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趙本夫 在華拓先生的山水畫里,看不到怪石奇峰,也很少玲瓏剔透,撲面而來的是渾厚、圓融、質樸和自然。這是畫家眼中的山水,更是心中的山水,或者說就是他自己。這是一種藝術境界,也是一種哲學境界,屬于東方的哲學境界。如玉,如中醫,如太極,如黃土地。沒有激烈極端的東西,只是溫潤、平和、從容、舒緩,卻讓人感到勢大力沉,山水中藏有萬千氣象。那力量是暗含其中的,是一種內力,含而不露,引而不發。這是個真正有力量的畫家。就像寫文章,有人喜歡劍拔弩張,時作驚人之語,甚至喜歡嵌幾個誰都不認識的冷僻字,這是因為做不好文章才裝神弄鬼。其實,能用淺顯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容,才叫功夫;能用最明白的話說出深刻的道理,才叫玄妙。就像做人,張牙舞爪,咄咄逼人,大半是虛張聲勢。真正有力量的人,他的常態肯定是內斂和平靜。但這并不意味著華拓先生的畫滯重,渾厚和滯重是兩個境界。相反,他的渾厚質樸的畫作中,恰恰有夢幻般的意境,亦真亦幻,亦古亦今,虛實相間,迷離朦朧。其實,真正好的藝術作品,不管是繪畫、書法,還是文學、音樂,乃至建筑、雕刻,都應當有夢幻般的感覺,有詩的品質。 看得出,華拓先生很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而且多年來一直在固執地求索。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總會尋找自己和別人有什么不同。你只要找到自己,別人才會找到你。但有些人也在畫,也在寫,卻不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哪里熱鬧哪里去,什么都沒落下,追風趕潮,風光一時,看起來很聰明很機靈,卻恰恰少了一點愚拙。古往今來,做成大事的,都是愚拙之人。感動中國幾千年的,幾乎都是愚人的故事:精衛填海、大禹治水、夸夫追日、愚公移山??李可染有個朋友去見齊白石,回來后問他有何印象,那人說我看他像個傻子。李可染哈哈大笑。這就對了。在華拓先生的山水里,我們也看到這種愚拙之氣,甚至童稚之氣。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斷然成不了大器。 據說華拓先生喜歡看書,時不時逛逛書店,買些詩集、小說之類文學作品閱讀,聽后頗為驚訝。因為聽說有些畫畫、寫字的人是不讀書的,他們大概以為繪畫、書法只是個純技巧的東西,當然大謬。前些年,我去大西北體驗生活,經過一個大城市時,看到晚報上有個消息,說次日某處有個大型畫展。我不懂畫,卻喜歡看,早年讀過東西方美術史,國內外也看過一些著名博物館和名家書畫展,是想從中汲取營養。在西方有一種說法,說畫家的觀念要比作家超前一百年,我不太相信這個話,但我相信藝術是相通的。那天碰上畫展,當然要看看。次日進展覽大廳,迎門顯著位置掛著一幅《蘇武牧羊》。顯然,布展者是把它作為重點作品推薦的??晌铱戳艘谎?,不由啞然失笑。畫中的蘇武紅光滿面,身上的漢服鮮艷奪目,毫無破損,就連手中節杖和纓穗也一根不少。在他周圍,圍著一群肥碩的綿羊,或低頭吃草,或安詳靜臥潔白如洗,青草茵茵。這哪里是蘇武牧羊,明白是個幸福的老頭!一看而知,這個人是不讀書的,不懂文學,也不懂歷史,只知有這個題材,卻不懂蘇武身困匈奴十九年,北海牧羊那種凄涼的心境,以及對故國、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這種所謂畫家,畫一輩子都沒有用。文學幾乎是一種藝術母體,古人作畫,配的是自己的句子,書家寫的是自己的詩作,皆是有感而發,發乎心聲。可今人作畫作書,多是用古人的句子。而且就那么幾句,看了叫人寒磣。我們一直在說和古代大家的差距,其實根本的東西就差在這里:讀書太少。華拓先生愛讀書,能以自己的詩作配畫,這是畫外的功夫,實在值得很多效法。并不是畫畫、寫字就能畫好、寫好的。我知道很多畫家、書家天資很高,可是修養不夠,如果能放下筆,坐下來靜心讀讀書,肯定會大不一樣。不然,真的會令人一聲嘆息。我并不認識華拓先生,門外談畫,不過信口開河。其實,你我輩寫文章的,也有致命缺陷,不懂書法、繪畫,能經常看看,也只能算一種彌補。古代士大夫,對琴棋書畫皆通的,做官又被罷了官,還可以去行醫,這叫素養。今人能有幾位? (作者為江蘇作協主席,著名作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