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8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當今書畫藝術界,書畫兼長者眾,但集書、畫、文于一身者并不多,書、畫、文均擅又能稱得上“社會活動家”的人更加稀少,書、畫、文俱精的社會名流,致力家鄉文化傳播者又在少數。滄縣籍文化名人、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華夏文化藝術委員會會長——陶洪君,便是這樣一位游走多極的藝術家。 無心插柳柳成蔭 陶洪君,滄縣人,1963年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0歲隨父回到河北,在滄州度過了他的青春歲月。 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機會,陶洪君無疑用心把握住了。 他的藝術天賦在少年時代便嶄露頭角。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由于能寫善畫,憑借過人的文采和一手漂亮字,陶洪君一直被學校和單位所重用,先后寫出了《播散綠色的田野》等多篇獲獎作品。 工作之余,陶洪君最大的愛好就是書畫,看過他作品的朋友無不稱賞,可陶洪君始終把書畫創作當作業余愛好,不刻意求成,卻須臾難離。2013年,陶洪君迎來了他藝術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他的個人書畫展在石家莊舉辦。獨樹一幟的風格,讓石市書畫界為之轟動。 ![]() 陶洪君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 畫展的成功舉辦激發了陶洪君的創作熱情。從此,陶洪君每天凌晨3點起床,更加刻苦地練習書畫,書畫水平也一日千里,作品被韓國前總理金正鉉等外國政要收藏?!度A夏賦》《長城賦》《泰山賦》等作品,分別被人民大會堂、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石家莊規劃館等單位收藏,所書“凝嵐鐘瑞”四字被鐫刻在慕田峪長城腳下青石上。去年10月,當他再次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書畫展時,中央老干部局原局長宋奎蘭借用三國典故贊嘆道:“士別三日,陶君非復吳下阿蒙!” 實至名自歸。今年8月29日,外交部主管的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華夏文化藝術委員會成立,陶洪君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外交能力被委任為會長。 腳踏實地藝術尋根 深秋時節,我們在北京見到了陶洪君。 他西裝革履,領帶打得方正,少了幾分文人的浮氣,多了幾分“外交家”的活力。他說得最多的還是書畫。 陶洪君說,藝術不是無本之木,扎根生活才能枝繁葉茂。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人,則須內外兼修。 他說,紙上閱歷多,則世事閱歷少。文人不應做“案頭家”,應該做知行合一的“社會活動家”,這樣才能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為此,他用5年時間,游歷了全國30多個地方,創作出200余幅書畫作品。為了畫《楓葉流丹》,他三登香山,數攀險峰,五易畫稿,終于成功描繪出層林染醉的漫山紅葉。他的游記散文集《遇見你很美》也即將出版,字里行間流淌著文人對自然與生活的哲思。 “相比外部修養,內部修養更為重要。做藝先做人!”他說。 ![]() 陶洪君書法作品《凝嵐鐘瑞》被刻在慕田峪長城腳下大青石上 了解他的人說,陶洪君身上既有東北人的豪爽,又有滄州人的霸氣。這一點從他與中國當代國學大師、書畫文巨匠范曾先生的交往中可窺一斑。范曾成名后,兩人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范曾稱贊陶洪君的書法:“飄逸有出塵之致,非時流逐怪追異者可同年而語。其結體神會殷墟書契,自有上古遺韻。”除真誠待友,陶洪君還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八一”建軍節,他會到軍隊慰問;謝覺哉的夫人、百歲老紅軍王定國過生日,陶洪君也會到場賀壽。 內外兼修的藝術磨礪,鑄就了陶洪君的藝術氣質。觀其書畫,美之繽紛,總能讓人觸摸到另一個多彩世界,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雙重真實。他的書法行草兼備,繪畫淡雅平正,詩文幽邃輕靈。喜怒、窘困、憂悲、愉悅、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每有心動,他必以書畫文抒發出來。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花果、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歌舞戰斗等天地間的萬千變化,他必以書畫文來表現其情感。形神兼備的高超技藝,加之厚積薄發,使其大器“晚”成,作品日益受業內外推崇。 向世界傳播滄州文化 陶洪君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一尊滄州鐵獅“鎮海吼”。陶洪君說,看到它就會想起家鄉和親人。深沉的家鄉情懷,讓陶洪君自覺當起滄州的文化使者。 9月,酷愛滄州木板大鼓的陶洪君,在女兒印象中國執行總編陶偉的協助下,與滄縣企業家劉云良合作,精心策劃了滄州木板大鼓進京展演活動。9月10日下午2時,全國政協文史館內,弦音激越,鼓韻悠揚,富有濃郁滄州特色的木板大鼓唱響京城。鏗鏘的音樂,忽如夏日急雨,忽如秋日閑云,時似頑童嬉笑,時似征人怨笛,引人入勝?!读_成算卦》《寶玉夜探瀟湘館》等經典段子,被劉銀河、趙福云等老藝人,用渾厚粗獷的聲腔,唱出了人生百味。聽者時憂時樂,如醉如癡,演出大獲成功。 ![]()
中國田園詩歌朗誦會又在全國政協文史館舉行
木板大鼓展演剛剛結束,9月24日,陶洪君策劃的中國田園詩歌朗誦會又在全國政協文史館舉行,他特地邀請了滄州詩人戴麗華參加,并與我國朗誦藝術家曹燦、殷之光等同臺,以一首《古琴中國》,征服了現場觀眾,展示了滄州新生代藝術家的形象。 有人說,陶洪君已經把滄州文化送入最高藝術殿堂,他卻有更大“野心”。 不久前,由女兒陶偉協助,陶洪君主持拍攝了大型紀錄片《運河風情》,滄州被單獨作為一集進行了制作。紀錄片在電視臺及幾大網站播出后,滄州這個名字被世界各地更多人民所了解。“我正在策劃‘中國文化亞洲巡展’,借機把滄州雜技、武術、詩經等文化,推向世界舞臺。”陶洪君說。 “修身不可不誠,公道不可不彰,法度不可不守,詩書不可不讀……”陶洪君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他題寫的陶氏家訓。他說,作為陶氏后裔,他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古訓,不斷反思自我、豐富自我、完善自我,永葆初心。 這或許正是陶洪君取得成功的真諦。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