的生活習性,并慢慢摸索出繪畫的表現方法,從形式到繪畫語言、題材等方面,解決了我的創作道路。 問:你很多作品都是從生活中來,也就是筆墨當隨時代,除水鄉題材外,也創作了很多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能否就去邊疆采風走向生活舉些事例? 徐寧:我的創作歷程要分好幾個時期。早期與大家一樣畫少數民族題材,到全國各地寫生,各個民族的人都接觸過。后一段時期逐步思考將題材個性化,并以江南為重點,在這中間也創作了一些主題性的作品,如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題材畫作。在搞這些創作中也經過了很多艱難,特別是到新疆、西藏等西北、西南地方,很多時候都是在忘我地作畫,不知疲倦,常常忘記時間,也有多次歷險的經歷,但我感覺將一生的精力投入到美術事業中還是很值的。 問:除了創作水鄉文化等題材的作品,你還畫了一些古代仕女,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就這方面請你談一談。 徐寧:最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就是古代人物。但作為一個當代專業畫家你不能老畫這些,應該多畫一些當代的人物。但傳統題材的作品很受群眾歡迎,家中可懸掛,群眾可欣賞,因為它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象征,所以我在古代人物畫,特別是古代仕女方面也花了許多精力,占據了一些時間,我感覺古代仕女畫比較抒情,欣賞作品就是欣賞藝術之大美,把作品畫得優美。優美不等于甜俗,我畫古代仕女盡量從筆墨、色彩上畫得清新淡雅一些。我經??匆恍┕糯奈膶W作品、古人畫的仕女,從中尋找一些值得自己借鑒的東西,古代仕女作為我繪畫的一種形式還是要適當的畫一些。作為一名藝術家,表現方法應該多樣化一些,因為觀眾的需求不一樣,欣賞的水準不一樣,但我認為主要精力還應放在探索、創新的方面。 問:你的少數民族題材中畫有一些駱駝、牦牛,有些作品好像采用了特殊的技法,是嗎? 徐寧:我在繪畫中盡量與別人拉開距離,即便是題材相同,但表現手法也要與別人不一樣,要給人感覺作品畫得鮮活生動,經常會不擇手段地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所謂的特殊效果、特殊技法,比如想朦朧一點,我就將宣紙打潮了畫,為了使墨和色彩能夠破開,我也會加鹽,加胺水,但作為職業畫家不能將這些作為主要的手段,這些方法只能是為主題服務,作為人物畫家應該將精力花在作品主題的深化和人物的造型典型化的基本上,不能光考慮用什么樣的特殊效果,那只能作為一個輔助作用。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