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來源:江蘇文藝網 |
藝術家簡介
和張老師認識有年,我讀過張少怡先生大約幾十幅作品,無論大字對聯還是小字條幅、手卷,皆為心靈感動之作。通觀其作品,少怡先生的書法有一種迥異于時風的形態,植根傳統的創新,率真爛漫的章法,風骨凜然的用筆,在抒發性靈的同時達到一種“不思工者,易最工”的藝術審美高度。我想象中,張少怡先生一定是一個生活在夢幻般理想中的學者型書法家,“如王謝家子弟,爽爽自有一種風氣”。 清代大家趙之謙曾這樣論述“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故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上”。張少怡先生從立足傳統,“米字”筑基的書法實踐中,探索出清健雅致的個人書風,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引起書壇的關注。他的書法以節奏明快、清健雅致著稱,觀其作書,觀者在領略酣暢痛快、淋漓盡致的同時,更多地感覺是作品中那種書寫的流暢性。古人認為書寫的流暢性十分重要,但宋代以后書法,創作的意識明顯加強,這種意識促使作品的流暢性有所減弱,反過來對筆法、字結構和章法的關注,以至于影響當代書壇。這期間,很多書法家為了這樣或那樣的選擇,犧牲了作品中古人認為重要的“流暢性”,而張少怡先生的作品中,則有那種顯而易見的、幾乎是漫不經心式的流暢,這在其條幅作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吹綇埨蠋熃鼛啄甑囊慌髌?,我強烈地感受到“流暢性”這一點。這批作品不僅是用激情飽滿的筆墨表達,而且是長期以來涵蘊的審美心靈流出來的。不僅有了比較成熟的個性風格,灑脫率真,看似不經意之作,實是苦心經營,絕無技巧的炫耀,確非技藝精能者不能為。這批作品,還是帖書的形跡,看不出碑書的面目。寫帖的人,在精道處的處理無懈可擊,但往往缺乏骨力,一寫大字就弱,而張少怡先生的大字作品,絕無這個問題。這可能是他對篇幅、章法等外在形式控制比較到位的原因,圖式的一大特點是極盡變化章法自身的基本語匯。在字距、行距的不斷調整中,便能將章法變化得異彩紛呈,在字距、行距的變化中,或空間收得很緊,達到“密不透風”之效,文字點畫、偏旁互相侵入彼此空間,互為結構,互為補充,而相互又有結構占位的獨立性;或將字、行距空間放得很開,達到“疏可跑馬”之勢,使得圖式空間空靈而松活,如在緊縮的字距中忽然拉開字距,在開張的行距中忽然又收攏行距,平衡了布白空間,將矛盾空間轉化為和諧空間,疏密變化,作品不失整體的完整。 首先,張少怡的書法不是佛家的“頓悟”,而是漸修漸悟,走風格漸變的道路,未敢急于創新,以米字筑基,深得“蜀素、苕溪”三昧,他也是當代書壇追摹傳統,取法帖學經典的書家之一,奠定了其作為功力型書家在當代書壇的地位。與此相反的是當今藝術界一味自我喧嘩、自我炒作,卻因心態浮躁而缺乏對整個文化的認識和把握,是一些學書者對一家尚未領悟,便廣為涉獵諸家,體勢尚未融合,顯得風格雜亂,不夠純凈,最終注定“大浪淘沙”。漸修漸悟,追求風格的漸變,全在能否于古人的書法中加入自己的情趣。當自己的性情能夠寄托在筆下,將其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不再是囿于一家一帖之法,當是創新的成功,解除了古法的繭縛。漸變需要的是時間、毅力、耐心和勇氣,靠的則是心智的靈秀與才情。書法難于創新的根源不在于前人的高深,而在于對師承的選擇以及深入的程度。當代書壇急于出新,急于表現自我,形成個人書法風格的心理,亦難于做到日日追摹,以求漸變,所以才會去有意地造作以求新意,一味地追求險奇,一味地經營擺布,卻缺少了性情自然的流露與抒發。關于這點,張少怡的恩師華人德先生曾多次批評“中青年書家,好談創新,急于求成,拋卻傳統,不講師承”。張少怡對米字追摹的專一,可為朝秦暮楚者鑒,為急于出新者鑒。 其次,張少怡先生是“玩線條”的高手。觀其筆下的書法線條,無論是下筆處、收筆處,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從其變異多端的運筆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極其善于用筆錐的各個面,米芾所謂“八面出鋒”。在張少怡的書法作品實踐中,我們也能窺視到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將筆鋒收攏,又能在極短的時間將筆毫鋪開,在筆鋒收攏時,可點、可提,隨意所施,皆得自然;同時,在筆毫鋪開時,可砍,可削,大大小小、輕輕重重、各得所宜。同時,張少怡能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傾注于書法創作中,憑借手中筆墨“達其情性,行其哀樂”,將自身對書法的熱愛之情糅合到了與濡墨走筆同步協調的境界,通過有形的筆墨語言和對線條形象的塑造去盡可能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率真爛漫的章法,風骨凜然的用筆,忽忽閃閃、縱橫不復并且能不離法度、照顧精微,那種氣息,通過張少怡先生的作品撲面而來,我想這與張少怡對書法的癡愛有關,也與張少怡幾十年的臨池磨練有關。書法乃雅事,審美意蘊在于超脫現實,擺脫功利,精神與外物無爭。所以,在今天躁動不安、追名逐利的書壇,重倡一種率真爛漫、風骨凜然的傳統書寫精神,無疑當矯正書法審美追求趨于流俗、追求形式的傾向,而張少怡先生的治藝精神和書法審美追求正是我們當代書壇沿革傳統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所需要的,也恰恰是一個真正的書家所必須的。
行書 李白古風
行草 王灣次北固山下
草書 徐渭蘭亭詩
行草 葉燮詩迎春
行書 羅浮庾嶺七言聯上聯
草書 元稹詩一首
行草 蘭亭節選
草書 王勃滕王閣詩 責任編輯:王潔 |