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4來源:美術報 |
張東華 前段時間,中央美術學院靳尚誼老院長在觀看2024年畢業作品展時,因在展廳中沒見到大寫意作品,小寫意作品也很少時,說了一句“國畫系怎么成這樣了”,引起軒然大波。 靳先生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的一句評論就把中央美院國畫系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個事件看似直指國畫系,實際上指向整個美術界,即“現在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去哪了?” 在感嘆自媒體的威力之余,也反映出大眾對當今美術界沉悶、內卷狀態的不滿和無奈。
潘天壽 青綠山水圖 33.7cm×39.1cm 紙本設色 潘天壽紀念館藏 雖然大眾對當前以制作為主流的工筆畫現狀十分不滿,但由于在加入美協會員、單位考核的驅動下,入選各級展覽成為可以證明創作才能、穩固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在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成為評判優劣的展覽系統中,工筆畫是最穩妥的一種創作方法。由于工筆畫的可制作性,特別是在去“筆法”的工筆畫創作觀念下,工筆畫可以不用線,也可以用鉛筆線代替毛筆勾線,這樣大大降低了工筆畫的創作難度。同時,工筆畫形態的創作與寫意畫相比,更有利于借鑒外來藝術樣式,如油畫、巖彩畫、裝飾畫等,如果不特別說明的話,有的作品根本分不出是裝飾畫還是照片。
而寫意畫則不同。由于寫意畫必須書法用筆,寫意畫之線不可能用鉛筆線條代替,因此需要經過嚴格的筆法訓練,而筆法的訓練需要與書法相結合。如果從學習書法的角度講,沒有十年五載的訓練,根本無法完成一幅像樣的書法作品創作(集字或摹拓除外)。
陳向迅 家住江南 182cm×277cm 紙本設色 另一方面,由于寫意畫“似與不似”的特征,首先必須有對人和物結構的理解,造型的訓練。 既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又能將書法用筆運用到造型上,不是短期訓練就能解決的。更重要的是,寫意畫的是“心中之意”,它更需全面的文化修養,否則所畫只能是亂涂亂畫,也無法完成一幅較大尺寸的寫意畫作品。 從展覽的評審機制看,為了體現公正性,往往采用投票制(筆者并不反對投票制)并請不同專業方向的畫家做評委,有時也會請行政官員參與。在這種機制下,評選出的作品是人人都滿意的作品,但往往較難選出有前瞻性、創新性的作品。有時,評審人員因顧慮別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評判標準,況且個別人的意見很難被采納。
周韶華 阿爾泰新篇 96×179cm 2002年 中國美術館藏 特別是在以視覺沖擊力作為衡量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下,工筆畫由于投入的時間較多而更能打動評委,所謂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寫意畫中的“筆法”,對于沒有寫意畫創作經驗的人來說則較難判斷其優劣與造型能力。特別是在“內卷”盛行的當下,寫意畫優劣標準的模糊性使得寫意畫越來越難以在展覽中入選,這種趨勢進一步抑制寫意畫的發展,使得寫意畫在全國性的畫展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少而進入惡性循環。今年是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舉辦之年,從各省展推薦的作品看,寫意畫作品的入選率可能比上屆更少。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中國畫創作出現了工筆畫一枝獨秀的現象。然而,當下工筆畫的繁榮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繁榮,照片摳形、呆板的造型、機械的制作抑制了工筆畫畫家的思想。
吳昌碩 福貴神仙圖 理論上講,中央美院是全國數一數二的美術院校,理應引領美術發展的方向。當靳尚誼老院長看到工筆畫“一枝獨秀”時,下意識的驚訝使他發出“國畫系怎么成這樣了”的感嘆。畢業展上寫意畫的缺失使我想起當下的一個流行字——“卷”。不知從何時起,“卷”成了人們日常話語中的時髦,似乎說話不帶一個“卷”字就不過癮。在知識界也出現了“卷文憑”“卷學歷”“卷項目”等專有名詞,“內卷”似乎成了當今社會的重要現象,工筆畫一枝獨秀的現狀也是書畫界求穩、固步自封的“內卷”表現。 筆者認為,靳尚誼先生強調的寫意畫,是中國畫的“寫意精神”,這種寫意精神其實是陽明學“得之于心”的創新精神和百花齊放的文化氛圍,而不是一枝獨秀式的內卷和缺乏創新精神的固步自封。在歷史上,文化的變革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藝術家理應擔起文化變革的重任,從改變畫風做起實現文化的變革,重新回歸思想的創新和畫風的轉變。(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