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供職于江蘇省國畫院以山水畫名世的傅二石先生,雖屆古稀之年,而童心未泯。這童心往往通過豁達樂觀坦誠寬厚的本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通過那真實善良剛毅堅韌的心性,鑄熔到審美的藝術創造活動中。有趣的是,作為馳名中外的藝術大師傅抱石先生的次子,書香門第、名人之后,與他的兄妹們一樣,事藝而不為家學所囿,不甘于邯鄲學步、亦步亦趨,而是本于父輩“其命惟新”的精神,高揚起創造的風帆,力求在藝術征程中,各樹一幟,“各美其美”。二石先生長期辛勤躬耕于中國畫園地。擐甲揮戈、開掘藝路,已然形成了屬于一己的藝術個性。他的那些筆勁墨健、多姿多彩的作品,無疑為人們帶來了風味獨具的精神大餐。
或問,二石的山水畫藝術魅力何在,具體亮點何在?筆者試從四個方面加以觀照:
亮點之一是氣勢與氣韻交輝。
二石筆下的山水,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首在氣勢。那份磅礴,那份激越,那份厚重,那份軒昂,常常顯影于尺幅。勾勒皴擦,墨分五色,計白當墨,虛實相生,那種畫法畫理畫律,在二石的筆舉墨張中,紛紛為富于生命感的山水新圖式效力效忠。圖式一經鉚定,氣勢、神氣便緣圖而出。果真是氣勢奪人、神氣醉人。古人云“畫山水必神氣行于理法中,乃有生趣”,其言可信。二石作山水,已了然于畫中三昧矣!
欣賞二石一幅幅山水畫作品,掃視墨跡,我們不難感到畫家那種快利迅疾、難以阻斷的作畫狀態,那種“攫兔捕雀,迅若梟鴟。破浪劈流,易若靈犀。神行機暢,意到筆隨”的創造激情。在《山深云滿屋》中的干皴濕染,在《溪山無盡》中的橫涂豎抹,等等,都是上述解衣盤礴式的作畫佐證。說到這里,筆者得讓話鋒深入。即,不可忽視的是,在其畫作中所感受和足可稱道的氣勢,還另有氣韻相伴,因為有辯證關系的介入,兩者才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輝。如果只是“三下五除二”,大大咧咧澆灑筆墨,似乎得“勢”了,其實往往流于粗率,使形勢頓失。二石早期的部分畫作曾存此不足,此后卻翻然改觀,大膽落筆,小心收拾,美輪美奐。這位善于窮理、富于悟性的畫家,在鋪設山水使之拱立、蹲跳、潛伏沖霄、縹緲崢嶸的筆墨運作中,十分留意于韻律、韻致的拂煦和流布。例如畫幅《臨流撫琴》,漫寫而成的山巒,堅實而又多勢,與流動的大片云煙,與曲盡其態婀娜下行的飛瀑,與悠然怡然精心撫琴的老者,形成了動靜、虛實、疏密、剛柔等多層面的有趣對比,從而使勢中涵韻,韻中蓄勢。騰發于畫家筆墨中的氣勢、氣韻,渾然交輝,由此而強化了畫面的審美力度和感染力量。
亮點之二是壯美與優美交織。
從美學角度看,二石的山水畫,總體體現為壯麗、陽剛、粗獷、雄健之美。如執黃鐘大呂,引吭高歌“大江東去”,一派豪放。其筆下充滿沛銳之氣的山山水水,與那些“楊柳岸曉風殘月”式的秀潤、柔情山水畫,截然兩種格調、兩種境界。當然不可不看到的是,在造就壯美的赫然圖像中,不期而然地會派生出“優美”的倩影。他筆下躍然蹈高、逶迤成章的山巒,并非裸身橫空,常見植被覆蓋、行云纏繞。加上蜿蜒的小徑,隱約的房屋,行人的身影,不僅使通幅作品文脈暢和,更使畫面在彰顯壯美的同時,優美冉冉而出。作為美的一種特殊形態,優美與輕松、優雅、機敏、玲瓏往往貫通?!饵S山朝暉》即為顯性一例。向被譽為黃山三奇的“巍峨奇特的山石,蒼勁多姿的青松,變幻無窮的煙云”——這云、松、石三者,被作者藝術地整合于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前后顧盼、左右呼應的形象建構中,二石以自己對黃山的感受和體悟,充分展示了黃山既雄偉又秀麗的特色。
《雨過山色清》,那境界之清新、溫潤,非大筆、闊筆、神來之筆難以奏效。本著“享受大自然”的題旨,施筆“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運墨“奪天工之巧,泄造化之機”,一幅壯美、優美的畫屏頓被點擊而成。
亮點之三是寫景與寫情交融。
景與情的關系為審美的重要命題。如果對景的理解界定為被藝術容納表現的對象,那么,在作品中情和景的交融,就意味著被選擇的景乃是情的開掘,而被激發的情則是景的催化。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并因此涌現出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
二石的山水畫,顯然是在觸景生情的繪畫沖動中,情緒勃發、情志外揚的結果。當然,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作者的心智、愛好,決定這情感的走向,只有符合情緣的景象,才可能燃點起作者創造的火花。傅二石的大度、豪爽及其特定的人生經歷,無形地規范了他在“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旅程中,用感情取此舍彼的原則。真情昭昭、力摒矯飾的傅二石,其表現的期求和樂趣,大抵寄寓在厚重不遷之山、跡無定址之云、周流無滯之水的宇宙精神之內。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憋L狂雨驟的畫幅《煙雨泰山》,最見情景交融。作者在“文革”期間曾被誣為反革命而身陷囹圄,服刑于泰山北麓。當時每見霧籠山頭,則下雨有望,雨至竊喜,當可免室外勞役之苦。斯圖作為不堪回首的歷史記錄,銘刻于作者筆下,能不博人共鳴!
經歷過被迫害的二石,并未消沉,相反錘煉了他的人生。于是他對溫馨和諧、寧靜自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向往。與此頗有聯系的是,在他創作的大量山水畫作品中,特別鐘情于行云流水的表達。在這里情與景形成的內在邏輯是不難理解的。請看《泉落青山出白云》,畫面中的飛瀑、泉水、溪流、白云,虬曲伸張的青松,聳然屹立的山巒山峰,趣然譜寫了一支頌揚自然美的樂章。面對二石創作的一些精彩畫面,我們有可能生發出“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舒心感、愉悅感。
古代哲人、詩人詠云的名句,如“夢與白云游”、“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幾時拋俗事,來共白云閑”等等,這些關于“云”的聯想、遐想如甘泉雨露,滋潤著畫家的心田,并與畫家的情感聯袂,而被演繹為形態多變的藝術形象,傾訴著作者的審美理想。
亮點之四是傳承與拓展交流。
就總體而言,藝術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反映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她需要不斷積累和深化。積累,為代代相傳提供了保證;深化,為創造時代的藝術指明了路徑。包括中國山水畫在內的各類藝術的運變,概莫能外。
二石的山水畫,正是在承繼傳統、身系自然、求實求變求新求美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自身的藝術亮點的。對于傳統山水畫,他曾廣涉博采,特別是格調在大氣、壯氣一路的,更是力求領略奧妙、為己所用。對于其父游刃傳統而又另辟蹊徑、具有典范意義的創作實踐,他具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機緣;但又必須時時注意到傳承而不陷入藩籬,力求創造和發展。他深知石濤畫語的重要性:“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
因此,二石的創作實踐,始終在承傳與拓展的并舉交流中進行。使之暢通的潤滑劑則是生活和自然。他驅步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用生動的速寫將各處旖旎的景觀、生活的風情收入筆底。他體會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諦和樂趣。于是一幅幅凝聚著作者心血而又富于拓展意蘊的美麗畫圖,不斷翻新于二石的案頭。
2003年創作的《群峰出云圖》,畫面上呈現的那種蒼然、純然、恬然的景境,正是物我兩忘的筆墨留痕。自然山性往往是畫家心性的對象化。畫面群峰環抱起伏之勢,前后顧盼之態,與勁松、飛泉、行云相織,那種親近、親切、親和,不正是畫家胸臆的指向、時代脈動的走勢么!
另如2005年創作的《山深云滿屋》,盡管傅公抱石山水散鋒皴的影響約略可見,但意趣另生。主體山脈自右上而下行并轉成橫勢,自然映帶前后樹叢、山體。遠眺飛瀑懸練,近觀村舍人影,煙云繚繞、了無塵埃。此景此情怎能不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于一體。
他如給人以歡暢感的《黃山朝暉》,以圣潔感的《深山雪霽》,以歷史感的《青山無古今》,以異域感的《洛基山俯瞰》等等,也都是作者力求在探索中創新的階段性成果。
綜上我們可以做出一種價值認定,傅二石中國畫的大寫筆墨,是在面對大好河山而得其所哉地踔厲風發的。其中不乏亮點,而又集束為精酣神足。透過藝術表現層面,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種情結自然、心系無華的底蘊,感受到作者那種天人和諧、生態欣然的理想。這些也正是二石山水畫獨出機杼、贏得觀眾、享譽畫壇的重要因素。
2006年11月
(本文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