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顏子鴻 黃鴻儀先生的中國畫作品展覽將于2013年元宵佳節在家鄉晉江隆重舉辦,與此同時他的作品集也將舉行首發式。這是黃鴻儀先生外出求學與從事中國畫創作和美術評論五十多年首次回家鄉舉辦的匯報展,也是家鄉人民對這位鄉賢期盼已久的好事。 1942年,鴻儀先生出生于閩南瀕海的鄉鎮,家鄉安海美麗的云天、大海、古港、帆船、長橋、名寺、書院、老街、民居激發幼年鴻儀畫畫天賦和興趣,又有尊如師友、親如兄長的洪世清、洪世川兄弟的引領,使他進入日后盡情馳騁的美術創作領域。每每回憶這些往事,鴻儀先生都很激動。讀小學時,老師看他愛好畫畫就鼓勵他畫宣傳抗美援朝的漫畫貼在學校門口,引來許多人駐足觀看,這讓鴻儀畫興更濃了。課余為新華書店寫新書廣告取得了能隨意翻看玻璃櫥柜里的“小人書”的機會,這讓他感到不僅獲取了繪畫知識又練就了寫美術字的本領。他十三歲離開家鄉到集美中學求學時對畫畫愈發專注和執著。集美中學有寬敞明亮、教具齊全的美術教室,藏有大量中外美術書刊的集美圖書館,又有畫藝不凡、教學有方的美術老師陳禮義、曾良奎,他們的悉心教導,使鴻儀先生“如魚得水”,畫藝精進,畫作常作為示范或選送參加廈門市美展。他說:“集美中學是我藝術生命的搖籃,為我今后登上藝術征程備足行裝。”1958年,十五歲的黃鴻儀考入千里之外的南京藝術學院附中美術班學藝。當時正處于“大躍進”熱潮,學校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推行勤工儉學,一周在校內上課習畫,一周到工礦參加勞動。鴻儀深感習畫時間寶貴,他抓住一切機會苦練繪畫基本功,素描、水彩、國畫、圖案、創作等各門功課都成績優秀,每星期日還受學校委派輔導南京市少年兒童業余藝術學校的少年兒童學畫,還參加省市、南京軍區“大躍進”的美術展覽陳列工作。鴻儀先生很珍惜這段學習經歷,他說:“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大大提高我的藝術表現水平,也提升了我的社會工作能力,為日后步入社會用畫筆服務大眾準備好條件。” 附中快畢業時選擇日后以何種藝術形式從事美術創作是鴻儀先生面臨的課題。也就在此時,他聽了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講授“中國畫特點”的一堂課,潘先生的學識、成就、人格深深震撼著鴻儀,使他愛上了中國畫。1961年,他如愿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在謝海燕、俞劍華、陳大羽、李長白、沈濤等名師辛勤教導下,他系統地學習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各種中國畫表現技法,全面地掌握寫意、兼工帶寫、工筆畫藝術表現語言特點?;貞浽谀纤嚵曀嚨娜兆?,鴻儀先生深感“筆墨功夫有明顯長進,對中國畫理論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如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遷想妙得’等古代畫論就是在歷次創作實踐中得到理解和深切的體悟”。鴻儀先生對此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那是1963年由亞明教授帶領同學們在宜興分水墩與農民“三同”體驗生活時,鴻儀先生看到一戶農家窗口擺著幾只大碗,碗里栽著秧苗,他心頭一亮,這豈不是反映農村普及科學實驗的好素材嗎?于是畫了許多速寫,經過遷想與反復構思,創作出國畫《新苗》。畫中三位戴紅領巾的少年趴在窗口往屋里看,屋內上方掛著一串串稻穗,桌上有多只青花大碗培育著許多秧苗,每碗都插著溫度計,椅子上擱著主人外衣,口袋里露出筆記本,畫面創意新穎、構思巧妙,真實地反映了農村大搞科學實驗的時代特點。這幅作品被全國多家報刊選登,被選送參加第四屆全國美展,著名畫家錢松喦在《文匯報》上撰文推介,《兒童時代》選作封面,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配了長詩,是一幅很有影響、享有很高評價的作品。黃鴻儀先生談到這幅大學期間參加全國美展的作品的創作實踐時說:“《新苗》的創作實踐使我認識到中國畫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寫自然之性,亦寫畫者之心的意象特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關紐是‘遷想妙得’,畫家慧眼在客觀自然發現美,在表現自然物象時不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其內在的神情,這就要靠畫家內心的體會,把自己的想象遷入描繪對象內部,使對象形象浸染著作者的情思感情,此叫‘遷想’。經過作者一番艱辛曲折的熔鑄、釀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既把握了被描繪對象的神情,又寄托著畫家的審美理想,則可‘妙得’動人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鴻儀先生說他更加重視中國畫理論的學習、研究與實踐。此后黃鴻儀先生1976年10月發表在《人民日報》粉碎“四人幫”萬眾同慶的大場面速寫《南京的熱潮》,以及后來創作的《春風》、《笑問客從何處來》、《橘頌》、《愛》、《彝家豐樂圖》、《峽江春曉》、《春山積翠圖》、《鄭成功臺灣受降圖》等都先后參加國內外大型畫展,并分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中國畫》等全國性報刊發表。這些作品有的有力地駁斥“臺獨”謬論,有的真誠地歌頌真善美。談到這些作品,鴻儀先生說他期望這些藝術形象能真正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性。 鴻儀先生1979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還受聘為華僑大學藝術系副主任。從學生時代到畢業后在文化部門工作,1973年到《江蘇文藝》任美術編輯,黃鴻儀先生雖然在許多單位工作,但一直力行在遵循繼承優秀繪畫傳統、尊敬師長、熱愛人民、鞭笞丑惡、弘揚真善美的美術創作和藝術評論道路上。他認為中國畫歷史悠久,有豐富的藝術傳統,古今畫家都曾認真地學習研究前人創作的藝術精華,“借古以開今。”他把進畫院當成大學時代后又一大課堂,鴻儀先生在其論著《一畫開天》自序中無限深情地說:“我在南藝學習畢業再到省國畫院工作,一直有許多德藝雙馨的畫家對我教導與關心,其恩澤惠潤我終生,使我懂得一個畫家不僅要有過硬的筆墨功夫,更要注意品德修養與自覺進行靈魂美的熔鑄。”江蘇省國畫院云集了國內許多繪畫大家,鴻儀先生說:“畫院畫家都是我的老師,歷代留下來的繪畫珍品更是我的‘老師’,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朝元仙仗圖》、《富春山居圖》等,我都對其作者深入研究,也對畫卷詳細揣摩、賞析、習摹,還遠赴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等繪畫藝術寶庫觀察、臨摹,全面研探中國繪畫傳統表現技巧。”鴻儀先生一貫奉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之路,他克服自己身體多病的困難,千里迢迢到川西藏羌地區、西雙版納、閩南僑鄉、蘇南浙東等地深入生活,收集創作素材,創作了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我們欣賞鴻儀先生的作品時,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作品中所蘊含的學院嚴謹的畫風,富有傳統的筆墨功力,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和深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認為畫家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上述提到的《愛》、《笑問客從何處來》、《新苗》、《彝家豐樂圖》就是黃鴻儀先生在平凡中發現美、表現美的生動實踐與豐碩成果。 幾十年來,黃鴻儀先生不僅辛勤耕耘在中國畫創作的沃野上,還孜孜不倦對中國畫理論深入研究。我們看到他對中國畫理論研究大致從四個方面展開:(一)對中國畫藝術本體理論的探索,撰寫了《論中國畫“內美”》、《論中國畫程式》等數篇文章。(二)指出歷代有作為的中國畫家在具備過硬筆墨功夫的同時更重視自身品德、氣度、學養、情思、趣味的修養與熔鑄,并撰寫了《中國畫家的靈魂熔鑄》、《李可染與“學藝五德”》等文章,在美術界提倡畫家重視品德素質凈化與精神境界升華的良好風氣。(三)經過全面細致的研究得出,凡是意出古今、獨樹一幟、彪炳于世的國畫大師、大家,必定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強、自尊、自信的精神和時代、社會責任感的自我意識,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精英和代表。這些評論獨具己見,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和體會,推己及人,故能絲絲入扣,言中要津。這些精辟的論述,結集為《現代中國名家研究論集》。(四)對繪畫流派(畫派)進行的系統研究,推出專著《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研究》(韓國版)與論文《新金陵畫派》等,這些理論上的探究大大有助于美術史建設和中外藝術交流與繁榮中國畫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理論家馬鴻增先生早在1997年《現代中國畫名家研究論集》序中就評說:“黃鴻儀是一位精通筆墨的中國畫家和兼擅美術評論的評論家,其文具有宏微結合、分析透辟、品評合度的特色,我佩服他既能揮毫潑墨,不斷推出書畫佳作,又能寫出好文章,他為人忠厚,襟懷坦蕩,虛懷若谷,謙虛謹慎,我同他相友二十余載,深知他在這兩方面所付出的辛苦與心力多于常人。畫界‘一身二任’者固然不少,但能達到如黃鴻儀這般評論水平的卻不多見。”捧讀江蘇省國畫院2010年匯編的《江蘇省美術史論家文叢》內黃鴻儀先生二十五萬字的《一畫開天》,書中二十七篇文章具有探究傳統、求真務實、弘揚藝德、品評名家的鮮明特色。全書充滿正氣、才氣和生氣。鴻儀先生在撰寫評論文章時要求自己從畫家的視角對被評論畫家的生平、藝術特色進行較長期的深入研究,做到資料翔實、分析中肯、評論準確、定位妥帖。這本書我不止看過一遍,每看一遍都受到很多教益。我想用書中鴻儀先生評述畫家李長白、陸儼少、李山、亞明四篇文章的題目中各取一句來說明我讀后的感受:煙云獨旨,萬千豪情入筆端;虛靜澄懷,筆所未到氣已吞。 鴻儀先生現在是江蘇省國畫院理論研究室主任、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館特聘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晉江書畫院名譽院長。他雖然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但一直心系家鄉,情結深厚,對家鄉美麗的山川名勝、歷史人文、風情民俗深藏胸臆。從20世紀60年代他陪同洪世清先生在安海寫生到70年代末改革開放創作的《笑問客從何處來》;80年代任華僑大學藝術系副主任,帶領學生走遍閩南寫生采風;90年代為反擊李登輝“臺獨”活動創作的《鄭成功臺灣受降圖》,還有表現閩南鄉村常見生活場景的《愛》之親情,都是表現家鄉的事、家鄉的人、家鄉的情。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這幾年他頻頻回鄉采風寫生,我能有幸陪侍在旁學習討教,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畫藝、畫品和人格修養的可尊可敬,更加體會到他對家鄉的殷殷深情。我們將從此畫集中欣賞到他很多描繪家鄉題材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對我說,家鄉的歷史、人文、山川很多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總結、創作,特別是閩南民居很有特色,應該探求對它的表現技法,他說他將繼續把收集的家鄉生活素材整理創作出新的作品。此作品集的八十余幅作品只是配合鴻儀先生此次回鄉舉辦的作品展覽而出版,不能讓我們見到鴻儀先生五十多年來美術創作的全貌,今后希望他有更多的作品展示和更全面的作品集出版,深信這不會讓我們期待太久! (作者為晉江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晉江書畫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