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畫如其人,一點不假。觀著名花鳥畫家陳修范先生的畫作,那格高與氣清,平淡與脫俗的品位與其所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一致。她為人或治學,無傲氣而平易近人,無浮躁之心而執著地對待繪事,一生孜孜以求,研究畫法畫理只為厚積薄發,但求抒寫真性真情,這在當今的社會,不能不令人感佩。
陳修范,1934年生于江蘇南京,祖籍浙江慈溪。1955年以優異的成績從華東藝專畢業后,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等職。1978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專門從事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和研究,幾十年來,探索求新,寒暑不輟,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并獲獎,許多作品被出版或被收藏?,F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當代工筆畫學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暨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婦女人才工作委員會理事,陳之佛故居文保所顧問。由于在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1990年被美國西南大學特聘為研究委員,1996年獲美國傳記研究所“金碟成就獎”。個人小傳與業績被《中國美術年鑒》《世界華人美術年鑒》等三十余種辭書載入。
陳修范先生乃已故著名藝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工筆花鳥畫大師陳之佛先生之女,她自幼得其父教誨,耳濡目染,心摹手追,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蘊育了較高的藝術素養,這些因素也使她終生受益,鑄就了她一生的畫路和追求。由于她師法的高起點,因而從一開始即不同凡響,其在華東藝專的畢業創作便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選中出版,陳修范先生也自此踏上了繪畫創作的漫漫求索路,并最終選擇了工筆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
對待花鳥畫的創作,陳修范先生除了精研傳統以得規矩法度外,又迷戀于自然真花真鳥的觀察與寫生,在自然的真實中去尋覓新的章法布局和新的情境意趣。山東菏澤的“牡丹之鄉”,廣東、福建的南國綠色森林、太湖、雁蕩??的湖泊山川以及植物園、動物園都留有她的足跡,就連大自然中那不知名的野花小草,也讓她為之動情,并作為筆下的表現題材。在對自然的感知中,在不斷的繪畫實踐之后,陳修范先生每每感悟于心,她說:“在領略美的同時,使自己的感情與自然界中的表現對象相互滲透、融化,通過形象思維、感情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和潛意識,從感情深層升華為作品的意境。”表現大自然,會不斷遇到新的課題,新的生活自有新的感受,為了表達這種新的感受,陳修范先生不停地豐富著已有的傳統繪畫的表現語匯,使筆下的作品屢出新意,變化古人。
作品的新意是陳修范先生一貫的追求,她認為:“畫無恒法,學無常師,在繪畫藝術的長河里,只有大膽地去探索新的水源,才能使它匯成大江,聚成大海,藝術的探索是永遠止境的。”敢于突破,勇于開拓是一個畫家終能走向成功之巔的優秀品質。統觀陳修范先生的工筆花鳥畫,即會體味到蘊涵其中的深厚傳統功力與學養,又可以明顯地發現作者在題材、造型與技法上的匠心獨運。作品《初雪》可謂參悟造化之佳構;《南國之夜》以粗大樹干和爬繞在石崖上的樹根為畫面主體,樹與根用勾染法,后用積水法,微露的樹葉用沒骨法,天空一輪皓月用烘托方法,石上棲息的小鳥則用雙勾填彩法,技法的運用全依對物的感受與畫面的表現需要,不受陳規套路的約束,取得了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寒月》《幽香》等都是對自然參悟、孕構而成,不僅巧妙地表現了不同的意境,還為工筆花鳥畫創新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作畫之道,來不得半點浮躁,要想畫得到位、精妙,需要畫家耐得住寂寞,作潛心的研究。畫史上的石濤、八大、漸江正是在寂寞中修成大家。倘若畫家整天忙著跑筆會,常常想著拿畫去換錢,去拉關系,這樣的畫家終也難成正果。陳修范先生是一位專注于畫畫的畫家,整日里伏案精琢,慘淡構制,不善張揚而默然成事,她安貧樂道,含英咀華,做人為藝,淡于名利,這便是陳修范先生事業成功之秘。她的品性正如她筆下的初雪、寒月、冬梅、青竹,情真、意遠而超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