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來源:江蘇省國畫院 |
石延平 金陵畫派是產生大師的搖籃。特別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金陵畫壇,對中國當代山水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新金陵畫派開創期的大家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的“時代變了,筆墨就不得不變”的創作理念,為當代中國畫的創新實踐奠筑了藝術精神創作的思想內涵。他們對新金陵畫派的影響起到了青磐紅魚,薪火相傳的重要作用。在此,我想對新金陵畫派發展期的山水畫大師華拓先生的藝術精神,談三點認識: 一是在傳統基礎上的開拓精神 華拓山水畫的整體創作風格,是屬于在“金陵畫派”傳統基礎上的開拓創新。倘若我們把他近年來的山水畫創作藝術納入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大背景中去衡量和比照,就會發現,我們不論是用六朝人“傳神論”的美學觀來審視,還是用齊梁時大理論家謝赫的“六法論”的美學思想來比照,皆能洞察到華拓近年來的山水畫創作已達到了“入乎其內”,而又能“出乎其外”的新境界。當然,我們在討論華拓作品的審美性時更應該把握它的時代性與規律性。華拓山水畫中所表現的藝術美,是由他所存在的社會時空觀的價值理念所決定的。因其時代社會生存的作用,他的審美創作的旨意必然是從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的互相作用中轉化而來的。 在他的作品中為何會強調“青綠色”?這是解讀他作品的一個門徑。綜觀中國畫山水發展史,歷代大家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社會審美情趣在不同時期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和發展。古人常把“畫”喻為“心聲”,華拓的畫,不也是“心畫”嗎?華拓在青綠山水畫的探索與創新中,善于吸取前人的精髓:上至唐宋,下抵張大千、錢松喦,復又在西化色彩中多有涉足。他把古人的“尚形”之法,轉變發展為新的“尚意”之法。并巧妙的把西人的“寫真”之法,化解為中國畫的“印象”之法,他以色彩來闡釋中國畫的寫意性的精神內涵,以“以色寫真”,這些創意是他對當代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重大貢獻。 二是在意境表現中的創新精神 華拓在中國畫“轉型期”的創作中,以其沉著率意的整合性,卓立于當代的金陵畫壇。他作品中最具藝術魅力和生命力的,就是對秋景的繪畫中充滿著“春意”的深邃境界。他把人性與物性整合在“美的意象”中,而其人格精神潛隱此中。當然,這種“意象”的內在精神作為自己人生理念的特殊關照,在青綠山水間其意趣常被無聲釋放出來。他的這一形式與石濤上人的“運情摹景”的思維方式有異曲同工之處,從思維模式上來說,即是主、客觀的統一吧。 為了表達畫中的意境,華拓采用了多種藝術形式,有些技法已成為他創作的定式。如“大膽潑彩”,然后“勾、染收拾”,這是他解決整體與局部,筆墨與氣勢的“套路”。這一姿態的形式,一來解決了整體布局的氣勢問題,二來解決了局部畫面的效果問題。這樣的方法可達到遠觀氣勢、近看筆墨的作用。從80年代中期起,華拓便在筆墨之中大膽地糅合進重形、重色,以增強視覺上人們對生活中見聞的親和度,他以色彩的亮度與純度來沖擊觀者審美心理的愉悅感。他以自己特有的筆觸,在再現生活的藝術創造中,以色壯物,以色壯行,從而達到以色壯魄,以魄含意的隱含效果。這隱含的“意”,便是他的真胸意。以此尋繹出的“物象”精神,就是“以我觀物”的那個“情”也。因“情”而生發出的形象之壯美,便是他的意境。 三是東方意蘊中的“書卷”精神 觀華拓的畫有一股“書卷氣”撲面而來。“書卷氣”是文人畫中的最高品格,也是藝術家人生修養的最高形式,是學養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出的人格精神。一位畫家的作品都被人讀出“書卷氣”來,那是不容易的。因為“書卷氣”是造不出來的,它是人生歷練的整合。表現出的是人品、學識、胸次、游歷、士氣等。關于這點,我們可從華拓的《太平湖中》、《9日莊圖》、《秋艷》、《太行犁耕圖》等作品中讀得。應該說,這些作品都是他的“心聲”,從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內涵,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儒、道、釋”精神的理解與體悟。 這些相互對立而又互融的感悟后,它必然會形成一種人生觀在作品中折射,并不經意地在作品中凸現之。華拓的藝術實踐展示給世人的藝術精神,是偏于內安的以和諧的“凈美”為歸宿的東方精神。多年來,華拓在振興新金陵畫派“發展期”山水畫的工作中是功不可沒的。我們相信,以華拓的真誠、睿智、實力和他的創新理念,一定能把江蘇的山水畫創作帶上一個新的高峰。 (作者為當代著名美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