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君
甫一打開傅二石先生的畫作,很意外。眼前寬闊的境界、寬厚的情懷、穩健的筆致、明朗的情緒、內斂的氣質,全然不同于從潛意識里迅疾蹦出的傅抱石山水畫中筆致放逸、氣勢縱橫、水墨淋漓、激情賁張的藝術符號。
在人人爭相趨附于大師光環之下的今天,評價傅二石的作品,要連同其父傅抱石并以之作參照,這于傅二石先生是不公平的。因為,他是一個有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主張的人,他的作品已是一種自我的聲明。對于一個有“我”的人,任何一種強加的依附,都是對他的不敬。在第一瞬間將傅二石與傅抱石作一關聯,出于潛意識和不自覺。然而,此刻將之付諸文字,卻屬于有意而為了。因為,讀傅二石先生其人其畫,繞不過傅抱石先生,這倒不是要將傅二石先生置于其父的巨大光環下以增其輝,或者刻意較其長短,而是想通過傅二石先生對“我”的執意,看到畫家尋找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和意義。
關于“我”,字典里是有這樣一種解釋:“古代王室一年到頭只做兩件事:祭祀與戎戰。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他們把自己這個統治天下的部族命名為‘手持戰戈的人’,即‘我’?!笨梢姡拔摇笔且y治自己的思想王國并為之奮斗的。這個解釋用于傅二石身上相信最為貼切。生為傅抱石先生之子,傅二石比誰都幸運,從小耳濡目染,使他對中國畫有著得天獨厚的感知與認識。然而,身處巨大光環之下,傅二石比誰都艱難,父親成就巨大的藝術經驗,也一定最直接地干擾著他對“本我”的發現。人們在盲目復制“抱石皴”的時候,他一定在抗拒“抱石皴”和“任情揮灑”的創作姿態。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畫,證實了傅二石的成功——他走出來了。他一反其父才情四溢的水墨揮灑,而是誠實篤厚地表達著對煙云山川的真實感悟。人都說,對自己的認識是最大的難事。認識自我,把握自我要的就是智慧。
從傅二石先生畫作里,我們能夠看到他“本我”中的誠篤與細膩。傅先生的畫,雖然是為山川傳神,需要大的視角、大的氣勢、大的意境,不過先生卻沒有因此大而化之,而忽略細節的表達與作用。他真誠地感知著自然與時代,也真實地表現著自然山川、煙云雨霧的自在與變幻。
傅二石先生的自我,體現在他對藝術路徑和方法的選擇判斷中。石濤和尚的“我用我法”及“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觀,啟發了傅抱石,也影響著傅二石。他說:“山水畫家創作靈感來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決定了畫家作品的千變萬化?!彼f:“我們山水畫追求的是獨特之美和新鮮之感。哪怕每天都在畫松樹,你今天畫的松樹要與昨天畫的松樹有所不同——姿態結構的不同、筆力的不同和松樹所處環境的不同等等。只要有此不同,就能使人感到畫面的獨特和新鮮?!边@是他對山水畫“新”的來源的認識和經驗。因此,他的畫里不缺與觀者氣息相同的“時代感”。
師造化,吻合了他心性;師古人,把握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傅二石先生的筆底不僅有石濤、石溪等清人的山水情味,也有元明山水大家的營構方法,當然,其父的抱石皴也成了他的表現語言之一。不過,他從其父那里得到的最大價值應該是對古人和師造化的理解。
傅二石先生喜歡用對立與統一的法則指導山水畫創作,他認為:“真正的藝術永遠是矛盾的統一。在藝術創作中,有加就有減,有多就有少,有大就有小,有黑就有白,有虛就有實。明白此道理,就不會畫出平淡無奇之作了?!币虼?,他尋找矛盾,又力求統一。統一需要的是技術和能力,而在傅二石的畫里能發現,他更是在用一種人格化的精神力量統領著山川河岳。他的畫里通常都有一個主體,或者一棵松樹,或者一個山崖,或者一條泉流,或者一種色調等等,都會給人一種向上的象征力量與精神指向。這種明朗向上的力量,不正是傅二石先生“超我”的展示嗎?!
本我、自我與超我共同組成人格。傅二石先生的畫作,就反映了他從本我體認,到自我實現,再到自我超越上升超我的完整人格。有著完整人格的畫,不管是否有天賦的過人才氣,其畫格一定不俗。
(作者為揚州日報記者。)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