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01-08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王睿 在“江蘇省女畫家美術作品展”開幕式上,陳修范先生引起了我的注意。當時她正代表女畫家致辭,身著一件乳白色休閑外套,看上去清雅隨意、精神抖擻,她的發言語調激亢,博得了一片掌聲。 經尹石先生介紹,我結識了這位花甲老人,并一道參觀了展覽。 陳先生告訴我,這次展覽是向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的獻禮,也是多年來最能展現江蘇女畫家實力的一次作品展,是非常成功的。作為籌劃組織者之一,她感到欣慰。 參觀完展覽,陳先生引我到安靜的美術館會議室,談起了自己的經歷和創作的一些感受。她自幼受父親陳之佛教授的教誨,打下了扎實的繪畫基礎和純真的藝術素養。1950年考入蘇州美專(后改為華東藝專),1955年畢業,先后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任美術編輯達20多年,直至1978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開始了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 為繼承父親發展工筆花鳥畫的遺志,她一面讀摹古代優秀花鳥珍品,精心研究、臨摹父親遺作,一面同丈夫李有光教授一道赴各地植物園、動物園、觀察、感受、寫生、創作。 山東菏澤的“牡丹之鄉”,廣東、福建的南國綠色森林等地都留有他們的足跡。大自然中那陌生的花草、叫不出名的禽鳥充滿了新鮮感,使他們興奮、激動。 她說:“在領略美的同時,使自己的感情與自然界中的表現對象相互滲透融化、通過形象思維、感情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審美思維和潛意識思維,從感受感情深層升華成作品的意境。”“在深入生活中會不斷遇到新的課題,已掌握的技法難以表現自己的新感受,迫使你去不斷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技法,以求得到新的收獲。” 他們體會到大自然是花鳥畫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藝術創新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方能達到搜妙創真的境界。 記得我在第六屆全國美展上曾見過陳修范先生和李有光先生合作的一幅《瑞雪》,可謂參悟造化之佳作。 畫面上出現一派粉妝玉砌的世界,竹林中挺拔的竹竿沒有被雪壓彎,竹葉上掛滿蓬松的白雪,寒風和飛雪更顯出竹的精神,風吹竹葉簌簌抖落的玉屑般的雪末兒,引來了一群覓食的寒雀,在生動的情趣中寓蘊著一種剛毅的精神,令人思緒紛紜。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臨近午時,我們走出美術館。當我要幫陳先生叫車時,她拒絕了,她說她喜歡步行,既鍛煉身體又可思考問題。 下午,我如約來到陳先生家。這是一套未曾裝修的老房,一些老式的家具,滿柜的書籍及散落在畫案旁的紙張畫稿,無一不使人感到一種清淡雅致的氣氛。她告訴我,家里只有她。李有光先生到韓國辦畫展去了,子女們也都在外面不?;貋?。陳先生拿出瓜子、糖招待我,然后拉家常一樣談起了她的父親、母親、丈夫、子女。 同在畫展上發言的那個器宇軒昂的她判若兩人,令我曾一度忘卻她是一位畫家,直到站在畫前,談起作品才又感受到她是畫家。 陳先生的工筆花鳥畫傳神精妙,格高氣清,真情真性,風韻天成,畫無巨細,均能令人澄心滌慮,氣爽神怡,陶冶真善的情操,可謂得陳之佛畫派的真傳。她的《南國之夜》以粗大樹干和爬繞在石崖上樹根為畫面主體,樹與根用勾染法,石用積水法,微露的樹葉用沒骨法,天空一輪皓月用烘托法,石上棲息的小鳥則用雙勾填彩法。由于來自現實生活的感受,故不受成規套法約束。“以意運法”根據不同表現對象采用不同表現手法,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全畫青灰色的色調顯出潔白的月亮和桔黃的小鳥,一番寧靜、安謚、神秘氣氛,使不同技法所表現的不同對象和諧地統一在這夜的意境之中,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她的《寒月》《幽香》等都是對自然參悟、孕構而成具有嶄新意境的工筆花鳥畫,為工筆花鳥畫創新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正如陳先生說的,“畫無恒法,學無常師,在繪畫藝術的長河里,只有大膽地去探索新的水源,才能使它匯成大江,聚成大海,藝術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傍晚,陳先生留我吃晚飯,我推辭不過便應了下來。想不到陳先生還燒得一手好菜。她說:“家里的飯基本都是她做。外面是畫家,回家是主婦,過去伺候父母,后來服侍丈夫,再后來又撫養兒女,就這么過來了,也不覺得什么。” 陳先生竟如此的平常。她,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慈母、一位賢妻??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