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8-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周積寅 在中國山水畫壇上,有一批具有才氣的中年畫家,他們勤奮刻苦、大膽探索、勇于創造,開拓出各種藝術天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拓則是其中之佼佼者。 數十年來,他堅持了一條研習傳統——深入生活——求變求美——不斷創造的藝術道路。觀其作品,可歸納為“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他的繼承學習階段。早期,受業于李樺、力群,從事版畫創作。自江蘇省國畫院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名聲大振以來,許多中青年畫家受其熏陶、感染,華拓也不例外,70年代起轉入到山水畫創作方面來。師從錢松喦、亞明、宋文治諸大家,得其三昧。又對歷代各種流派的山水名作加以研究和臨摹。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此期,雖然能熟練地運用古人和今人的筆墨技法來描寫現實生活,但總體上看,基本上是屬于江蘇山水畫風的秀美之作,與他人距離拉得不大,故尚未形成“處處有我”的鮮明突出的個人藝術風格。 第二部“曲”,是他的突破獨創階段。這是華拓一直在思索與實踐的課題,完成這一課題是在80年代。1984年,他獲得兩次機遇,一次應青海省文化廳之邀,一次隨中國作家、藝術家訪青代表團,赴青海高原訪問、游歷。遼闊博大的青海高原,是偉大的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昆侖之雄姿,祁連之雪峰,原始森林之荒蒼,柴達木盆地之浩瀚,戈壁之茫茫,??如此神秘、壯美的景觀,震撼著他的心靈,使他激動得廢寢忘食、樂以忘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創作欲,要把對母親——祖先——中華大地——人民的一種最誠摯的愛升華為藝術美,凝聚在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的色彩太美了,四個月的實地寫生,使他完全浸沉在山水之性即我性、山水之情即我情的物我兩化的境界中。不時爆發出一束束靈感的火花,深感繪畫不應局限于古人的陳法和今人的經驗,打破了自己平常慣用的筆墨手段,只要能寄情于景,以景寫情者,只要能表現最美的最激動人心的畫面者,什么技法都可以使用之。他畫了許多寫生稿之后,經過一番藝術加工,創作出一幅幅沁人肺腑的神品之作。在南京展出后,轟動一時,觀者無不異口同聲地稱贊其畫風大變,以艷麗奪目的青綠設色為主的山水畫脫穎而出,在江蘇山水畫苑中增添一朵奇葩。 中國畫最早是重色彩的。南朝宋·宗炳說“以色貌色”;南齊·謝赫說“隨類賦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有相當復雜的色彩;望都一號漢墓壁畫上更有比較燦爛的色彩;傳說南朝梁·張僧繇全用色畫山水,稱沒骨山水;其后有唐·楊昇直至明·董其昌繼承了這一傳統。隋·展子虔的青綠山水、唐·李思訓父子金碧山水,其色彩的艷麗真是無以復加。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色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王翬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清暉畫跋》)惲壽平也說:“青綠重色,為裱厚尤難。??運以虛和,出之妍雅,纖得中,靈氣惝恍,愈淺淡愈見厚,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畫法之一變也。”(《甌香館畫跋》)闡述了青綠設色的要旨。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成一家法。這種青綠為質,泥金為紋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源出于展子虔,繼承發展了六朝以來以色彩為主的表現形式。當中唐水墨畫興起以后,色彩便居于次要的地位了。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對于色彩已不重視,而五代荊浩更是重墨,在《筆法記》中就不講色彩。到了兩宋,水墨淺彩的山水畫占多數,但也出現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趙伯駒《江山秋色圖》卷青綠山水那樣的杰作。元明清,水墨寫意山水畫十分發達,王翚的青綠山水雖有一定成就,但作品不多,青綠山水畫技法幾成絕響。華拓則來了一次“文藝復興”,將中國山水畫色彩的運用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繼承傳統青綠山水畫用色的前提下,又汲取了張大干的潑彩畫法、錢松喦的小青綠畫法,并從油畫、水彩畫中受到啟迪,創造了自己的繪畫語言:注重審美主體情感的抒發,強調意境,以寫實手法代替裝飾性,用書法筆法入畫,色彩艷而不俗,形象自由活潑,反映風土人情,生活氣息濃郁,有很強的時代感。這就是華拓的一家之法。 第三部“曲”,是他的不斷深化階段。清·鄭板橋云:“作畫之前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引自《中國畫論輯要》)這是說,在作畫前不必受某一格法的限制,這樣才有可能創造更新的格法。華拓正是有著這種不斷創造的精神。特別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又比以前更加深化了一步。當然,仍然處于上下求索之中,但已得到不少批評家的贊許。 他的山水畫題材多樣,手法多變。無論是青海高原、長白天池,還是江南水鄉、苗家村寨,都能運用不同的筆墨色彩,表現不同的對象,呈現著嶄新的意境。 他常喜歡在以青綠為主調的畫面上,安排一些不規則的大小不同的色彩點點,好像西方的點彩派。這種帶有浪漫主義的感情色彩,無不給觀眾留下了豐富想象的余地:或似天女散花,或似畫龍點睛,或似天然寶石,或似霞光反照,或似節日盛裝??把江山裝扮得更加美好。它所呈現的各種妙境,頓使畫面更加活躍起來。雖實際生活中未必處處有此景,但在人們理想中希望處處有此景,這就是由自然美升華了的藝術美。 傳統的青綠山水是畫在絹或熟宣上的,而他是畫在生宣上的,所取得的藝術效果顯然有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青綠山水畫法中糅合了水墨寫意或潑墨或潑彩或沒骨的畫法和趣味,顯得精工之極又有逸氣。他創造了一種介于工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其色彩處理顯得比以往更加沉著、凝重而清氣流衍,線條的筆法更見功夫,細巧求力、剛柔相濟、疏密有致,有著音樂般的韻律感與節奏感。特別是他苦心經營所作的長篇小說式的《大寧河圖》卷,堪稱精品中之精品。在形象的描寫上,實行宏觀的總體的把握,做到“胸中自有雄師百萬”。注意細節的刻畫,以高度提煉的結構程式進行寫實。在空間處理上以游動視點將高遠、平遠、深遠、闊遠加以靈活運用,十分重視“勢”的表現與“起伏開合”。全卷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反映了大寧河兩岸山村改革開放以來所發生的新氣象,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變化萬千,既秀美又壯美,可與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卷相比美。 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評價華拓的畫是“不古不今,不舊不新”。一方面從理論上論述了繼承傳統與發展傳統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高度贊揚他的畫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而是有他自己的新面目(不古、不舊),但這種新面目又是從傳統(不新、不今)發展變化而來的。繼承傳統就是要與古人縮短距離,汲其精華。發展傳統就是要與古人拉開距離,距離拉得越大,個人風格就越突出,成就就越大;發展傳統就是要變,每變一次,更上一層臺階,譜寫出新的樂章。華拓是一位善于勤思通變的藝術家,他變出的“三部曲”,已成為輝煌;藝無涯,變亦無涯,人們期待的是他未來的“新三部曲”,將變得更加輝煌。 1997年8月于金陵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